在广州市民记忆中,而今的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曾被亲切地称为“市二”(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它的前身则是建于清末的“柔济医院”。柔济医院的诸多老建筑究竟有过怎样的故事,请随记者一探究竟。
1899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女医生富马利在广州市逢源西街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女医校“广东女医学堂”。富马利为了让医学堂有一个教学施医的基地,开设了赠医所,相当于今天医学院的附属医院。1902年,医院更名为柔济医院。医院早期在华南已享有盛誉,1912年5月15日,孙中山曾视察柔济医院。
早期的柔济医院已自成体系,拥有实验室,妇产科至今一直是医院的强项。1914年,富马利、夏马大和中国女医生罗秀云,一起为一名中年女病人切除了重达105磅的盆腔肿物。不仅手术引起当时社会哗然,摘除物制成的标本还被送往南京展览,引起轰动。
作为一座历史超过100年的老医院,许多近现代名人与其结缘。科学家彭加木就在这里出生,身为早产儿的他成为医院第一个进口温箱的第一位“居民”;产后的邓颖超曾在院医护人员的掩护下逃离国民党白色恐怖下的广州城;社会学家费孝通也在医院得到过救治。
60号线索
广医三院门楼和自编10号楼
提名人:
网友@微光速
14座民国房舍 如今仅存3座
据记载,自1899年建院到1930年华人接办医院时,医院已有房屋14座。在此基础上,1937年医院建筑新病楼“林护堂”。林护堂建成后,医院的对外部分已全部往南移,大门移在多宝路(即现址)。
▲门楼:记者近日来到医院多宝路正门,一座红砖建筑展现眼前。建筑面向马路的一面,水磨石柱身污迹斑斑;而面向医院内部的一面,则被用作急诊药房使用。广州大学教授、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介绍说,现门楼是原物,但外墙原清水红砖墙被贴现代仿古红砖片,屋顶的绿色琉璃瓦件也被更换。这种教会建筑在当时都采用中国固有式风格(即民族复兴风格):入口显眼地方和屋顶采用木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中国宫殿式,屋身采用西式清水红砖墙和玻璃铁窗。
▲1937年林护堂:医院东侧一座古色古香的老建筑显得十分大气。这座红砖墙绿色琉璃瓦屋顶的建筑,占地约2000平方米。建筑正中悬挂着孙科亲笔题匾“林护堂”。镶嵌在墙壁上的铁质雕塑、垂脊的脊兽上“十”字造型图案等构件十分精美。“林护堂”是1937年林护的后裔为纪念林护而捐资建设的住院大楼。港商林护祖籍新会,是澳大利亚华侨、建筑界巨子。“文革”期间,“林护堂”的牌匾遭到损坏,建筑的奠基石被覆盖,“林护堂”名称也被取消,直到1988年3月才正式复名。
▲1924年膳堂:该建筑是医院自编10号楼,3层高的建筑外墙已被改建,贴满淡黄色瓷片,内部的每层格局由6间宿舍和8个洗手间组成。汤国华介绍说:“老房子采用中西结合风格,整体造型为西式传统民居,有老虎窗,而屋面瓦采用广府传统素瓦辘筒。”据《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院志》记载,该建筑是建于1924年的膳堂,楼下是厨房,二楼是饭堂,三楼有实验室和护士学校教室。1974年,建筑改作单身男职工宿舍。
(本文图片由莫冠婷提供。)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