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关于洞洞鞋“吃人”的报道。
本报大篷车系列报道充满了人文关怀。
核心提示:2008年,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汇聚到广州后再到中山,秉承着《广州日报》“追求最出色的新闻,塑造最具公信力媒体”之信念,从学习、观察、记录到参与,目光始终聚焦市民的幸福,足迹几乎踏遍伟人故里,键盘上流淌出这个城市的点点滴滴。五年来,《广州日报·中山新闻》贴近市民,独家重大报道不断,已经成为中山市民不可或缺的朋友。
笑傲江湖
释义:唯有厚于德、精于技,方可受到世人敬重,有资格笑傲江湖。《中山新闻》的血液中,携《广州日报》权威度高、公信力强、民生味浓、影响面广的基因,生发于中山这片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土壤之中。“铁肩担道义”,五年来,我们从不敢懈怠,从不敢自满,只为那笑傲江湖。
平台更宽广 新闻更深入
《广州日报·中山新闻》是《广州日报》这艘巨轮的一部分,正因如此,《广州日报·中山新闻》从创刊伊始,就有着天生的视角优势:能够在中山深深扎根,目光却不局限于中山。
这种独特的优势使得我们更加容易在珠三角市民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在珠三角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上,更易通过联动做出更加全面深入的新闻。
在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系列报道中,这种优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广珠城轨的系列报道中,本报记者在多个城市沿站点和轨道线同步采访,给读者提供最全面的报道。在跨市公交和断头路的系列报道中,本报记者奔走珠中江各地,通过亲身体验,给读者送上第一手的资讯;在港珠澳大桥开建、珠海航展等重大活动中,我们充分发挥中珠两地联动的优势,做出了最精彩的新闻。
这五年来,中山面临着“标兵已远,追兵已近”的竞争环境,出路如何?《广州日报·中山新闻》在2010年推出《顶峰》特刊,广邀各路英雄豪杰为中山发展出谋划策;新的发展路径确立后,如何让其广为人知且愿意为之奋斗?《广州日报·中山新闻》2011年不惜版面推出《新中山》特刊。每当中山发展的关键时刻,《广州日报·中山新闻》一定是这个城市里面一股最坚强的支持力量。
根据中山各镇区发展的不同重点,《广州日报·中山新闻》还先后联合东升、石岐、港口、坦洲党委政府推出特刊,开创了媒体以整叠特刊形式扫描一个镇区的先河,获得了各界广泛认可。
“过路哥”报道:成为古镇学生道德教材
今年3月,古镇一名6岁女孩从6楼坠下,幸而被楼下多位档主和路人接住,救人受伤的邓加天更被网友称为“过路哥”。本报对此率先做了独家报道,并还原了事情的经过,并一一找出背后救人的一群“好心人”,弘扬正风气、传递正能量,该报道得到省委宣传部、中山市委宣传部的高度认可。
今年3月28日,《广州日报·中山新闻》联合中山市文明办、古镇镇政府召开了“守望相助 举手之劳”座谈会,8名好心人重新聚首,回忆了当时惊心动魄的那一瞬间。古镇教科文卫办主任邓秋元更是表示要让本报的系列报道成为古镇镇学生的道德教材。
市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称,“过路哥”奋不顾身、英勇救人,这样的事迹感人至深,他以实际行动弘扬了中山博爱精神,值得全市人民学习、致敬!4月15日,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代表市委、市政府慰问好人代表,并称他们是道德楷模,是中山最宝贵的人才。同时,薛晓峰强调,要为这些道德楷模在积分入户、积分入学方面开绿灯,并号召全市320万人民向好人们学习。
今年5月,勇救6岁坠楼女童的“过路哥”邓加天入围“中国好人”候选榜,其推荐词为:作为一名“过路哥”,邓加天在看到女童攀爬出高楼阳台出现危险时,主动参与救援,他虽然负伤,但却救了女童一命。
“梁国影事件”:变负面新闻为正面影响
2008年当全球正处于严重的金融危机时,广州日报逆势扩张,在中山创办了《广州日报·中山新闻》。《中山新闻》自开版以来,服务和民生一直是我们报道的重点。在这五年里,我们的重大报道除了“洞洞鞋”、“过路哥”之外,还有众多社会事件,同样受到全国关注,我们的报道并没有单单只关注事件本身,而是通过发挥我们自身的公信力,让事件对社会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力。
2008年我们报道的工厂关闭之前主动为工人发加班费的“好老板”;2009年的最美清洁工;2010年由香港老人客死中山7年成白骨而引发的关注独居老人报道等都轰动一时,并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2012年6月,本报率先报道了中山人社局“改分书记”梁国影公考舞弊案轰动全国,并引发众多媒体跟进,中山纪委等部门直面事件,积极主动处理,开大会集体反思“梁国影案”,出台相关制度,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广州日报对此案全程跟踪报道,就这样,一个看似准备持续发酵数日的“负面”新闻事件,最终产生了它的积极效应。
洞洞鞋伤童事件:本报倡议全城响应
回顾2012年7月发生在中山小榄人民医院的电梯伤人事件,相信很多读者仍然会心有余悸。
2007年7月6日,来自湖南的黄女士与邓先生经历了生命中最为痛苦的时刻:夫妻俩本来是带着未满2岁的儿子小轩轩到小榄人民医院看病,未料到一场普通的感冒却“夺去”了宝贝儿子的一条腿。黄女士牵着儿子小轩轩搭电动扶梯下楼,下到一半时,站在妈妈右侧的孩子突然大哭起来,黄女士猛然发现孩子右脚被电梯夹住了,惊慌失措的妈妈毫无办法,眼睁睁地看着电梯下到一楼,孩子右腿膝盖以下全被卷了进去,右腿被硬生生夹断。
尽管悲剧发生后,医护人员很快赶到,并对孩子进行了抢救,但孩子永远也不可能像正常人一样走路。本报两位记者接到报料后,立即赶赴现场,认真核实事情的来龙去脉,在7月发表了《二龄童医院看感冒竟遭扶梯卡断右腿》的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接下来的几天,本报记者对事件进行了连续跟踪报道,写出了《四座手扶电梯围蔽“体检”》、《幼童断腿罪魁指向洞洞鞋》、《别让下一个小轩轩再出现》,并向社会发出安全使用电梯的倡议,广珠城轨及利和广场、苏宁电器等数十单位积极响应本报倡议,在电梯上加装安全警示标示,并特别对洞洞鞋做出了安全防范的提示。
本报发出的倡议及“洞洞鞋”惹祸的模拟视频经《广州日报·中山新闻》微博发出后,疯转数十万次,网友互相转发告知身边的亲朋好友注意“吃人”的电梯。
对于本报发出的电梯安全倡议书,广东省质监局局长任小铁也给予了高度认可和赞扬,他说本报的倡议体现了大报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倡议得非常好。
各界评
《广州日报·中山新闻》:
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薛晓峰
《广州日报·中山新闻》秉承主报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高效的市场化运作,对于中山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全方位报道中山经济发展、民生进步、文化特色等方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希望广州日报能够继续深深扎根中山发展,一如既往地继续为中山“鼓”与“呼”,为推动中山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建设“三个适宜”新型城市作出更大贡献。
薛晓峰表示,中山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包括广州日报在内的所有媒体在中山发展壮大,不遗余力地培育中山媒体市场,让中山市民享受更高级的精神大餐。(2011年9月26日)
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唐颖
“广州日报跟中山有着特殊感情,我自己也喜欢看广州日报,家里早有订阅。”(2012年1月12日)
“由广州日报主办的中山‘车让人’活动开展得非常好,应该将此活动当成中山全民修身的品牌活动来常年开展,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从而提升中山城市文明的整体形象。”(2013年8月)
中山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 谭培安
本报报道东升中学“最美女生”火场救火一事后引起谭培安重视。谭培安批示称:“罗敏玲同学在邻居失火情况下,见义勇为,帮助扑灭火灾,精神可嘉。她能熟练使用灭火器灭火,说明学校、家庭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很重要、很有效,应进一步加强。感谢广州日报的宣传。”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