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登场:《粤菜传奇》 广东科技出版社 粒粒香 著 扬眉 绘
广东人把食材之鲜看得比天还大,由此催生了从1994年以来没有停过一秒钟的海鲜市场。本书诠释了粤菜之鲜与南中国生活方式,并展示了清代“十三行”黄金时代的饮宴,陈塘风月里的“打茶围”与“执寨厅”,小说里的“陶陶居相亲”……还挖出了广东两大美食世家:一个是坚守广东、缔造“太史菜”、开创几十年繁华食事的江家,代表人物是羊城首席美食家江孔殷(太史公);一个是创自广东然后北上、成为顶级官府菜、名满京师的谭家菜,代表人物是谭宗浚父子。
谭篆青对经营顶尖品牌有着非比寻常的天赋。
怎么吃谭家菜,他创造了一整套优雅的程式,给谭家菜赋予了一种稀世的格调。
首先,谭家把办宴的场所布置成充满古代士大夫品味的雅室。
墙上悬挂名人字画,家具只用紫檀和花梨,几上摆着古玩和盆景,饮宴所用的酒杯碗碟,全是上好古瓷,精美大方。
作为官府菜的顶尖级品牌,只有进入谭府才吃得上,谭家菜贵在有钱也未必吃得上!
吃谭家菜的时候,规矩多多。
每餐只承办一席,一席连主带客只能坐九人,不管谁来做东,不管认识不认识,要留一个主位给谭篆青。这是表示,谭家不是一般生意人,而是名流贵族,他要出面与贵宾客人应酬一番。
这样的一席酒宴,规格之高,容不下一个闲杂人员。赴宴者钉是钉,铆是铆,一个萝卜一个坑!
据十六岁入谭家跟随三姨太学艺的彭长海回忆:
订了席来吃谭家菜的人,进门之后不能直接坐到宴席上,而是在谭家仆人引导下,先在客厅小坐,享用一杯香茗、几碟干果。这是一场大戏的序幕。
等客人全部到齐,才移步入餐室,围桌而坐,一桌十人。先上六道酒菜,包括叉烧肉、蒜蓉干贝、五香鱼、软炸鸡、烤香肠等。这些酒菜都是热的,陈年绍兴酒也烫热了端上桌。到这时,主人示意大家交杯换盏。
头道大菜是黄焖鱼翅。这种鱼翅色泽黄亮,胶质丰富,是珍贵的吕宋黄肉整翅,翅针粗大而略带粘糯,翅肉像肥膘一样,滋味醇厚,入口鲜香,余味悠长。
第二道大菜是清汤燕菜。最有意思的是,在这两道大菜之间,侍应给每位客人递上一小杯温水,请你漱过口,再吃下一道菜。因为这下一道菜,鲜美醇酽,如果不净口,会囫囵吞枣,混淆了它的微妙之处,糟蹋了极品菜。
仿佛经历一种神圣的宗教仪式。此时,全席鸦雀无声。
清汤燕菜登场。
十几年前,我有位朋友在海口市吃过一顿谭家菜,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路大惊小怪。让他感觉最玄妙的,就是酒宴吃至一半,要用小杯温水漱口这一环节。
这一环节使谭家菜显得高贵神秘。
漱口之后,他喝到了一道高汤,汤色如清水,没有油星子,味道却异常醇厚鲜美,十年难忘。
接着上来的是鲍鱼,同样的汤鲜味美。奇怪的是,盘中原汁汤浆仅够每人一匙,好像是计算过的,让人吃完还想吃一口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心里满是遗憾。这就是谭家菜的美学!谭家主人就是要让各位意犹未尽!
第四道菜是扒大乌参,一只参便有一尺多长,三斤重,被汤汁煨得软烂糯滑,鲜美适口。
第五道是草菇蒸鸡。
第六道是素菜,银耳素烩或虾子茭白,或三鲜猴头。
第七道是清蒸鳜鱼。
第八道是黄酒焖鸭,或柴把鸭子。
第九道是汤菜,有时上“清汤蛤士蟆”(雪蛤),有时是银耳汤,有时是珍珠汤。这珍珠汤不是珍珠,而是用刚刚吐穗、二寸多长的老玉米制成的汤。
第十道即最后一道是甜菜,杏仁茶或核桃茶,随即奉上酥盒子。
至此,谭家燕翅席结束。(完)
7
“吃透”一座两千多年的城市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