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唐钟璧。
1983年《刘海戏金蟾》剧照。 王志伟 翻拍
1974年《瑶山新学》剧照。 王志伟 翻拍
记者 田芳
“刘海哥—呃! 我的夫—啊!你把我比作什么人啦?我把你比织女,不差毫分啦!那我就比不上罗……”《刘海砍樵》熟悉的旋律响起,那个调皮、天真且善良的九妹形象就瞬间映入眼帘。在许多人眼里,胡秀英就是一个既灵巧又有股子倔强劲的长沙妹子。上周,在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原湖南省花鼓戏剧院)院庆60周年晚会上,省花两代“胡秀英”联袂登台,看得许多戏迷泪眼婆娑,特别是一些老戏迷看到第二代“胡秀英”、73岁的唐钟璧光采登台,更是激动不已。
一个角色成就了她一生,她是湖南著名花鼓戏演员唐钟璧。没有光鲜靓丽的外形,没有一副百灵鸟般的好嗓子,但凭着那股坚持不懈的劲儿,她在她的花鼓戏事业上照样绚烂耀眼。
初出茅庐:
誓言登在了《长沙晚报》上
16岁进湖南省花鼓戏剧院,58岁退休,唐钟璧的整个人生都被“省花”给填满。“其实最开始进来的时候,我根本没有想过会留在这里一辈子。”唐钟璧坦承,自己并不是一个在花鼓戏方面有天赋的演员,“我的身高也不高,长相也不好,更没有天生一副好嗓子,没有一个条件符合当演员。”
但是在《长沙晚报》上的一次“立誓”,则彻底坚定了唐钟璧一生从事花鼓戏的决心。她笑言当年领导为了让她更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职业当中去,让其接受《长沙晚报》记者采访,在报纸上告诉所有人:“我将一辈子认真唱好花鼓戏。”“说是‘卖身契’也好,还是立誓言也罢,”唐钟璧说,“那件事确确实实让我因此抛弃了先前摇摆不定的心。当时领导给我出的这个难题,真的是我人生的重大转折点。我想,既然说了,就要做到,还要做好,呵,我真这么做了,唱了一辈子花鼓戏。”
笨鸟先飞:
用一生证明“勤能补拙”
唐钟璧说,先天的东西找不回,后天的东西却能学,她于是扬长避短,用出色的表演吸引观众。表演是唐钟璧特别自信的事,“在表演人物的时候要有血有肉,做到真听、真看、真想。而眼睛要有物、有情、有交流。”多年来,唐钟璧也是如此要求学生的,“第三代”胡秀英扮演者叶红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恩师对其影响很大。
至于自己的短处,唐钟璧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着“勤能补拙”的正确性。“湖南花鼓戏的唱腔常有大跳音,高低音灵活多变,同时又常在高音区要腔,唱腔的特点形成了难度较大的演唱技巧。因此,没有一副好嗓子就唱不了花鼓戏,但是有一副好嗓子,没有科学的唱法,演唱的寿命也不会太长。花鼓戏演员绝大部分都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但是唐钟璧没有,怎么办呢?
“幸运的是我遇到了声乐家胡世秀。”唐钟璧说,“我是唱花旦的,有一年剧院改编排演了《杨三姐告状》,在各地巡演,一天演三场,其中有大段大段的唱腔。我正为自己的嗓子发愁,遇到了当时的声乐教育家胡世秀,他说,不要急,你用我的科学发声方法练习,保证你不塌场。”唐钟璧跟着胡世秀学习,找到了发声窍门,解决了唱腔难题。
可是,艺术人生并不一帆风顺,“文革”期间,唐钟璧被下放到江华,“虽然到了农村,但是花鼓情怀一直在我心里,我既然有过誓言就不能放弃,这个信念支撑着我。”唐钟璧说,她主演《瑶山新学》参加全省文艺汇演,没想到还获了奖,这个节目让她很快跳出农村,到了江华歌舞团。过了两年,她又被调回“省花”。
事业巅峰:
第一个出国的“胡秀英”
1978年,“省花”决定排演《刘海戏金蟾》,唐钟璧终于等来了自己的“胡秀英”。然而当幸福这么直接招手时,她却胆怯了。“我看过前一代‘胡秀英’萧重珪的演出,曾经好生羡慕啊,我虽然心里也曾生出一股子劲儿,我也要演好这个角色。可是我的扮相不亮,嗓子不甜,能行吗?”唐钟璧内心极度的渴望战胜了胆怯。“我觉得胡秀英不仅仅是个普通农妇,她还应该具有与众不同的仙气。”为了将那股“飘飘欲仙”的感觉演活,唐钟璧付出了比常人多几倍的努力。她每天苦练基本功,琢磨每一个表情和每一个细节。当时在剧院唐钟璧是“勤奋”的代名词,剧院各个角落都留下了她练功的身影。“我是我们院里年年的‘练功标兵’,现在家里还留有很多这方面的奖状。”笨鸟终于飞起来了,1979年,凭着对角色的准确理解,一个活灵活现的唐钟璧版“胡秀英”跃上舞台。至此,她与“胡秀英”有了一生的情缘。
1983年,花鼓戏《刘海戏金蟾》应邀赴美国演出,唐钟璧心里高兴啊,她将是第一个出国的“胡秀英”!可是,就在出国前7天,上面来了通知:唐钟璧演八妹,另选一个年轻的学员演胡秀英,唐钟璧必须在出国前教好新演员。原因只有一个,唐钟璧已40岁了。“我心里觉得好委屈啊,可是为了整个团队,我放下委屈,认真教新演员,并随剧组到了美国。”
可是命运总是眷顾良善者。“年轻演员毕竟经验不足,剧组在纽约演出前临时又商量决定,在美国纽约的第一场演出,就是我们行内所讲的‘打炮’还是由我担纲主角。”唐钟璧告诉记者,在临近上台时,身经百战的她也紧张到脚抽筋。“‘打炮’打得非常好,演出效果非常理想,异国观众为之倾倒,《纽约时报》等多家传媒发表赞誉文章,认为中国的地方剧种成功进入国际舞台,是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的美妙结合。结果我一口气连演七场,从纽约到华盛顿到费城,领导也再没提换人之事。”而这一演,唐钟璧就整整演了12年,直到退休。
虽已经73岁高龄,唐钟璧依然精神矍铄。她告诉记者,由于两个女儿都在北京工作,退休之后也就搬到了北京,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而湖南始终还是最亲切的地方,所以她也经常回来探亲。唐钟璧说:“花鼓戏培养了我,让我从一个不会演戏的小女孩到拥有今日的成就,我很感恩。” 她回乡后第一件事便是去和同样是花鼓表演艺术家的钟宜淳聊家常,“平常我们都是在QQ上聊天,她的精神真是好,还写了几十万字的书。”
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长沙人的精神特质在唐钟璧身上彰显无遗。她用她那股坚持不懈的劲儿,证明了“没有一个条件符合当演员的”的演员也可以做演员,并且毫不逊色。
(来源: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