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西递一角。
图②:宏村半月湖畔的建筑。
图③:学生在宏村写生。
图④:宏村一角。
本报记者 叶 琦摄
徽派建筑是中国极具代表性的古建筑,是构成徽州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国内外建筑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尊重自然,崇尚和谐人居的精神,集山川风景之灵气,融徽州文化之精华,结构严谨,雕镂精湛。它建筑风格独树一帜,并流传数百年。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一句诗,让人对皖南粉墙黛瓦的古徽州浮想联翩,充满了期待和向往,同时也告诉世人,徽州之美总是超乎想象。
漫步在徽州老街上,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明清民居、祠堂随处可见,古老的牌坊记录着历史的兴衰故事。古桥、古寺、古塔点缀其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座古典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古村落西递、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但这仅是散落在徽州大地上众多璀璨明珠中的两颗,绩溪胡氏宗祠、宝纶阁、许国石坊、棠樾牌坊群、潜口民宅、呈坎,古徽州的建筑精华荟萃,令人流连忘返。”已经多次带队来到黄山的安徽环球国际旅行社营销总监夏金菊说,每次来都会有新的感触。
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徽派古建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它们分布于古徽州府所辖各县,即今黄山市的三区四县、江西省的婺源和安徽宣城市的绩溪。其中,以作为古徽州府府治的歙县较为著名。
徽商的印记
修祠堂、竖牌坊、建书院
“徽派建筑成熟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朝中叶之后,徽商崛起,雄踞中国商界长达二三百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晚期唯一可以与财力雄厚的晋商平分秋色、鼎足而立的商贾大帮。”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主任卞利说,徽商为光宗耀祖、炫耀乡里而大兴土木,建豪宅、修祠堂、竖牌坊、造园林……徽州的先辈在古徽州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地繁衍,为改善居住环境而成年累月地劳动创造,创造了辉煌的建筑文化。
颇具文化素养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布局结构、内部装饰的看法,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体系,不仅实用性强,而且内涵丰富,被誉为“中国建筑艺术的一大派系”。
据了解,徽州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早期徽派建筑是典型的“楼上厅”形式,这是越人的“干栏式”建筑格局,在潮湿山区能有效防止瘴疠之气的入侵。后来中原士族大规模迁入,人稠地狭,构建楼房就成为最佳选择。
为了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解决通风和光照方面的问题,由中原士族带来的“四合院”形式逐步演变成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另外,山区木质结构的房屋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马头墙应运而生。正是在外来文化与原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徽派建筑风格一步一步地形成了。
雄村的竹山书院,便深深地印上了徽州商人独特的思想印记。在程朱理学熏陶中长大的徽商,有着强烈的“四民之业,惟士为上”、“商居四民之末”的观念。“读书入仕”的欲望在他们已成为不可能的企盼之后,便把它当作人生唯一的终极目标,固执地移植到子孙们的脑海里。于是,称富宇内、寓居扬州的两淮八大盐商之一的曹堇饴在弥留人间之际,嘱咐两个儿子曹景廷、曹景宸的只有一件事——“当在雄溪之畔建文昌阁、修书院。”
徽派古建三绝
民居、祠堂、牌坊
洁白的粉墙、黝黑的屋瓦、飞挑的檐角、鳞次栉比的兽脊斗拱以及高低错落、层层昂起的马头墙,绵亘着一幅宗族生息繁衍的历史长卷。
“这里的古民居实在是太美了。”来歙县旅游的杭州小伙郑应强说,“走在城里,安静惬意,并给人一种神秘而厚重的历史感。这里的居民淳朴勤劳,让人倍感亲切。”
“在古徽州,完整的徽派建筑通常包括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三类。”徽州古建专家方家尧说,徽州人讲究“无山无水不成居”,重视房屋布局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民居大多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依山傍水,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画面。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
徽派古民居规模宏伟、结构合理、布局协调、风格清新典雅,尤其是装饰在门罩、窗楣、梁柱、窗扇上的砖、木、石雕,工艺精湛,形式多样,造型逼真,栩栩如生。“许村、昌溪、斗山街、渔梁等地的古民居为其代表。”方家尧说。
“古徽州盛行尊本敬祖之风,各村均建祠堂,且有宗祠、支祠、家祠之分;徽州祠堂遍布城乡,现存祠堂最早建于明弘治年间,至清代,多不胜举。仅在歙县一地,一般较大的村镇,如许村、昌溪,总祠与支祠在12个以上,现存的尚有5个左右。”徽文化专家姚存山说,宗祠规模宏伟、家祠小巧玲珑,形成风格古雅的祠堂群,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封建宗法势力的博物馆。
古徽州名门望族修祠扩宇,规模胜似琼楼玉宇,以显示家族的昌盛。如徽州区呈坎的罗东舒祠,融“古、雅、美、大”于一体。同时,著名的祠堂还有龙川胡氏宗祠、黟县敬爱堂、棠樾清懿堂、北岸村吴氏宗祠、大阜潘氏宗祠等。
“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是用来标榜功德的。歙县多牌坊,这与徽商的发展、兴起和程朱理学的发源、影响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卞利说,徽商为了光宗耀祖,他们兴建牌坊,旌表功名、义寿、贞节,以求流芳百世。夏金菊说,在徽州有句话——天下牌坊在徽州,说的是徽州的牌坊工艺天下第一。
唐模的“同胞翰林坊”,石坊雕工精美巍峨浑厚,牌坊跨道而立,三间三楼,四柱冲天。通体采用茶园石筑成,上雕飞禽走兽和各种图案,基座上有石狮四只。它建于清康熙年间,为旌表唐模村许承宣、许承家兄弟而立。两人于康熙朝皆中进士入翰林院,在当时,兄弟同为翰林极为难得。
步移景异
古桥、流水、人家
“古建顺应自然山水之势起承转合、高低起伏, 是徽州建筑一般所采用的布局。这让徽州建筑群的秩序依附于自然山水的脉络。”方家尧介绍说。
徽州建筑除祠堂、牌坊和景观建筑外,民居等大多数建筑的形象,都通过粉墙黛瓦的马头墙组合起来,而失去单体的个性,使得徽州建筑形象上群体组合的韵律更突出;徽州建筑中天井的灵活性及单体形态的简练性,让建筑与自然更加协调。
“以前只是在电视或是电影中见到徽州的古建,这次过来旅游真的如做梦一般。走在古城的路上,街巷景观量丰富,几乎达到‘步移景异’的程度。街巷空间曲折通幽,层次丰富,一路走下来仿佛漫步在一幅历史长卷之中。”郑应强说。
“徽州自明代以来受程朱理学熏陶,郡邑多慷慨好义之士,愿出巨资或倡募筹资修桥。古石桥点缀于青山绿水之间,与古塔、古民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构成古桥、流水、人家的古悠境界,是游者观光览胜的好去处。”徽学专家汪钧说,正是有了这些曾经的辉煌和璀璨,才有了令世人惊叹叫绝、独树一帜的徽州古建。
以呈坎为例,它的美不仅体现在建筑工艺上,在村落布局方面,更是把朱熹理学中的“太极”“阴阳”概念完美融合进去,有“八卦村”之称。整个村落按《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布局。村内古老的龙溪河宛如玉带,呈S形自北向南穿村而过,形成八卦阴阳鱼的分界线。呈坎老街建设按先天八卦图主四卦布局形成,诠释了水火相克生万物、天地容万物的先哲理论。
斗山街(黄山市歙县)
斗山街因依靠斗山得名,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的景点。建于明清时期的斗山街有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杨家大院、古私塾许家厅、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罕见的木质牌坊——“叶氏贞节坊”等等。
票价:20元(含导游)
棠樾牌坊群(黄山市歙县)
古牌坊群周围伴以古祠堂、古民居、古亭居、古亭阁,在广阔的田园风光、秀丽的山光水色映照下,七座牌坊逶迤成群,古朴典雅,按照“忠、孝、节、义”来排列。其中,两座是明代建的,五座是清代建的。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大大褒奖牌坊的主人鲍氏家族,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
票价:与鲍家花园实行联票,100元
胡氏宗祠(宣城市绩溪县)
胡氏宗祠为明代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胡宗宪等的族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146平方米。隔河有照壁,三进七开间。门楼原悬明代文徵明手书“龙川胡氏宗祠”匾额,正厅原悬光泽王(嘉靖帝叔父)题“宗祠”匾额。前进是座22米宽的高大门楼。门楼前后两向,各有六根石柱、五根月梁和四根方梁,结构严谨,布局匀称。梁面雕刻了各种精致的图案。
票价:58元
唐模(黄山市徽州区)
唐模,即按盛唐时的模式、风范、标准建立的意思。有清代建筑八角石亭、同胞翰林坊和檀干园等景点。其中以模拟西湖景致的檀干园最为著名。因园内遍植檀花,又有小溪缓缓绕流,便取《诗经》中“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之意,名曰“檀干园”。
票价:80元
宏村(黄山市黟县)
宏村又名弘村,取宏广发达之意,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历史,为汪姓聚居之地。宏村人以聪明的智慧,巧妙规划,合理布局,建造了堪称“中华一绝”的古水系牛形村落。宏村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故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称。村中数百幢古民居鳞次栉比,其间的“承志堂”是黟县保护最完整的古民居,其正厅横梁、斗拱、花门、窗棂上的木刻,工艺精细、层次繁复、人物众多,人不同面、面不同神,堪称徽派“四雕”艺术中的木雕精品。
票价:104元
西递(黄山市黟县)
西递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西递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朝初期,至今已近千年历史。这里保留着数百幢明清古民居,建筑和路面都用大理石铺砌,两条清泉穿村而过。村中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花园、石雕木刻、彩绘壁画等等,体现了徽州艺术精华。村头有一座明万历六年所建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壮丽美观。
票价:104元
呈坎(黄山市徽州区)
呈坎古名“龙溪”,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村北、村南又以众川河为起点,向村外发射八条街巷,把整个村庄分割成大小八块,街巷相通,巷巷相通,使村落形成二圳三街九十九巷,成为一个完整的九宫内八卦。
票价:80元
本版制图:蔡华伟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