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正中学的美洲楼。记者庄小龙 摄
协和中学在1934年建的碧卢堂。记者庄小龙 摄
广州培英中学的钟楼。(资料图片)
真光中学。(资料图片)
广雅中学的冠冕楼。记者庄小龙 摄
出自中式书院和教会学校的广州百年名校 从底蕴中找特色以国际化求发展
日前,广东广雅中学迎来125周年校庆,该校的前身是晚清重臣张之洞创立的广雅书院。下个月,广州市第三中学和广州市第七中学将分别迎来建校150周年和125周年校庆。这让人们注意到: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兴学历史也源远流长。追溯起来,现在广州的中学里,历史超过百年的学校共有8所,分别是:协和、广雅、真光、南武、三中、培正、培英、七中。这8所之外,历史虽然未达百年,但办学渊源超越百年或接近百年的也不少,如建校92年的执信,承继了学海堂、菊坡精舍和应元书院文脉的二中,以格致书院为发轫的华附和省实,等等。
百年名校各有其文化特质和教育理念,也在学生身上留下了深厚烙印。穿越百年,跌宕起伏后,百年名校在探索前路,目前的两大趋势是:从历史底蕴中提炼特色,走国际化道路以求发展。
文/记者黄茜
百年历史学校达8所
百年渊源学校超10所
广雅中学刚刚庆祝完125周年“大寿”,下个月又有两所百年名校将迎来寿辰。12月1日,广州市第三中学将迎来建校150周年纪念日,该校的前身是圣心中学和明德女中两所教会学校。12月8日,广州市第七中学将举行建校125周年纪念活动,其前身是美国南方浸信会女传道会建立的培道学校。而去年11月18日,广州市真光中学刚庆祝了建校140周年,该校的前身是美国长老会建立的真光书院。
广雅、三中、七中、真光之外,广州市还有四所学校的校史超过百年。2011年,广州市协和中学庆祝了自己100周岁生日,该校源自创办于1911年的私立协和女子中学和创办于1921年的市立师范学校。广州市培正中学今年已经124岁了,该校的历史可追溯至1889年,由浸信会华人创建,最早的名字为“培正书院”。而坐落在珠江之畔、白鹅潭西畔鹤洞山顶的广州市培英中学也是一所百年名校,学校于1879年由美国人那夏礼博士创办,1953年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广州市第八中学”,1984年经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广州市培英中学”校名。
广州的中学百年名校多数在今日的荔湾区、越秀区,但广州人称为“河南”的海珠区也有一所百年名校,即广州市南武中学。南武中学的前身是“南武两等小学堂”,历史可以追溯至1905年,它也是广州历史上第一间男女同校学习的学堂。
总体来讲,目前基本不存在争议、校史超过百年的中学名校共有8所:协和、广雅、真光、南武、三中、培正、培英、七中。这8所之外,历史虽然未达百年,但办学渊源超越百年或接近百年的中学名校也不少。比如,现在的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广东实验中学追溯起来是“同源而生”,均为1888年由美国人哈巴博士建立的广州格致书院。广州市第二中学建校时间为1930年,但其文脉、包括校址都是承继清朝学海堂(1824年)、菊坡精舍(1867年)和应元书院(1870年)。广州市执信中学由孙中山先生为纪念革命先烈朱执信而手创,今年已有92年办学历史。
如果算上具有“百年渊源”的学校,那么广州可称为“百年名校”的中学超过10所,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广州是一座书香绵延的历史文化名城。
百年名校两大源流:
官办书院和教会学校
翻阅广州中学百年名校的校史,其基本源流大致是两种:官办书院和教会学校。
官办书院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广雅书院(今广东广雅中学)。广雅书院由时任两广总督的晚清名臣张之洞创办。如今在广东广雅中学博物馆中,保存有张之洞关于创立广雅书院的奏折的复制品,张之洞表明“奏为创建两广诸生合课书院以砺士品而储人材恭摺”、“奏明立案仰祈”,清朝光绪皇帝在奏折上硃批:“该部知道”。广雅书院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开院,延请岭南文化名人梁鼎芬做首任院长,收录的学生皆是广东、广西各州府县严格挑选的生员。广雅书院的教学既吸收传统教育模式,又具有新学的特色,不崇尚空谈和空学问,强调经世务实。因为教师、学生质素高,办学思想较先进,且教育管理严格,广雅书院培养了不少人才。
广雅书院后来改为两广大学堂,清光绪二十九年又改为两广高等学堂;民国时期改为广东省立第一中学,最后成为广东广雅中学。建校于1930年的广州市第二中学也是书院一脉,其应元路校区即是清朝学海堂、菊坡精舍、应元书院的旧址。
而教会学校则基本上属于“舶来品”,其创办者多为西方教会人士,包括真光、协和、培道(今七中)、培英等;也有个别学校(如培正中学)是中国教会人士创办。广州是近代中国较早开埠的城市,外国传教士取得了在中国传教的权利之后,便大力推进建设教会学校,目的在于“设学校以教育传道”。教会学校的创立多由教会出资,传教士购买土地、兴建校舍,老师和管理人员也基本由外籍教会人士担任。
南武中学的前身则是个例外,它既不是官办书院也非教会学校,而是一所“民办学校”。它是由民间社团“南武公学会”的各人捐资、捐书、招生成立。“南武两等小学堂”于1905年开学,但在1906年正式由广东省学务处转番禺县署颁发“南武两等小学堂钤记”一颗,相当于在官方“注册备案”了。
书院渗透“中体西用”
教会学校男女分校
说到百年名校创建、发展时期的办学理念,就必须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清朝积弱积贫,鸦片战争以来一直饱受西方列强欺凌。清末洋务派推动发展起来的中国近代教育,是围绕“废科举、兴新学”展开的。洋务派创建的新式学堂、书院,都改革了旧式书院的学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以广雅书院为例,张之洞建立之初已经表明,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广东、广西培养高级管理人才,以图振兴清王朝。张之洞在广雅书院的办学思想归结起来就是经世致用和“中体西用”。具体说来是“五主五不”:“以贯通古今为主,不取空论性理之学;以践履笃实为主,不取矫伪经济之学;以知今切用为主,不取泛滥词章之学;以翔实尔雅为主,不取浮霏之学;士习以廉谨厚重为主,不取嚣张。”张之洞一改科举制度中的旧学堂只教授四书五经、八股盛行的状况,设置经学、史学、理学和经济学4门专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长和爱好,自行选学。各专业的教学内容,均引入声、光、化、电等近代自然科学,这是全新的现代教育的开端。
而本身就出自“西学”的教会学校则兼具双重特点:一是基本采用西方现代学校教育的体系,二是教学要兼顾传道等宗教需求。教会学校的校长和老师多为外籍教会人士,因此英文在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外还开设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每周课时数也不少。宗教色彩渗透在教会学校的日常管理及教学之中。比如,培正学校19世纪末就以圣经为必修课,而且经常举行宗教集会。而真光书院的女生们在早晨上课前和晚间都要进行祈祷,周日要听牧师讲道并练习唱圣诗。
值得一提的是,教会学校特别注重使妇女和女童接受教育,这是中国旧式教育体系所缺乏的,也是19世纪末办学的“新鲜事”。教会学校基本采用男女分校,而且男校和女校往往毗邻而居。比如培道(今七中)是女校,隔壁的培正就是男校;真光是女校,隔壁的培英就是男校。客观地评价,教会女校为中国妇女教育事业做出一定贡献。而中式书院多数只收男生,南武两等小学堂1905年开学时,男女学生均有,算是开了广州男女同校的先河。
历经百年仍葆精神内核
校训传承凸显文化特色
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江东认为,文化是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文化特色是基于一所学校的文化慢慢积淀、锤炼而成的。每一所学校都是在不同的时期、地域和环境中创办成长的,有着自己的经历和传承。很多学校在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校园精神上存在差异。所以说,文化特色是让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最大差异。”
要了解各校的文化,一窥其校训便能得到大致的印象。比如,广雅中学的校训是“务本求实”。1928年至1929年,梁漱溟担任广东省立第一中学(今广雅中学)校长,他将广雅精神提炼为“务本求实”四个字,并成为延续至今的校训。张之洞创办广雅书院时就主张经世致用,可以说“务本求实”也体现了广雅的传统、精神内核和办学宗旨。
脱胎于教会学校的中学则在上世纪50年代实现了“去宗教化”,有的校训做了微调,有的虽然在文辞上保留了原校训、但重新阐释了其内涵。
原为教会女校的培道学校,校训为“爱诚贞毅”;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市政府接受教会学校,培道改名为“广州市第七中学”,并将校训改为“爱诚真毅”,一字之改,意义大为不同。
比如,培正中学的校训是“至善至正”。其前身虽然是基督教学校,但却不是由外籍传教士创办,而是由浸信会华人信徒和牧师创办的。校训紧密结合了中国传统思想和基督教教义。在《大学》中,开宗明义就提到“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真光的校训“尔乃世之光”,培英的校训“信望爱”都是保留原文,但进行了重新阐释。
值得欣慰的是,发展和承继并没有全盘否定百年名校的发展历程,也并未抹杀其独特的文化特征。
比如脱胎于教会学校的培正、培英、真光都有着“级社文化”。同一年入学的同学属于一个“级社”,有自己的社名、社旗,有级社管理机构。级社文化让学生更加团结友爱。1992年入读培英中学的市民汤小姐说,她属于“鹰社”。在学校的集体活动如校运动会、艺术节中,各级社要派出代表参与并排名,大家的集体荣誉感非常强。她参与过一次大型校庆接待,发现白发苍苍的老校友们对当年级社的往事津津乐道。
官办书院承继者保持水准
教会学校“后裔”“再创业”
从晚清到民国,再到新中国,过去的百年是中国历史跌宕起伏的一百年。百年名校随着时代变革而沉浮,境遇也各有不同。
官办书院的承继者保持了一贯的高水准,可谓幸事,其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广东广雅中学。广雅书院是张之洞一手创建,是清代以来用地最多、规模最大、园林最美、藏书最丰、学生最众、管理最严、教学最新的新型书院。到1901年,广雅书院与湖北的两湖书院、自强学堂、上海的南洋公学并称全国四大学府,其规模比百日维新时所建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兼中央教育行政职能)大得多。此后,广雅书院更名为两广大学堂、两广高等学堂、广东省高等学堂、广东省立一中等,最终成为今天的广东广雅中学。广雅中学是广东省首批省一级学校,首批示范性高中,现在仍是广州民间公认的中学“四大名校”之一。与此类似的是办学渊源超过百年的广州市第二中学,也是稳居广州市中学“前六”。
相比之下,教会学校的“后裔”经历的变化更多。根据文史资料记载,1951年4月16日至27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召集各有关学校代表开“广州市处理接受美国津贴学校会议”,宣布各校今后须拒绝接受美国的任何津贴。此后,各校都自力更生。有些学校在战争年代曾辗转外地、甚至港澳地区办学,因此在人、财、物方面都有所削弱,甚至有些资源难以收回,办学实力受到影响。
让人欣慰的是,政府对脱胎于教会学校的百年名校给予了大力支持,学校的教职员工也在百年历史基础上“再创业”。比如由两所教会女校发展而来的广州市第三中学原来办学地点逼仄、校舍破旧,但2001年至2004年,广州市、越秀区政府大手笔投入3.26亿元对其进行扩建改造,是广州市示范性高中建设中投入最多的学校。真光中学2003年才评上“省一级学校”,但十年间其高考水平节节攀升,已连续四年在高中毕业班评估中排进全市前10名。
从百年历史中挖特色
走国际化道路求发展
“国际化是必然趋势。”不止一位中学百年名校的校长对记者表达过相似的观点。事实上,近年来广州市一直致力于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将学生升入世界名校作为高三毕业班工作评价评价标准、推动中外合作办学、精英留学互派、评选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试验区及合作基地……
百年名校中,广东广雅中学在国际化方面又一次走在了前面。今年,广雅中学与剑桥考试中心合作引入剑桥课程,开设博雅国际课程班。今年3月,广雅中学被剑桥考试委员会授权成为剑桥国际考试中心。广雅中学校长叶丽琳认为,开展国际化教育有四个层次,前三个层次是交流、理解和融合,最后也是最高的层次是主导。“我们的最高目标,是中西合璧,但以我们中国的、广雅的课程为主导。”叶丽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表述。记者了解到,目前广州的百年名校中,举办国际课程班或开展国际课程项目试验的占了大多数。
另一条被共同认可的道路便是发掘历史底蕴,提炼特色。广州市教育局从2011年启动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建设,通过评审、给予优惠政策的方式鼓励学校走特色化发展的道路。百年名校中,广雅中学是首批通过特色课程立项的学校,今年真光、南武等百年名校也成功立项。真光中学将“为世之光——香梅计划”作为其特色课程。真光中学的前身真光书院是广东第一所女子学校,培养了陈香梅等一大批杰出女性校友。真光挖掘这一文化内涵,开设了“女班”,旨在为女性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