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月亮高处”雅不雅?

2013年10月28日02:15    来源:长沙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月亮高处”雅不雅?

  邬恩波

  “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的飞翔。”凤凰传奇演唱的这首《月亮之上》,脍炙人口。如果把它唱成“月亮高处”,外地人可能会不明白,而长沙人是可以听得懂的,因为长沙话里有时把“高处”作方位词“上面”讲。长沙人讲“高处”,有的的确是高的地方,如“电线杆子高处站哒一只鸟”,“神十飞船高处有3名航天员”。有的却不一定是高的地方,如“书高处有厚厚的灰”,“饭脚下放哒菜,菜高处盖哒饭”。这些“高处”,不管是不是高的地方,作方位词“上面”的意思,是很明确的。

  长沙话里的这种“高处”,现在听起来有点“土”,但在古代,它却是被广泛使用的“普通话”。它不但存在于人们的口语中,而且被文人写到诗词、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里,不失典雅。如唐代李商隐的诗《华清宫》:“朝元阁迥羽衣新,首按昭阳第一人。当日不来高处舞,可能天下有胡尘。”朝元阁是高的地方,但这里的“高处”,可解释为“朝元阁上面”。宋代辛弃疾的词《生查子》:“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天是高的地方,但这里的“高处”,可解释为“天上面”。宋代王以宁的词《水调歌头》:“人在子亭高处,下望长沙城郭,猎猎酒帘风。”子亭是高的地方,但这里的“高处”,可解释为“子亭上面”。此词写的是长沙的事物,不知它对长沙话的变化是否产生一定的影响。

  综观“高处”词义从古到今的变化,有一个由“高的地方”到“上面”的发展过程。如果说上述三例唐宋时的“高处”,还是“高的地方”和“上面”两种意思兼而有之的话,那么元明时的一些“高处”,作“上面”用的意思,就非常明显了。如元代关汉卿的杂剧《救风尘》:“他道,我缀的牢牢的里。着我衣裳高处看。”明代罗贯中著、冯梦龙增补的小说《三遂平妖传》:“却说那和尚在幡竿顶上凳子高处坐着……”明代徐渭的小说《明朝开国演义》:“……什物,俱一一的摆列在坛上朱红桌子高处。”明代凌濛初的小说《初刻拍案惊奇》:“我见房侧边有个黑暗的阁儿,莫不两个躲在高处?”这里的“衣裳高处”、“凳子高处”、“桌子高处”和“阁儿高处”的说法,与今天长沙话里的“高处”没有什么区别。

  长沙话里作方位词的“高处”,是古词语在方言中的保留。那么今天唱“月亮高处”,是否就很雅呢?汉语的一些古词语,在某些方言中得以保留,是各地域语言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这种现象可以说是一种滞后。这类古词语,在语言发展到一定的时候,也会从方言中消失。我们现在读古籍中的“高处”,感觉典雅,因为那是当时的普通话。听方言中的“高处”,就少了那份雅致。还是用普通话唱“月亮之上”吧。

(来源:长沙晚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