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航海家史蒂芬·卡拉汉
◆ 朱诺
2012年上映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观众和奥斯卡评委们的一致认可,导演李安说:“我在筹备这部电影时,最主要的工具书,便是史蒂芬·卡拉汉的纪实小说《漂流——我一个人在海上的76天》(以下简称《漂流》)。我还要求主要工作人员以及主角必读这本书。透过似禅如诗的文字,卡拉汉把这场漂流的历程,写成面对自己内心的朝圣之旅,发人深省。”1986年,《漂流》的英文原版一经问世,便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36周稳居第一名。2013年7月,这本书的中文版问世,备受好评,有网友评价:“这是一本充满失望、绝望和希望的书。”作者兼主人公卡拉汉说:“这段经历是大海赠予我的珍贵礼物。我比想象中的自己更加坚强和富有韧性。”
为逃避生活横渡大西洋
1952年,卡拉汉出生于美国海滨城市波士顿,父亲是名建筑师。年少时,卡拉汉参加了童子军的航海活动,还读完了一本名为《独自驾船环游世界》的书。12岁时他就告诉自己:“一定要成为一个航海家,这比什么都重要。”
随着年龄的增长,卡拉汉开始自学船只设计与制造,参与世界各地的航海活动,即使在雪城大学学习哲学期间也不例外。1977年,卡拉汉航行至缅因州小城拉莫尼。在这里,可以看对面的小岛,并可以随时到岛上的国家公园感受美丽的自然风光。于是,他决定在这里安家。卡拉汉带着新婚妻子芙莉莎住了下来。但出于爱好,他还是经常出海航行。“芙莉莎一个人在家,连我的面都见不到。尽管我让她不必担心,但她始终认为这是个高风险的行业。她对我说,总有一天我会命丧大海。”卡拉汉回忆说,他与妻子的婚姻生活并不和谐。
1982年年初,卡拉汉参加了横渡大西洋的单人帆船大赛,航程起点在英国西南角的彭赞斯市,终点在加勒比海安提瓜岛。对于卡拉汉来说,这次航行不仅是冒险也是一种逃脱。当时他的生活陷入低谷,希望能在大海中忘却烦恼。最初,航行很顺利。他一边听收音机,一边把船当成鼓来敲。一天晚上,卡拉汉的帆船触礁并沉没,幸亏卡拉汉及时醒来,迅速逃到了救生筏上。这时他离陆地有数千公里,而救生筏还在朝着大西洋中心海域漂去……
希望破灭又燃起
卡拉汉知道只有到航道上去,才有可能被救起。他估计航道在西边大约500公里的地方,至少需要两周才能到达,而他现在只有不到4升淡水,只够喝大概8天。对他来说,此时地球上最大的沙漠就是海洋,这里一滴水都不能饮用,而且也没有遮阳的地方。
除了一只鱼叉和几样补给品外,卡拉汉又找到了3个太阳能蒸馏器。但反复尝试,却不起作用。夜晚来临,孤独感包围着他,他陷入了绝望中。
因为一直泡在咸水里,卡拉汉的皮肤上长满了疮,散发出臭味。蒸馏器是他唯一的希望,于是,他拆开其中一个认真研究。最后明白,原来得往里面吹入一定量的空气才行,就这样,蒸馏器终于滤出了大概一汤勺的淡水。卡拉汉说,那种感觉,简直是他能够得到的最大的幸福。虽然有饮用水了,但接下来他还面临另一个难题:他的食物快吃光了。好在海里有大量的鱼,但叉鱼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鱼必须得游到鱼叉的正下方才行。过了十好几天,他才叉到了第一条鱼。烈日之下,顶篷上的一条条鱼被晒成了鱼干,蒸馏器里还滤出了淡水——他第一次看到了希望。
海上迷失了15天后,卡拉汉终于漂到了航道上。黑漆漆的夜幕之下,出现了一艘船,卡拉汉点燃了闪光弹,使出全身力气不停地挥舞着,那艘船朝他开了过来,他高兴极了,大声呼喊,举杯一口气喝掉了积攒下来的所有淡水。然而,船从他前方开过去了,直到那艘船过去了很久,他仍坐在那里垂头丧气。卡拉汉再次被孤零零地抛弃在大海中,但至少他知道现在有了希望,有船只过往,就有可能被发现。
在海上摇晃了一个月后,卡拉汉漂过航道,却仍没人看到他。他开始大发脾气,用拳头打水,任水花四处飞溅。他第一次哭了。几分钟之后,他开始幻想回家,家里有孩子们的笑声、欢呼声,还有刚刚修建好的草坪、一大块烤肉……为了这美好的一切,他继续叉鱼,结果救生筏反而被一条剑鱼刺破,开始漏气。他本以为只要筏子不出问题,自己就可以一直坚持下去,可这一次,死神就在他眼前向他招手。他花了几天时间不断重复修补、充气,仍没把它修好。最终,他用鱼叉将漏气的地方牢牢地别住,然后再塞满东西,终于成功了。可这一次他没有再跳起来欢呼胜利。补给已经用光,离陆地仍有上千公里,而他的身体已经极度虚弱。
独自漂流了66天后,太阳能蒸馏器底部的过滤布已经全烂了,水源只剩下降雨。70天之后,他的身体和意志都开始停止运转,他认为自己已经死了。第七十六天,一片绿色映入眼帘,卡拉汉漂到了目的地安提瓜岛以南不到100公里的一个小岛,被渔民救上了岸。这时,卡拉汉的腿部肌肉已经开始萎缩,体重仅有45公斤。他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接听的是哥哥艾德。“你干吗呢?”卡拉汉问。“天哪,我们都在想方设法搞清楚你在哪里!”哥哥说。卡拉汉瞬间感觉到了家庭的温馨。在医院住了6个星期之后,他终于和家人团聚了。
“我的故事触到了人们最普遍的疑惑:应该怎样活着?”身体慢慢康复后,卡拉汉把航海中在一条条便签纸上写下的日志整理成书——为了防海水,他用三层塑料袋将这些小纸条保护起来。这就是《漂流》。书中详实记录了这段航程的一切:从起航到遇难、绝望求生直至获救那天。书中讲述的不只是他与海洋搏斗的经过,也是他在茫茫大海中的人生体悟,字里行间交织着恐惧、绝望、勇气、自我探索的心灵风景,深深吸引了许多从未航海的读者。卡拉汉写道:“我常常自欺,也骗过别人,但是大自然可不是傻瓜。如果我犯的那些无关紧要的错误能被原谅,那就够幸运了,但我不能仰赖运气。”
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卡拉汉的故事,他也变得积极、自信,开始给多家媒体写文章,担任航海顾问。美国“探索发现”频道还特别为他制作了纪录片。“有很多人来找我,除了空难、海难和雪崩的幸存者,还有那些癌症患者和其他被疾病折磨的人、意外事故或家暴事件的受害者。我发现,我的故事触到了人们最普遍的疑惑:应该怎样活着。而人性的弱点,恰好是留给我们的机会——因为天生惧怕死亡,所以当死亡临近时,我们一定会想方设法战胜它。”卡拉汉说。
2009年4月,李安正为接不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而踌躇不决,这时,他看了卡拉汉的《漂流》,觉得比小说还有意思,于是通过编剧联系到卡拉汉,并前往缅因州请教。卡拉汉欣然决定带着李安和编剧,连同卡拉汉的妻子一起出航,他们在小船上聊了很多,“之后,我便决定接下这部片子。”李安说。卡拉汉也答应来当漂流顾问。当时,卡拉汉刚经历白血病手术。出院不久,他便拖着虚弱的身体飞到台湾帮忙。他的坚毅与乐观,他凡事感恩的态度,对周围的人都是莫大的鼓励。
不论在海上漂流,还是在病榻上抗击疾病,卡拉汉的精神是一致的—— “没空去死。只要活着一天,就要当一天人生的水手,就算不幸迷航,也要活着回来,说一说惊涛骇浪的故事。”
摘自2013年24期《环球人物》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