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鼓藏节
名家讲古之苗寨
孙 华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考古学尤其是夏商周考古和西南考古的研究。
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很多,各地的苗族节日也有所不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多集中在秋收之后至春耕之前的农闲季节。其中,以鼓藏节、苗年、姊妹节、龙舟节、吃新节等最为隆重。
“鼓藏节”或称“牯脏节”、“吃牯脏”,它是苗族以宗族为单位的祭祖活动,是苗族人的最高礼仪。苗族各氏族都建立有一个“鼓”,“鼓”是祖先灵魂的象征和氏族的标志,也发展成苗族向心力的标志。各地苗族鼓藏节在其起源、叫法、内容、过程上有所差异,举办的时间上也不尽相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贵州雷山、榕江、台江县等地,以13年祭祀一次的鼓藏节为例,其仪式要持续举行3年,第一年村民选出鼓藏头,第二年在鼓藏头的主持下采购水牯牛,同时完成接鼓、醒鼓和制单鼓的任务,第三年举行正式的鼓藏节。正式的鼓藏节仪式要进行15天,一般包括招龙、醒鼓、迎鼓、审牛四个主要程序:“招龙”是全鼓社的男女老幼齐聚迎龙场的枫香神树下,由鼓藏头主持仪式,祭师念“招龙词”并伴奏招龙芦笙曲,呼唤地龙醒来与祖神共过节日,然后全族人在山上踩鼓跳笙;“醒鼓”由鼓藏头主持,参加人员有祭师、各寨寨老和各家族代表,仪式是贡献祭品并由祭师诵“醒鼓词”,醒鼓队伍回到寨上鼓堂时,全体寨民到鼓堂迎接;“迎鼓”是由祭师诵念“迎鼓词”,鼓藏头举砍刀在前开路,象征性地将祖灵圣鼓迎回山寨,迎鼓队伍吹奏芦笙跟随,回到山寨鼓堂,全体村民跳“踩鼓舞”恭迎,之后在河滩上斗牛;“审牛”则是各家各户唱“赞牛歌”,并用茅草扫遍牛全身,寓意将附着在牛身上的邪气驱除,然后由鼓藏头带头宰杀自家牯牛。现在,鼓藏节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民间盛行的节日还有苗年。苗年在秋收完成以后进行,历时3天,也有长达9天的。过苗年的前几天,要打扫房子、杀猪买肉、缝做新衣等。在苗年三十的晚上,全家人在家守岁吃年饭,到午夜时分打开大门放鞭炮,表示迎接龙进家门。在天拂晓时,各家由长辈主持祭祖。苗乡的男婚女嫁,大多都选在过苗年的时间进行:节日期间年轻男女或在各自的村子里吹笙跳舞,或跳铜鼓舞、斗牛,或者小伙子去别村游方场“游方”。此外苗族人还有吃新节,赶秋节,春社节等,这些节庆都与农业文化相关,体现了山地农耕民族以农业为本的生活习性。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