闁告帒妫旈棅鈺呭礆妫颁焦鐪芥慨妯诲灥娴滄洟宕¢敓锟�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广府源头出珠玑 梅关古道入岭南

2013年11月09日07:06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广府源头出珠玑 梅关古道入岭南

如今的古巷内存在诸多的祠堂。 记者高鹤涛、苏通 摄

珠玑古巷。 记者高鹤涛、苏通 摄

小黑 摄

粤式点心 (资料图片)

相声演员黄俊英(资料图片)

粤剧 记者庄小龙 摄

广绣 记者黎旭阳 摄

轻轻一扫

首届“世广会”开幕之际踏访广府文化源头珠玑巷

  探寻广府源头,从诸多历史考证来看,韶关南雄珠玑古巷是重要的发祥地。据考证,千百年来,曾先后有150多个姓氏的先民自中原南下聚居于此,而后又因战乱等原因大举南迁珠三角、港澳及至海外,在各地开枝散叶。今天,许多珠三角乃至海外广府人的后裔查姓氏族谱,可追溯到自己的祖先来自珠玑巷。也正因此,珠玑巷被海内外广府人称为“吾家故乡”。

  文/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李仪

  访源头

  中华姓氏“大展台” 九龙井成认亲暗号

  南雄往城北进入沙水村,这里就是珠玑巷的所在地。踏上鹅卵石铺砌的道路,未到南门古楼,两旁就有多个卖姓氏源流册子的摊子。这条广东仅有的宋代古巷已被打造成国家4A级景区,姓氏源流册是这里最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进入古巷南门,两旁栉比相连的是古旧民居或新修的宗祠,门额上几乎都写着各家姓氏祖居或宗祠的字样。毫不夸张地说,这里就是一个中华姓氏的“大展台”。《百家姓》上常见的姓氏,在岭南这条古老的巷陌里随处可见。

  随便走进一个姓氏的祖屋,正中间供奉的是祖先的牌位;记者翻开发黄的姓氏族谱,可追溯到其先人自中原南下迁徙的足迹。有专家考证,千百年来先后有159个姓氏的先民自中原南下聚居于此,后因战乱等原因大举南迁珠三角、港澳及至海外,在各地开枝散叶。多年来,数以千万计的珠三角乃至海外广府人的后裔回来寻根。比如,一提到珠玑巷的九龙井,从这里走向珠三角乃至世界各地的陈氏后人就像“对上了暗号”认上了亲戚。因为,陈氏宗祠就位于古巷中街千年的九龙古井旁。如今,在这口古井旁已重建起一座仿广州陈家祠风格的陈氏大宗祠。

  珠玑巷

  据研究广府文化的南雄中学退休特级教师陈继煊介绍,珠玑巷是一个历史的地域的总称,地域包括整条梅关古道,从梅关、中站、珠玑巷、南雄城至附近一带农村。

  说故事

  文人名妃虽湮没 故居古塔仍留存

  踏入珠玑巷,沿着鹅卵石铺砌的巷道一路前行,古楼、古塔、古榕,古桥流水人家,处处有历史的痕迹。在张昌故居、胡妃塔和新修的罗贵纪念馆等多处文物或纪念建筑前,陈继煊向记者讲起了一个个移民故事——

  古巷仍留胡妃塔

  走到沙水湖畔一处开阔之地,一尊秀美的女子雕像守在珠玑巷道的尽头,她便是传说中的胡妃。胡妃原是南宋度宗皇帝的妃子,在咸淳八年遭当朝宰相贾似道陷害,出宫为尼,后逃至江边,偶遇珠玑巷商人黄贮万,被搭救并带回纳而为妾。不料事后被人告发,贾似道诬告珠玑巷人聚众谋反,派兵围剿。太平的珠玑巷内民众为避灾祸,纷纷乘竹筏、木排南逃珠三角。胡妃不忍连累百姓,投井自尽。后来民间便有了“血溅珠玑巷”的土戏留存。

  到了元代,人们为了纪念胡妃,在井上建起一座3米多高的七层石塔,是如今广东省内唯一有绝对年代可考的元代古塔。

  得名始自张九龄

  在张昌故居,关于珠玑巷的来历最为人津津乐道。据《直隶南雄州志》记载,“珠玑巷,得名始于唐张昌。”张昌是张九龄的后裔。张九龄的先祖张君政,就是在晋代由于北方匈奴大举南侵,从中原避居到始兴曲江的。因古代南雄地域、曲江地域均属始兴郡,故南雄地方志书称张九龄为郡人。

  张九龄在开元十七年奉唐玄宗圣旨在原有基础上大规模开凿梅关古道,使之成为沟通南北军事、政治、经济的最短、最快、最方便、成本最低的古代“高速公路”,也成了历代中原、江南向岭南移民的最大通道。

  张九龄后裔孙张兴在梅关古道中的珠玑巷“孝义门”定居,因七世同居,当时被誉为“天下第一家”。相传唐代朝廷特赐一串稀珍的珠玑绦环以资表彰。后为避讳唐敬宗谥号,改原巷名“敬宗巷”为珠玑巷。这就是珠玑巷的由来。

  一人率

  百家千人徙

  罗贵乃宋代开国元勋罗彦瑰七世孙,是南雄府学廪贡,赠吏部尚书。南宋绍兴元年,罗贵率领37姓97家1000多人,从南雄珠玑巷启程,南迁至冈州蓢底(今新会良溪)。这是一次得到官方支持、帮助的民间集体移民,也是唐宋时期由珠玑巷出发的有组织、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大迁徙。

  因为办有官方手续,他们很顺利地在珠三角入籍落户。在此之后,整条梅关古道,包括梅岭、中站、珠玑、南雄城及其东西两侧附近一带陆续南迁的百姓也仿其办官方批文集体同行,以容易在珠三角入籍落户、取得珠三角原居民的认可。珠玑巷也成了南迁中转地的泛称。

  梅关古道

  梅关珠玑古道是中原及江南百姓因战乱等原因向广东珠三角大迁徙中最大的通道。大批中原百姓途经此古道,暂住“歇脚”,或滞留长住,经几代繁衍后再中转南下珠三角,故珠玑巷成了广府人最大的来源。

  大迁徙

  时间:晋代(公元265~420年)

  原因:北方匈奴大举南侵,平民百姓与许多望族南迁。

  文字记载:明嘉靖黄佐修《广东通志》记载,“自汉末建安至东晋永嘉之际,中国之人,避地者多入岭表,子孙往往家焉,其流风遗韵,衣冠气习,熏陶渐染,故习渐变而俗庶几同中州。”

  代表人物:唐代张九龄的祖先就是在晋代移民到岭南北江定居的。

  第一次:

  匈奴来犯 举家南迁

  时间:北宋中后期(公元960~1127年),尤其是在北宋灭亡之际

  原因:大批难民随康王赵构一起离开北宋京城开封,不少望族及平民沿这条梅关古道南迁。有人到南雄珠玑巷,很自然会想起故乡河南开封也有一条珠玑巷(宋代大中祥符二年命名的)。有文字记载:“入岭至止南雄,不忘枌榆所自,亦号其地为珠玑巷。如汉之新丰,以致故乡之思也。广州旧族多由此迁。”

  第二次:

  开封陷落 异地思乡

  时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初至南宋末、元代初近200年间

  原因:中原及江南氏族因金、元兵灾而大举南迁。在这一时间的移民高潮中,一批批从北来,再一批批向南迁(大规模3次、小规模约130多次),由珠玑巷辗转至珠三角。

  第三次:

  金元兵灾 再次南迁

  明代(公元1368~1644年)末年

  原因:明亡后,部分遗臣逃到广东,同时亦带来大批民间移民,或为避天灾兵祸,或为找寻更好的生活。其大部分也都是经过梅岭,从梅关、中站、珠玑巷、南雄城这一带中转再南迁珠三角的。

  代表人物:据陈继煊介绍,清代民国广府人再向海外移民,成为了拓殖海外的华人华侨的主体。从18世纪以来,广府人就漂洋过海,在美国、加拿大、欧洲、大洋洲的不少城市扎根。

  第四次:

  明朝遗臣 定居广东

  粤菜

  点心缤纷 菜式珍奇

  粤菜按地域分广式粤菜、潮式粤菜、客家粤菜,但人们常说的粤菜指广式粤菜。其特点是用料广博,选料珍奇,配料精巧,做工考究,讲究“镬气”,注重形象,品种繁多,五味俱全,浓淡适宜,食味重清、鲜、爽、滑、嫩、脆。

  在广府人的饮食习惯中,粤菜和粤点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广式点心,制作精细、花样繁多、口味清新,著名的有虾饺、肠粉、粉果、芋角、烧卖、绿茵白兔饺、莲蓉角、奶皇包和广式月饼等,成为“食在广州”一大特色。

  粤语

  古音仍闻 新词频出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原所长方志钦认为,粤语是广府文化最大的特色,没有粤语,根本就没有广府文化。

  粤语较多地保留晋代以前中原古汉语的音韵特点,同时吸收了许多海外词语。粤语所引进的外来词语以英语词为主,音译的如“的士”(出租车)、“巴士”(公共汽车)等。据语言学家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仅是通过粤语吸收进普通话的外来词语至少有600多个,远超国内的任何方言。粤语还产生了一大批流行词语,如“炒鱿鱼”、“炒更”、“埋单”、“搞掂”等等。这些外来词语和流行词语已成广府文化符号传播到全国。

  粤声

  粤剧遗产 粤曲悠扬

  粤剧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红豆”。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粤曲是广东最大的地方曲种,粤曲源于戏曲声腔。后由自弹自唱发展为用乐队伴奏。

  粤讴起源于珠江一带的疍歌和咸水歌,本来是珠江花舫唱咏的情歌,后为岸上瞽姬师娘等人歌唱。清朝人招子庸在道光元年辑《粤讴》一书,收录这类歌曲,于是这些歌亦被称为粤讴。

  粤艺

  三雕一彩一绣

  扬名国内海外

  “三雕一彩一绣”即牙雕(包括骨雕)、玉雕、木雕和广彩、广绣,尤具代表性。

  明清时期,广州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随着酸枝进口增加,明朝后期红木家具就已形成行业;又如广绣,清代的广州刺绣除了用丝线外,还采用进口的孔雀羽毛和马尾毛等作绣线,使得绣品更为富丽夺目;再如广彩,大约在清康熙、雍正年间,顺应外商对彩瓷的需要,广州彩瓷开始萌芽。这些工艺在清代就扬名海内外,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是国家外贸出口的创汇“主力”。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