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红线女依然神采奕奕,精神矍铄。
红线女在1965年拍摄的粤剧《山乡风云》剧照。
红线女在1993年拍摄的《刁蛮公主戆驸马》剧照。
梨园赋
古往英豪梦,今来儿女情,寂凉长夜街巷,谁家曲绕梁?阶前镜里,小弄堂口,恩怨情仇多少事,粉墨唱平生。
遥想梅程盛景,大师光耀群星。九龙庭上,管乐迎兵来将往;虎度门外,青丝染暑炙寒霜。
至如今,欲净素手拈拙笔,写不尽——台前幕下、梨园惊世魂!
粤剧简介: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三角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流行于广东、广西、港澳台及全世界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粤剧的剧目以生旦戏为多,重唱轻做,文戏多于武戏,表演风格自由灵活、通俗而细腻、偏重写实。2009年由广东、香港和澳门联合申报,粤剧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名曲包括《帝女花》、《紫钗记》、《宝莲灯》、《柳毅传书》、《关汉卿》等,代表人物包括白驹荣、薛觉先、马师曾、红线女等。
策划:赵洁
文:记者 吕云
在中国艺坛,有一颗璀璨的南国明珠。她与常香玉、严凤英、袁雪芬被公认为国宝级的地方戏曲四大名旦。在7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她演过近百个粤剧,拍过90多部电影。她所创造的红派艺术,代表着粤剧旦角艺术的最高成就。她就是粤剧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艺坛常青树——红线女。近日,在红线女艺术中心,记者对这位“一生为人民而演戏”的粤剧艺术大师进行了专访。
“我可不能给父亲小看了”
红线女的一生,是传奇而坎坷的,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相交织,深深地影响着她的艺术生涯。红线女本名邝健廉,1925年12月出生于西关的一个药商世家。1937年,红线女的人生第一次随着国家命运而发生改变。“七七事变”后,日军由北向南侵略,开始轰炸广州,红线女父亲的生意难以维持下去,一家人逃难到澳门,过着拮据的生活。据红线女回忆,家里的积蓄渐渐用完,她先是上不起学,后来连吃饭都成问题。正好那时红线女的舅舅靓少佳带着他的粤剧团来到澳门,红线女的母亲就跟她父亲商量,让她跟着舅舅学唱戏。
红线女从小就展露出表演天分。六七岁时,她就跟着家里的留声机学唱一些流行的广东大戏。而她的家族跟粤剧素有渊源——她的堂伯父、外祖父、舅父和舅母都是粤剧名角。然而,在那个时代艺人的地位和口碑并不高,做父亲的反对女儿进入这一行,他很生气地撂下一句“成戏不成人!”这句话一直深深地印在红线女的脑海里,成为她今后70多年努力的动力。“我就要成戏又成人。无论做什么,我都会告诉自己,我要做个好人,我可不能给我父亲小看了!”
在母亲的坚持下,1938年,不到13岁的红线女来到舅舅的戏班,开始师从舅母何芙莲学戏,取艺名为小燕红。1940年,红线女随何芙莲临时搭班于著名男花旦靓少凤的金星剧团演出。靓少凤喜欢红线女聪明听话,勤奋好学,有空便对她悉心教导。靓少凤认为“小燕红”这个艺名不好,他向红线女讲述了“红线盗盒”的侠义故事,建议她改艺名为红线女。靓少凤是红线女此生最感激的恩师之一,至今讲起他,仍满含深情:“这个老师戏好、人好。”在采访中,红线女告诉记者一个少为人知的细节:她成名后,未忘师恩,曾在澳门买了一套房子给师傅居住。
1942年,何芙莲带着红线女加入马派表演艺术家马师曾的太平剧团。她勤学苦练,不长时间便把戏班50多部戏的台词唱腔默背于心,凭着自己的天赋和勤奋,红线女成为正印花旦,开始和马师曾合作,在马派剧目中扮演各种不同性格类型的角色,戏路越来越宽,演技越来越精,声名鹊起,在香港一路走红。
1952年,面对香港粤剧粗制滥造的情况,红线女自主组建“真善美粤剧团”,排练了《蝴蝶夫人》、《清宫恨史》、《昭君出塞》等剧,为香港粤剧界吹来一股清新之风。
喂鸡不忘练唱走台步
从1947年起,红线女除了演粤剧、灌唱片之外,还在8年时间内拍摄了《地久天长》、《慈母泪》、《玉梨魂》等90多部电影,成为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1955年,当红线女应邀参加建国6周年国庆观礼活动,亲眼目睹了祖国翻天覆地的新面貌,看到文艺工作者受到社会尊敬的现状,被深深触动,产生了回内地工作的强烈愿望。那年年底,她抛下在香港演艺界的显赫位置和优越的物质条件,来到广东粤剧团工作。红线女说,此后的10年,是她艺术生涯中最具创造力的10年。她在继承粤剧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京剧、昆曲、话剧、歌剧、电影以及西洋歌唱技巧,加以融合创造,开创了独树一帜的红派艺术。
早在1951年的《一代天骄》主题曲中,红线女的“红腔”艺术就开始形成。1956年,马师曾和红线女主演的粤剧《搜书院》轰动京城,被赞誉为“粤剧改革的里程碑”。此后,她还主演了同样引起轰动的《关汉卿》、《昭君出塞》、《李香君》等古装戏以及《刘胡兰》、《山乡风云》等现代戏,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异的古今妇女形象。
像她在舞台上塑造的诸多女性形象一样,红线女柔中带刚,有着坚韧的个性。“在我的字典里,没有‘困难’、‘不行’这些词。”她告诉记者,正是这种自信乐观的艺术态度,令她承受住了命运的大起大落。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红线女也难逃厄运,她被禁止演出,关进牛棚。1967年,她被下放到广东英德茶山农场劳动。“整整有13年零6个月不能登上舞台。”红线女激动地向记者比划着。但是,红线女没有被灾难击垮。
在茶山农场,她被派去养鸡,一个人负责照管500多只鸡,每天要扫鸡棚、煮鸡食、喂鸡,工作又脏又累。“我不把它当做苦难。你让我去养鸡,我就准备有养鸡的演出,这是一种积累。”如果练功被发现,就会挨打,她就一边劳动,一边偷偷练功。她用红腔吆喝鸡群,围着鸡群走台步,每天不辍练习。
多年以后回忆这段往事,红线女感慨地说:“人一定要有信念,稍微动摇一下可能就熬不过这一关。”视艺术为生命的红线女坚信“我还年轻,将来一定可以再出来唱戏”。正是这一信念,支撑着她度过了那段岁月,迎来了她艺术生命的第二个春天。
54岁再次拉开人生大幕
有评论认为,红线女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她艺术上不断寻求创新与自我突破,始终能够与时俱进。这一点在其晚年的艺术生涯中表现尤为明显。
1979年,红线女54岁,她的人生大幕再次拉开,重新登上舞台的她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粤剧表演中。她不满足于年轻时塑造的昭君形象,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又分别塑造了《昭君公主》和《昭君乐》中的两个昭君形象。四十年,三个昭君,体现了她勇于挑战自我不断超越自我的艺术家本色。红线女坚持认为:“社会是发展的,粤剧应该反映现代人的生活,反映现代人的思想。”所以,她将许多精力投入到反映现代生活的新编剧目的创作中。1991年,红线女以66岁高龄主演现代戏《白燕迎春》,塑造了一个以德报怨、胸怀宽广的白衣天使形象,用炉火纯青的红派艺术再次征服观众。
1998年,73岁的红线女在6天时间里,日夜奋战录制了15折代表作,其中有4折分别塑造了古代四大美女。古稀之年一人自绘“四美图”,令人惊叹于其惊人的生命力和慑人的艺术魅力。
除了个人表演的创新和突破外,红线女在粤剧推广上的创新意识也被广为称道。2004年,79岁的红线女和同事们一道历时4年拍出了世界首部粤剧动画电影《刁蛮公主戆驸马》,引起极大轰动。为了让红腔演唱艺术能够更好地表现新时代新生活,近30年来,红线女还创作演唱了《花城之春》、《珠江礼赞》、《还珠赋》、《豪唱大江东》、《水乡桥韵》等新编粤曲。
著名音乐理论家李凌评论说:“很少有歌者能像她那样,既有嘹亮的歌喉,音域特别宽阔,又柔美而有力度。”
“紧张大师”不工作毋宁死
在2009年拍摄的红线女艺术纪录片《艺海明珠》中,红线女的儿子马鼎盛笑称母亲是“紧张大师”,是个完美主义者,她对艺术的认真执著使得她无论见过多少大场面,每次上台前都还是那么紧张地做准备。在几十年的表演生涯中,红线女即使有病也坚持演出,从不用假声欺场,而且,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观众,她会在开场前三四个小时就来到剧场,化好妆,静静地在化妆间默戏,保证正式演出时不会出现差错。而在演出之前最少有一天,她会完全噤声,以减少声带疲劳,保证舞台的嗓音效果。
红线女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粤剧事业。许多老艺术家早已退至幕后颐养天年,可是,年过八旬的她仍然全身心地致力于推广和传承粤剧。每当有粤剧新戏上演或省市有大型文化活动,都可以在媒体上看到这位鹤发童颜的老人的身影。如果不开会,红线女每天早上九点半坚持到红线女艺术中心上班。
当记者问红线女如何在耄耋之年仍然保持如此旺盛的艺术和生命活力时,两位熟悉她的研究者用她的话抢先替她做了回答。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前所长谢彬筹说,工作就是红线女生命的源泉,红线女信奉“工作,再工作,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谢友良也用“不工作,毋宁死”来概括红线女。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