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抚仙湖念响生态“紧箍咒”

2013年10月20日04:5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抚仙湖念响生态“紧箍咒”

  车过滇中梁王山脊,极目而望,云蒸霞蔚、水波浩淼,抚仙湖在望了。

  或许因地处边地,抚仙湖在我国的湖泊中并不出名。然而,在自然史和生态学者眼里,抚仙湖顶着“中国最大深水型淡水湖”的冠冕,206亿立方米的蓄水量相当于13个滇池、7个太湖、6个巢湖。更让人萦怀的是,在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当下,抚仙湖总体还保持着一类水质,这里的一类水占全国湖泊一类水总量的90%!

  困 局

  “湖若被污染了,发展还有什么搞头?”

  玉溪市抚仙湖管理局局长武继昌,用“一滴水、一滴泪、一滴血”来表述心迹。“抚仙湖地势结构封闭,没有大径流,换水周期长达167年,若遭滇池那样的污染,想恢复水质是不可能的。”这位黑脸的中年汉子眼神中透着深深忧虑。

  武继昌不是杞人忧天。2013年5月的水质报告显示,抚仙湖水质多数指标劣于上年同期,部分指标接近二类,保住一类水质任务艰巨。

  抚仙湖横跨玉溪三县,人口近18万,流域内耕地近14万亩,环湖路以内人口就有2万多。数据显示,每年流入湖中的总氮达1099吨,总磷达173吨,对湖泊生态构成直接污染;同时,34条主要入湖河流中,绝大多数的河流水质是劣五类。

  然而,欠发达的玉溪,2012年全市GDP刚突破千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1384元和7628元,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湖若被污染了,发展还有什么搞头?”但守着一湖水,“长期落后、贫穷不也是一种污染吗?”沿湖各级领导干部群众、渔民,以及开发商,如今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现实困局。

  思 路

  提高准入门槛,护好这方山水

  去年底上任的玉溪市委书记张祖林,到抚仙湖调研时正逢水位下降,目睹了个别湖区大片白色垃圾残留在湖滩上的现象——这些垃圾足足清理了半个月。低质增长的旅游开发不能再继续下去,走精品集约路线成为当地干部群众的共识。

  其实,引入优质资源发展高端旅游业早有端倪,2008年抚仙湖—星云湖生态建设与旅游试验区宣告成立。10年间,市县两级共签署意向性开发协议25家,但最后真正动工的只有4家。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一方面缘自市里对开发的顾忌和谨慎,同时也出于对基层政府管理水平、执法能力的担忧。

  事实证明,谨慎和担忧不无道理:个别企业在开发中环保措施不到位,开挖山体,飞扬的尘土破坏了环境,裸露的断崖造成水土流失;还有企业罔顾《云南省抚仙湖保护条例》的规定,在一级保护区的红线内大兴土木,宣称要上水上高尔夫项目……

  “不建高端项目,愧对这方山水;过度开发,也愧对这方山水,总之,难度很大。”张祖林坦言。玉溪采取的是统筹保护与开发,由市委书记兼任生态建设与旅游发展试验区管委会主任,全面清理旅游项目,暂停审批新项目,对原有项目重新审查核准。

  抚仙湖流域的保护与开发,坚决守住“四条红线”:一级保护区范围内不准新建与环保无关的永久性设施,严控从湖里取水,实行污染零排放、垃圾无害化、设施景观化,单个项目地产用地面积不得超过规划面积25%。

  “优良企业欢迎政府提高准入门槛的‘新政’,这样可以防止在高端旅游市场中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事情发生。”湖畔山水公司负责人赵昕说。

  举 措

  “四退三还”,让群众在保护中获益

  绿意盎然、浑然天成,500亩的木森湿地公园令人心旷神怡,之前这里是连片的大棚蔬菜地。种菜是沿湖村民的传统生计,收入可观,但种菜消耗的大肥大水所形成的污染,却是对湖水最大、最直接的威胁。

  木森湿地是抚仙湖北岸万亩生态湿地项目之一,按计划,2013年内将有14500名生活在一级保护区内的村民迁到环湖路以北进行安置,17个自然村120万平方米的房屋也将被拆除,退出农田3300亩。这就是沿湖村民尽人皆知的“四退三还”:退人、退房、退田、退塘,还湖、还水、还湿地。“四退”村民生计如何解决,游客以往青睐的沿湖“农家乐”又往哪里去?

  “湖边的村民普遍不愿上楼,都想自家有栋房子、有块地。”玉溪市副市长陈勇说,破解这一难题,政府在拆除环湖临时违章建筑的同时,要进行“退一进三、调一强三”的产业结构调整,让“四退”的农民有活干、稳得住、能致富。

  玉溪的思路是把新一轮澄江县城规划与万亩湿地建设结合起来,通过迁移村并点,高标准规划建设4个旅游小镇,安置搬迁村民。鼓励搬迁村民在旅游小镇里从事第三产业,引导他们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参与旅游经营,从而把发展高端旅游与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需求对接起来。

  澄江县奕旧村的李青家近来迎来好多客人,有乡里乡亲,还有外省果贩,他们都冲着李青家10亩蓝莓而来。从2009年开始,李青在政府引导下弃种多年的蔬菜,改种蓝莓。调整后化肥用量大幅降低,农药基本不用,每年利润都在10万元左右。

  塑料大棚、鲜切花、蔬菜“走”了,荷藕、苗木、水果“来”了,在沿湖同时落地的还将有生物医药、康体养生、休闲度假等健康产业。

  探 索

  以资源护湖,构建可持续保护投入机制

  要建设,钱从哪里来?作为我国西南的生态屏障,云南相当部分国土属于禁止开发或者限制开发的范围,在生态保护转移支付制度尚未施行的阶段,保护资金的筹集是当地政府的一大难题。2011年,国家把抚仙湖列入全国首批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湖泊,3年累计投资2.74亿元,而之前的投入几乎是空白;玉溪在“十一五”期间,关闭了抚仙湖周边磷矿开采点及磷化工生产企业,却是该市GDP和就业贡献的大户。

  澄江县的跨马村,聚集400多户人家,新建的污水处理站使用太阳能,采用了多种生物技术,浑浊的污水经过处理后可达标排放。这样一套处理装置投资约100万元,目前流域内238个自然村,仅有39个村配备了这种装置。

  抚仙湖进入了国家湖泊保护的大盘子。武继昌认为,这在全国湖泊保护开了先河:就是在水质较好的情况下,进行保护性投资,可以获得最佳的投入产出比,一旦错过这个黄金阶段,等水体污染发展到滇池、太湖的程度,投资就是个无底洞了。

  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2013年,玉溪推出了抚仙湖保护治理3年行动计划,计划总投资105亿多元,目标是长期持续保住抚仙湖总体一类水质。

  3年内要筹集这么多资金,玉溪走的是“以资源聚财,以资源护湖”路子:成立了抚仙湖保护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政府授权公司实施试验区土地一级开发整理,收取开发项目保证金和保护治理专项资金,以此搭建融资平台。

  “谁保护,谁开发”。开发商也加入治理保护的队伍。龙湖集团在拟开发范围内,先行投资9000万元修建了景观大道,目前正投资建设包括石漠化治理、湿地恢复在内的湖滨公园。湖畔山水公司投资2.5亿元,在悦椿酒店前建成了颇具东南亚风情的湿地公园。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