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图:gettyimages
秦始皇陵园分布图
维克陶1914年拍摄的始皇陵封土堆。
“秦始皇帝陵秦人自名丽山,仿效昆仑传说,封土埋没了空前绝后的‘地天通’,地下、地面及其上各类埋藏、建构建筑,多与天象对应。地宫、‘地天通’、封土及其主人,就这样‘常居’天地之中。丽山总体营造的主导思想,系以比类取象为核心的天人相应或天人合一整体观。”2013年第29卷第2期的《唐都学刊》刊登了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刘九生的《秦始皇帝陵总体营造与中国古代文明》一文,文中指出,秦始皇陵中的文化现象包括天文、地理、哲学、堪舆、星象等,是中国古代文化与思想的集大成者。
2009年,刘九生撰文指出秦俑并非“兵马俑”,而应当是秦的禁卫军“郎官”团队;2011年又撰文指出铜车马并非始皇专车,而是献祭昊天上帝的祭品。这些观点都因另辟蹊径受到广泛关注。而“昆仑说”的提出,依据为何呢?
文、图片(除署名外):卜松竹
帝陵“丽山”与自然“骊山”完全是两回事
“对于秦始皇,今天的我们还是大大低估了。”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刘九生如是表示。
刘九生指出,自1960年以来,陵区或陵园出土的器物铭文,一律作“丽”,绝无混用不分之例。因此,作为帝陵的“丽山”与自然造山运动而成的“骊山”完全是两回事。“丽山即秦始皇通天之路。丽山陵区,范围约60平方公里,地下跟地面及其上各类埋藏、建构建筑品物之丰富,迄今所知,不过冰山一角。单拿‘地天通’(即由地下升入天堂的路)来说,体量、难度、水准及载负的信息、价值,足以跟世界上任何创造相比肩。”
就观者而言,秦始皇陵最突出的特征在于位于陵园内城南半部的宏大封土堆。封土形状呈覆斗形,顶部略平,中腰有两个缓坡状的台阶,形成三层阶梯。法国人维克陶·萨加林1917年曾记录:“整座坟像是三座小山重叠在一起。”刘九生认为,封土外观仿效昆仑三山——一级台阶,仿效昆仑之山;二级台阶,仿效凉风之山; 三级台阶,仿效悬圃之山; 三级台阶顶部的“平面”及其上,就是天帝之居樊桐之山了。
自2002年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合作,对秦始皇帝陵区进行了物理探测研究,确定墓圹当初开挖的主体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就在这范围内,沿墓室四周,有一经过精细夯筑的宫墙,自下而上,逐渐收分,呈九级台阶状。由宫墙围成的“方城”被封土拥埋,墙顶直达封土之巅。刘九生认为,这座直通上下的“方城”实为“地天通”,而九级台阶象征着昆仑的“增城九重”,“方城”顶部的开口仿效的则是昆仑阊阖(登天之门)。
此外,丽山“树草木以象山”,仿效昆仑山;丽山“穿三泉”仿效昆仑“疏圃之池”——传说昆仑疏圃之池的水,源自黄泉浸渗,绕池漩流,流转三圈,又流回黄泉,此乃丹水,饮之不死;丽山地宫,仿效昆仑旋室、倾宫;丽山广纳西北之风,仿效昆仑。
陵园布局对应二十八宿
刘九生认为秦始皇帝陵区的地下埋藏与地表建筑上应天象。他指出,现被考古工作者称为内城、紧紧围绕着封土而在东北隅形成的曲尺形,实际是仿效天上的北斗七星,曲尺形的六个角共代表六颗星,而它最细窄的地方则象征勺柄上的第七颗星——摇光星。除此外,如地宫仿效紫宫里的中宫;由人鱼膏制成的烛火久久不熄,仿效天极星;上焦村的马厩坑仿效东宫苍龙之象;丽山园北门外的秦鱼池水、青铜水禽坑、动物陪葬坑仿效北宫玄武之象;紧挨始皇帝陵封土西北角的“公子高墓”与被称为“贵人之牢”的天理星相应,斗城对面发现过33座中小型墓葬的墓区与被称作“贱人之牢”的贯索星相应,3号俑坑与苍龙七星中的亢宿相应,百戏俑陪葬坑与被称作“天乐府”的翼宿相应,石铠甲陪葬坑与被称作“天库楼”的轸南众星相应,铜车马坑与被称作“五帝车舍”的西宫咸池相应……特别是“兵马俑”1号、2号坑对应的是被称作“羽林天军”的虚宿之南的一群星。
“秦始皇将自己永恒的归宿丽山与京都咸阳统一起来,人的世界与神的世界合而为一。”刘九生认为,秦始皇的最高价值准则是圣贤人格,终极关怀是长生不死或死后升天成仙。
陕西师大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史研究学会理事赵世超认为,丽山园包含了天、地、人或上、中、下三层,既反映了这位千古一帝对长生和升天极为向往,也反映了他对自己所肩负的感天地、理阴阳、体道行德的巨大权力和责任一刻也不愿意放弃。
秦始皇融合东西两大神学系统?
在就“昆仑说”和“天象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旅美学者、先秦史研究专家郭政凯表示:“秦始皇在许多方面都是以第一人的身份创新的,秦始皇陵的设计也是前无古人。无法后继,则是因为太消耗国力。”
郭政凯指出:“四十年考古发掘,揭露的新发现很多,但也更加让人困惑。数量和品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的陪葬坑,看起来似乎毫无章法,不少超出陵园范围,只能算作大陵区的一部分。即使不断扩大灵渠范围,仍然无法与中国传统的对称美学统一起来。对此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如果从‘天象说’的角度考虑,似乎就能找到较为合理的解释。”
郭政凯认为,秦始皇陵不仅前所未有,而且后无来者,“不但中国尤其是宋以后刻板布局的皇陵不可同日而语,而且世界上除了埃及金字塔,没有可匹敌的。”
郭政凯进一步指出:“现在考古称作的‘坑’,在始皇陵建造时,是覆盖有地上建筑的。这些星象通过地上建筑显示出来,应该是可以观赏的。观赏的最佳角度不在地面,而在陵园背靠的骊山望峰。唐宋时传说望峰的名称由来是‘言筑陵者望此为准’,可能刚好弄颠倒了,实情应是望峰可以最全面完整地欣赏陵园蕴含的星象图。”
郭政凯认为,秦始皇统一后出巡,11年间5次有4次都是东巡,足见对东方蓬莱神学系统的倾心。他在晚年沉迷于神学,甚至宁愿放弃“朕”的尊称,而改为“真人”这一名称。因此在陵墓中融合西方的昆仑神学系统与东方的蓬莱神学系统的可能性极大。“甚至我们还可以发现秦始皇陵封土顶端‘太帝所居’的地方,与中东通天塔顶端的性质相同,是否暗示着昆仑神学系统与巴比伦文化的联系?而‘地天通’九层高台与埃及金字塔的天梯作用相仿,二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秦始皇是否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千古一帝,岂是浪得虚名!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