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探访华山道教文化 深挖华山道教文化内涵

2013年10月31日15:25    来源:新华旅游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探访华山道教文化 深挖华山道教文化内涵

  为了深挖华山道教文化内涵,保存最完整的的道教资料,为华山旅游发展提供全面的文化理论。华山景区,依据景区景点特色,组织员工分组专人实地走访考察,通过咨询道长、实地收集内容等方式,将华山道教文化做系统全面的补充和完备。

  景区员工从华山北峰出发前往金锁关。将期间所经过的道观、石洞景点一一进行考察,并最终汇聚成最详细、真实的华山道教文化资料。由于华山风景绝秀,地处中土,优美的神话故事又给它罩上一层神奇的面纱,很久以前就被认为是神仙出没的圣地。不仅帝王前来华山祭祀朝拜,而且也是神仙和方士们活动的重要场所。道教形成后,它自然成为道教著名的 “洞天福地”。道教中传说的古代神仙,如冯夷、青鸟公、毛女、赤斧等相传都在华山“得道成仙”。传说茅山道的祖师茅盈的曾祖茅濛于秦始皇三十一年九月庚子,在华山白日升天。当时有儿歌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泰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因此,从古至今华山便是高人寻访仙踪、修身养性、参研道教的理想场所。

  华山道教文化:

  1、金天洞:在日月岩崖壁,依岩面南而凿,面积约二十多平方米。洞左侧有华山险道上天梯,洞上方有两块圆形石纹,形同日月。原洞内供奉金天王,也就是白帝少昊的塑像。因金天王是唐玄宗对华山神的封号,由此可判断洞的开凿年代在唐以后。清谢振定在《登太华记》中记述说,由上天梯顶端折北,有金天洞,金天王的塑像端坐洞中神龛,头戴王冠,冕旒(miǎn liú),两边文武侍立,甚是威严。

  2、三元洞:在华山日月岩南,为人工开凿的石洞。高约两米,面积约十余平方米。从洞口有明万历年间题刻分析,洞的开凿年代约在元末明初时期。洞内供奉三官神像。

  三元为道教术语,道家称天、地、水为三元之气,说三元之气方生成人伦,长养万物。三元洞一般供奉天、地、水三官,也就是尧、舜、禹的地方。人们祈求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道教有三元节,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奉祀天官;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奉祀地官;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奉祀水官。每到三元节,道士们都净手净身、吃素食向三官大帝祷告,以乞求三官大帝赦罪解厄和赐福。

  3、王母宫:初创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后毁,1991年,台湾道徒杜善政捐资重修。殿内供奉王母坐像,两侧配九天玄女和白衣大士。王母即西王母,西方主金,故又称为金母。王母由混沌道气中西华至妙之气凝聚而成,是女仙之首,三界十方的女子得道登仙者,都属她管辖,是天宫最受尊崇的女神,与东王公,也就是玉皇大帝分掌天下三界十方之男女仙籍,配位西方,其神格仅次于三清,十分崇高。

  西王母之名最初见于《山海经》,为半人半兽形象,根据古书《山海经》的描写:“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意思是说:西王母的形貌与人很像,却有豹子一样的尾巴,老虎一般的牙齿,喜好啸叫,头发蓬松,顶戴玉胜,是掌管灾厉和刑杀的神祇。)后因历史演变,民间宗教对她作了新解释,西王母的形象逐渐女性化温和化,而成为慈祥的女神,她是大道运化阴阳中阴的代表和主管。

  供奉西王母的道观现今在华山有两处,一处在大上方,名曰瑶池宫,一处在日月岩南,为1991年新建,香火非常旺盛。李商隐有《华山题王母祠》“莲花峰下锁雕梁,此去瑶池地共长。好为麻姑到东海,劝栽黄竹莫栽桑。”

  4、都龙庙:在苍龙岭下,始建于北魏, 庙始建时称胡趋神祠。《水经注》记述:“化山搦岭,北胡趋祠,神像有童子之容。祠祀有感,则云与之平,然后敢度”。清以后,被称为都龙庙,又作督龙庙,庙内塑像为龙君,怒目圆睁,形象生动威武。庙的更名大凡与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开凿苍龙岭道路、伤了龙脉的传说有关。据民间传,自毕沅开路伤龙脉后,苍龙再无力行云布雨以护农桑,百姓便塑像祭奉香火以示忏悔,祈请并督促苍龙病体康复,佑百姓丰年太平。

  龙王,神话传说中在水里统领水族的王,掌管兴云降雨。龙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一。其实龙产生以来,一直在人间行使着行云布雨的使命,被人们尊称为信仰为无所不能的龙,龙王的来源有二:一是印度佛教的传入,二是中国人崇龙心理和尊王心理的交融互渗。

  5、金天洞:位于日月崖。

  6、无上洞:位于金锁关。

(来源:新华旅游)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