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血·涅槃》(施大畏)图 TP
观众参观展览 图 新华社
《海派百年代表画家系列作品集》 图 TP
“愿这阵强劲的‘海风’吹得更劲,吹散‘雾霾’。”昨天下午,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刘曦林在上海美术作品进京展座谈会上一语双关,赢得了京沪两地艺术家和理论家的满堂喝彩。
下午3时,上海美术界的102件精品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正式开幕,迎来了首批参观观众,这也是近50年来上海美术家的作品首次集体亮相北京。
“进京赶考”自谦低调
中国美术馆的三层1500平方米的5间展厅中陈列着来自上海艺术家的作品,不仅有反映城市建设、军旅题材的磅礴巨作,也穿插着都市市井生活的小品。开幕之前,中国美术馆就挤满了参观的人流。
“我们其实心怀忐忑,有点‘进京赶考’的味道。”上海文联主席、上海美协主席施大畏在开幕仪式上说道。
不过,北京的诸多艺术评论家们在看完预展后认为,展览全面呈现出了上海当代美术发展的最高成就,还把施大畏的实话实说,看作了上海的自谦和低调。很多参观者对上海的美术家朋友说得最多的意思就是:50年来一次太久了,以后应该常来常往。
施大畏告诉记者,上海美术进京展和《海派百年代表画家系列作品集》已经筹备了整整两年,展期甚至顺延了2次,就是为了以当代艺术家作品为主线,从视野范围内好中选优、优中选精,而且每位艺术家只能选一件作品。“此番上海美术界集体前往北京进行展示,是整体展示上海当代美术发展的现状,让人们更好地研究和梳理海派美术的由来及未来发展趋势,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上海、理解上海。”
美协主席赞赏“创新”
展览开幕当天,上海美术作品进京展座谈会也在中国美术馆举行,邀请京沪两地专家就画展及作品进行评论。几十位上海艺术家随同赴京,也听到了全国美术同仁对上海艺术作品的不同评价。
在理论座谈会上,中国美术理论家邵大箴第一个发言。他参观展览后,感受到展览如同一阵“海风”吹来,很强烈也很震撼。邵大箴说,美术界一直强调创新,此次进京展出的上海艺术作品不仅有创新,在主题化或随意发挥的那些作品中也能看到深刻的文化内涵,这对北京乃至全国美术工作者都有借鉴意义。邵大箴还指出,本次上海艺术家的群体展览,并没有打出“新海派”等名号,这一点难能可贵,相比之下,有些画家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就打出各种花样名称。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员郎绍君则建议,上海应充分重视前辈传统,培养更多融通古今的传统画家,面对当代绘画的多元趋势,艺术家要更多思考如何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发展本土传统。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刘曦林,赞赏上海画坛的锐意和朝气,认为上海美术工作者对新鲜事物勇于吸收,他还说:“愿这阵强劲的‘海风’吹得更劲,吹散‘雾霾’。”雾霾一语双关,一个是北京的空气一直不太好,二来则是指上海的艺术探索能为全国艺术界带来新意。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赞赏上海艺术家的“创新”,这是他观展后最大感受。“上海美术进京展在北京开幕,给首都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美术盛宴。上海在文化艺术上始终有引领作用,这得源于上海有很多大艺术家。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在文化艺术上发挥了贡献和作用,举办了很多学术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展览,推动全国美术事业繁荣,这都能感受到。此次进京展集中呈现了上海艺术家的水准。”
海派画作结集出版
这102件上海美术界中青年绘画工作者的代表作品,不仅有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全国美展及历届上海美术大展获奖的作品,也包括中青年美术家的优秀作品,范围涵盖油画、国画、版画、雕塑等。入选的102件作品中,45岁以下人士作品有32件,女画家有18件。在中青年作者队伍中,甚至有不少人还是在校研究生。
《海派百年代表画家系列作品集》也于昨天在北京亮相,这套18卷的大型画集,收录专题学术文章和历史年表等资料40余万字,选用作者不同时期力作3000余幅、珍贵历史照片近600幅,文字、图片如跃然纸上的音符,谱写出海派美术生成与发展的历史乐章。虚谷、任伯年、吴昌硕、刘海粟……海派美术发展150余年里名家辈出,让观众看到了海派书画从哪里走来,而此次“上海美术作品进京展”则是作为海派百年发展后的现状呈现。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