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舶来锁子甲 铁骑卷黄沙

2013年11月10日07:07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舶来锁子甲 铁骑卷黄沙

铁兜鍪模型 徐州西汉楚王陵墓出土

战国铁兜鍪 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

唐代披铠石金刚 河北沧州南皮县藏

杨泓

铁铠甲复原模型 西汉齐王陵从葬坑出土

铁铠甲复原模型 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铁马面帘 辽宁十二台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燕墓出土

  冷兵器时代的沙场,既是刀枪剑戟等进攻性兵器的天下,又有一类与之相抗衡的防御性兵器在暗潮涌动,护体用的铠甲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从大片的札甲到细密的鱼鳞甲,从披甲乘铠马的重装骑兵部队,到胸前铠甲可以反射阳光的轻装骑兵……铠甲在战场的演变不仅折

  射了生产技术的发展,也反映了不同朝代战略战术的特征,更仿佛是“盾”之于“矛”,“倒逼”进攻性兵器不断前行。下面,我们就请古兵器研究专家杨泓为我们讲述中国古代钢铁铠甲的演化史,重温一下辛弃疾梦中的铁马冰河。

  文/图 本报记者 金叶

  两汉

  传诸葛亮使用“百炼钢”制造精坚铠甲

  杨泓告诉记者,最早的钢铁铠甲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钢铁材质的进攻性兵器开始出现,军队主力兵种也逐渐由古老的战车兵向新兴的步兵和骑兵转化,厚重的旧式皮甲胄变得不合时宜,钢铁铠甲和兜鍪(头盔)应运而生。

  到了汉代,铁铠开始在战场上占据主要地位,形制也更加完善。一件完整的汉代铁铠包括身甲、披膊(或筒袖)和垂缘,有的还附有甲领。其制作流程是先制成甲片,再用甲片编缀而成。甲片大小不一,较长的长方形甲片因形似简札,用其编成的铠甲称为“札甲”;而较小的甲片呈舌形或柳叶形,用其编成的铠甲细密如鱼鳞,被称为“鱼鳞甲”。西汉初期的铁铠主要是使用大型甲片的札甲,鱼鳞甲在军队装备中所占比例极少,这一情况直到汉武帝时才发生变化:札甲的形制已变成札甲和部分鱼鳞甲的结合。而武帝以后,中型或小型甲片编缀的鱼鳞甲已成为主要的防护装备。

  汉时,人们已经很好地掌握了锻造铠甲的技术。东汉末年,曾被应用于刀剑的“百炼钢”技术也被应用到制造铠甲上。“但一般的钢铠并不需要达到‘卅炼大刀’那样迭锻近三十次的精度,因为甲片毕竟不需刀、矛等的锋刃。根据诸葛亮《作钢铠教》中所说的‘勅作部皆作五折刚铠,十折矛以给之’,我推测当时的钢铠大约是迭锻五次而成。诸葛亮时锻造的铠甲很有名,直到六朝时还把精坚的铠甲传为诸葛亮所造。”杨泓说。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西汉时期,铠甲片的规范化程度已经比较完备。

  魏晋南北朝

  大江南北流行“两当铠”

  东晋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形成由匈奴、鲜卑等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诸政权相互争霸的混乱格局,这些政权军队的主力兵种都是剽悍的骑兵,而且不仅骑兵身披铠甲,还出现了防护战马的“具装铠”。

  直到隋朝末年,将近3个半世纪的漫长岁月里,重装骑兵——甲骑具装在中国军队中的主力地位一直没有改变。

  这时,大江南北最流行的是“两当铠”。“两当”本是汉时服装名称,特点是“其一当胸,其一当背”,这类铠甲形貌特征与之相同,所以也名“两当铠”。这种铠甲其实在三国就已出现,不过当时珍贵稀少。而到了南北朝,因其结构适于骑马,所以成为军中极为重要的装备。有时还在两肩加施“披膊”(掩膊)以增加防护功效。

  那么,当时战马披挂的具装铠又是什么样子呢?在河南邓县一座嵌有彩色画像砖的南朝墓葬中,描绘了一匹披挂着白色具装的战马。该战马的具装由六部分组成:面帘、鸡颈、当胸、身甲、搭后和寄生。除面帘和寄生外,都是用长方形的甲片编缀成形。而用来保护马头的面帘是一整片,双眼处开有孔洞,双耳间还竖有一朵缨饰。寄生竖在马鞍后部,形似扇面,上涂粉绿彩,高度与马额的缨饰相当,它可能是用来保护骑马者的后背的。披挂具装的战马,除了眼睛、鼻子、四肢和尾巴以外,其余部分均可得到铠甲的保护。

  隋唐

  轻骑兵的明光铠可反射耀眼阳光

  人和马都披上了铠甲,增强了保护能力,提高了战斗力。但沉重的铠甲加重了战马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骑兵拥有的轻捷迅速的特点。因此,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军依靠大量步兵野战、配合以轻装骑兵,打败了门阀士族地主所依靠的、以披着沉重马具装的重装骑兵为核心的部队。随后,重装骑兵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而随着步兵野战的需要,“步兵甲”在唐代有了很大发展。根据《通典》记载,当时每队战士有百分之六十的人装备有铠甲,而最流行的一种“款式”叫明光铠。这种铠甲胸前、背后有大型金属圆护,很像镜子。在战场上,圆护反照太阳光即发“明光”,正如汉代镜铭中的“见日之光,天下大明”。但南北朝时,这种恺甲珍贵稀少,而到了唐代,《大唐六典》列出的13种甲制中,明光铠已榜上有名。从唐代的陶俑、壁画也可看到大量披着明光铠的将士和天王的形象。

  两宋

  镇戎军有铠甲五十步内使强弩没招

  北宋的铠甲在沿袭唐代规制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朝廷设有专门制作军事装备的机构,生产一领铁甲要诸多部门分工协作,但因是纯手工制作,整个过程仍是相当费工费时,往往需要几十天乃至上百天才能完工。

  庆历四年(1044年)修成的《武经总要》一书中记载了当时官式铠甲的形貌,即包括甲身、披膊、吊腿和兜鍪四个部分。甲身是一整片,由十二列小长方形甲片组成,上面是保护胸、背的部分,用带子从肩上系联,腰部用带子从后向前束,腰下垂有左右两片膝裙。甲身左右肩缀有披膊,它们在背后连在一起,以带纽结在颈下。兜鍪呈圆形覆钵状,后缀顿项,顶心插着三朵长缨。

  杨泓认为,铠甲的制作工艺在宋朝达到了历史的高峰。王安石曾经委派著名科学家沈括兼管军器监。沈括为了提高铠甲和各种武器装备的质量,曾亲自调查访问几处冶炼作坊,研究当时劳动人民冶炼钢铁的方法,分析灌钢和百炼钢、冷锻和热锻的区别,并在《梦溪笔谈》里特别记述了质量精良的冷锻铠甲的材料,还提到当时镇戎军的一副铁甲,用强弩距离五十步射它,都不能射进去,可见宋代锻甲的精坚。

  但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铠甲走上了衰落的起点,主要原因是火器的使用。

  华丽铠甲是王侯将相权势的象征

  杨泓告诉记者,除了实战铠甲之外,历朝历代还有一些装饰特别华丽的铠甲,是王侯将相们用来炫耀身份和权势的象征物。比如,前秦的苻坚,曾经让熊邈“造金银细铠,金为线以缧之”。南齐的萧宝卷,在临近被推翻时,还骑着披有“银莲叶具装铠”的骏马,上面装着“杂羽孔翠寄生”出入宫门;连厉行简朴的唐太宗李世民,在打败了王世充举行凯旋礼时,也披着金甲,还带有披着具装的仪卫骑兵。在唐代的卤簿里,甚至用各种漂亮的丝织品制“甲”,这种做法到了宋徽宗时期更为突出。当然,这样的“铠甲”已经不具备任何防御的功能,穷奢极侈反而加快了大宋王朝灭亡的命运。

  观点

  大家简介

  杨泓,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为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古兵器论丛》、《美术考古半世纪》、《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古代兵器通论》、《中国古兵与美术考古论集》。

  精坚甲胄并非

  克敌制胜法宝

  对于实战中的铠甲,历朝历代的君王都极其重视,且管控森严。往往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老百姓不准私蓄弩铠,否则要处以严厉的刑罚。但值得深思的是,历代农民起义,都是用粗劣的武器,打败了装备精良的朝廷军队。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打败了装备精良的秦军;隋末的农民起义军也没有什么精良的装备,却把人马披铠的隋王朝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杨泓告诉记者,事实上,我国古代有很多突出的战例。比如三国时曹操和袁绍对垒,从铠甲的数量上说,两军相差悬殊。曹操自己讲:“袁本初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但曹操还是争取了战争的主动权,后发制人,取得了胜利。另一个例子是,魏嘉平四年(252年)发大军进攻东吴,吴将丁奉引麾下三千人拒战。当时天正大雪,丁奉为了麻痹敌人,命令部下解去所披的铠甲,放下长兵器,向敌阵接近。魏军将领看到敌人数量既少,又赤裸着身子,仅头戴兜鍪,手执短刃,于是继续置酒高会,不做迎敌准备。结果丁奉引军猛冲上来,纵兵斩杀,曹军大败。“以上两个例子都说明,铠甲虽然是重要的防护装备,但它的精坚与否并不能完全影响具体战役的胜败,正如其他武器也不是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一样。”杨泓总结,“恩格斯在《步枪史》中早已指出:‘赢得战斗胜利的是人而不是枪。’我们必须这样来认识,才能正确估量铠甲这种重要的护体装备在古代战争中的作用。”

  域外养分:

  稀有而珍贵的锁子甲

  中国古代甲胄的发展历程中,也不断汲取着域外的养分,出现了一些受西域影响的铠甲类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锁子甲。这种铠甲的特征是由钢铁的环,连环相套制成,比由甲片编缀的传统铠甲轻便。在曹植的《先帝赐臣铠表》中曾经出现过关于它的记载,称其为“环锁铠”,但至今仍没有发现过曹魏时期有关环锁铠的实物或图像资料。前秦苻坚派将领吕光进攻龟兹城时,吕光的部队发现西域诸军装备的铠甲“铠如连锁,射不可入”,很是惊奇。吕光击败龟兹后,带回了大量战利品,相信包括这种铠甲,但在南北朝时期的甲胄材料中,仍没有明确为环锁铠的资料,所以直到隋唐时期,环锁铠还是西域地区的特产之一。《旧唐书·西域传》所记康国给唐廷的贡品中,就有锁子甲。在小说《水浒传》中所描述的金枪手徐宁珍藏的“雁翎砌就圈金甲”,在书中又写作“雁翎锁子甲”,表述的正是轻便的锁子甲。小说的描述也反映出,在古代,锁子甲并非军中普遍装备的铠甲,因此稀有而名贵。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