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价身价涨得最快的往往是从批发市场到零售市场的十几公里甚至几公里。记者卢政 摄(资料图片)
市民感叹菜篮子越来越“沉重” 记者连续一周跟踪菜价流通环节调查原因:
日前,物价部门公布的最新菜价监测数据显示,生姜每斤售价平均8.18元。而不少消费者发现,超市的生姜售价高达每斤11元,和每斤12.95元的猪肉相差甚少。事实上,生姜价格已经连续走高半年。
记者日前连续一周跟踪菜价的流通环节发现,菜价身价涨得最快不是从产地到批发市场的几百上千公里,而往往是从批发市场到零售市场的十几公里甚至几公里。以生姜为例,在东莞一级市场细村批发市场每斤 7.2元,而到了岗贝批发市场就是7.4元,再到东城的农贸市场已经变成8.5元。据了解,这最后的一段距离中菜价短时间内每斤平均会涨4角到6角。
文/彭筱璐 图/卢政(资料图片)
质疑:短短几公里,为何身价大涨?
在东城一菜市场,市民鲁阿姨逛了一圈,最后只挑了土豆、豆芽、菜花等涨幅不明显的菜。记者近一周在市场走访发现,东莞的蔬菜零售价确实较往年要高出不少。在零售市场,花椰菜4.75元/斤、莴笋2.70元/斤、西芹3.64元/斤、青豆角3.8元/斤、黄瓜3元/斤、黄心白菜2.90元/斤、包菜2.18元/斤。
而在距离东城2公里外的细村市场,茄子的价格2.1元/斤、花椰菜3.6元/斤、黄瓜2.1元/斤、西芹2.4元/斤、胡萝卜1.0元/斤、包菜1.6元/斤。对比发现,短短的2公里菜价明显“翻跟斗”。
消费者疑问,为何短短的数公里菜价会涨势惊人?
记者探访:“最后一公里”竟转三道手
傍晚7点左右,在位于细村的批发市场,商贩欧正兴正忙着上货。他的摊档位于市场瓜果类批发区入口位置。“我经营十几种瓜果,都是从广州江南蔬果批发市场流入本地,其实从田里出来到我这,已经转了二次手,每次都会平均涨一角。”
同一市场内,黄先生一家四口也在紧张地上货。记者看到,黄先生经营的十多种绿叶蔬菜非常新鲜,“我是从地里直接进过来的,比从广州拿货要新鲜,价格也可以更便宜。”
记者了解到,细村批发市场是东莞果蔬市场的源头,许多批发商只愿意接受百斤以上的拿货。于是,许多零售商只能采取从岗贝市场这个次级分销市场取货。
距离细村3.5公里的岗贝市场,每天的高峰是黎明之前,这里的蔬菜由细村市场流入后再转手给小经销商,最终流入东莞市民的菜篮子。在东城经营社区蔬果店的胡先生正在进货,他拿了本地菜心、生菜、蒜薹在内的十余种蔬菜,“我的店只有十平方米,每次拿货也就几十斤,去细村很难拿到货。”
不过,胡先生以蒜薹为例告诉记者,岗贝市场的批发商每斤会涨2角,“如果遇到台风天气,或者菜量减产的时候甚至会涨到3角钱,所以我们出售的时候价格肯定要涨5角左右。”
经销商透露,由于流通环节越来越多的人想分一杯羹才会让蔬果价格持续走高。黄先生表示,“几年前蔬果生意比现在好做,因为渠道分销商少,利润空间就大,现在蔬菜从地里到餐桌要经过不少于5道环节”。不仅如此,仅仅在东莞本地市场就有“三道手”先后介入。
零售商:
涨得多是因为成本太高
批发环节到零售市场的差价原因几何?
在第一国际的中心肉菜市场,来自湖南、经营菜摊多年的胡艳玲告诉记者,“我们有两个档口,每月租金是1800元,还要收100元管理费,除此之外,每天要交4元的农药检测费用。”胡艳玲继续算账,零售市场的“损耗”最大,进一次菜要卖三天才能卖完。“批发过来的都是毛菜,如果不把不新鲜的叶子去掉很难卖出去。”这样每天必须每斤有5角的利润才有钱赚。
另一家档口的档主吴中传同样来自湖南,已经在中心肉菜市场做了7年蔬菜零售,他的档口比较小,每月租金1000元。“我们进货不多,从细村拿不到货,只有从岗贝市场拿。”他每斤菜一般会涨价4角~6角。
除此之外,“最后一公里”零售市场中涨得最多的还有超市的精品蔬菜。昨日,记者在东城的嘉荣超市发现,有一半的蔬菜都被包上了漂亮的包装袋,看起来更加“高端、大气、上档次”。
一份半斤的精选荷兰豆售价7.5元,半斤的油麦菜3.8元,一斤本地菜心4.5元,不少消费者“望价兴叹”。专门经营超市精品蔬菜的经销商刘传国告诉记者,虽然每斤菜从批发市场进入零售环节会涨一倍,但是每天的耗损量也很大。
物价部门:
抑制菜价需要实现农超对接
据了解,为了破解高菜价问题,相关部门都在积极努力。东莞的平价商店提出了农超对接办法,实现零售市场和产地直接对接,以降低菜价,并将平价商店推行。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说,农超对接的出发点和目的都很好,但蔬菜流通大部分只能依赖现有模式。所以,农超对接的覆盖率是关键问题。
东莞一大型超市采购部负责人王小姐说,和批发商运送蔬菜一样,超市贩运蔬菜同样省不掉收购费、运输费、人工费等。目前大型连锁超市的做法是直接与植采基地签订协议,从产地直接拿到终端市场销售。
业内人士透露,除了降低蔬菜运输成本,真正治本的办法应是改变菜农综合直补方式。加大农资补贴力度,切实把补贴政策落实到菜农手里。只有合理布局蔬菜面积,提高农户种植蔬菜的积极性,才是平稳菜价的治本之策。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