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写论文要有精致的创新

2013年10月30日06:55    来源:解放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写论文要有精致的创新
诸大建

国内当前搞学术做研究,有SCI和SSCI论文是一种时尚。吹捧者说,这是做研究的国际风范;反对者说,国际化越高离解决中国问题就越远。自己对两种说法有包容性,认为这是发展阶段的表现。有思想写不来规范性论文是粗糙的出挑,没有创新去写SCI论文是精致的平庸。做学问要能够写出有高引用率的规范性论文,努力走向精致的创新。这是我做研究一路走过来的真实体验。

开始给英文杂志写学术论文,就自己而言,是1994年—1995年到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访问学习。出国做高级访问学者,本来没有什么硬任务,出了国才发现国内发论文与国际发论文在学术规范上的差距不是一点点。于是向合作导师提出要写一篇可以在国外杂志上发表的英文论文。于是开始在计算机上利用当时不算发达的学术网络找资料,按照规范要求写论文、做注解、收集研读确实参考过了的文献。论文写成后先是在业内一个国际会议上作报告,然后经过同行匿名评审,几经修改于1999年在业内有高认知度的国际杂志发表,有了自己的第一篇SSCI论文。现在想来,做学者没有发表过SCI和SSCI论文,真不好说已经有了非常严格的学术规范,也不好说闪光的思想是有严格论证的。回过头去看那篇长达36页,光注解和参考文献就有8页的英文论文,想想确实是值得。

从那以后,自己对写研究论文有了稳定的追求。要么不发论文,要发就发学术规范和思想创新兼有的论文;也逐渐有了某种超突,做研究国内国外两边都重要,但是不能够产生有规范支撑、有他人引用的论文就谈不上重要。欣慰的是,从澳大利亚回来后专心致志研究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按照新的要求写论文,得到了有益回报。

基于个人体验,现在一直对年轻老师“胡诌”一个博士毕业后搞研究发论文的三段论,即开始是拼论文数量,然后是求刊物档次,最后要走向不惑——发表有影响有引用率的论文。正常情况下博士毕业的年龄是27岁,一般在40岁以前的日子里,发表论文追求数量追求等级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须的。因为做研究搞论文,也和许多行业一样,都有一个学习曲线,搞研究的学习曲线时间可能会更长些。但是在40岁左右当上教授副教授以后,仍然满足于论文数量,而不是少而精地追求发表有影响的论文,就没有长进了。

因此,就中国学术界整体发展而言,当前追求SCI和SSCI是可以理解的,未来超越SCI和SSCI也是必须的。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国学者满足于在国内杂志发论文,有点自娱自乐的味道。强调发表SCI和SSCI论文,缘起于1980年代末南京大学对理工科的要求,进入21世纪成为国家主管部门衡量研究成果的普遍指标。经过短短10多年发展,目前中国学者发表SCI和SSCI论文的数量已经名列世界前茅。例如,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发现,我国内地学者在40种管理类顶级国际期刊发表的主要作者论文,已经从2001年的4篇增长到2012年的95篇,在亚洲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现在的问题是,相当多的论文没有引用率,甚至有人说看中国人的论文没味道。因此,未来发展肯定需要从精致的平庸走向精致的创新,生产对国际学术界有高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实现中国学术发展的升级版。

(作者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