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蓉
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位杰出政治家,是史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之一,执政期间,治国有方,自设三镜,即铜镜、古镜、人镜。《隋唐嘉话》记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常保此三镜。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太宗认为“有道则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自观国史,补君德,成其道,《贞观政要》记载他“披卷览前迹,扶躬寻既往”,以诸葛亮秉公赏罚为鉴说:“昔诸葛孔明,小国之相,犹曰:‘吾心如称,不能为人作轻重,况我今理大国乎?’”。须事必躬亲,摒弃偏信,广纳贤言;谏议大夫魏徵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太宗说是“甚善其言”;为避免隋炀帝倒行逆施,百姓凋零,国之衰弊的覆辙,强调治国“存百姓”,以“简静”为方略,在他执政期间国家人尽其力,地尽其利,以人为本,以食为命,民和俗静,马牛布野,家给人足,外户不闭,吏治清明,和谐繁荣。
太宗身为国君,明知“居人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为官之道,所以很注意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他讲:“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籍忠臣”,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的正月,魏徵病逝,唐太宗悲痛至极,临朝叹曰: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并颁布诏令,号召臣僚们以魏徵为榜样,做到直言无隐,随之太宗赋诗,《魏徵公谏录》记载:“劲条逢霜催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复人。”太宗以魏徵为镜,听魏徵陈谏,览古今之事,察安危之机,所言“使我遂至于此,皆魏徵之力也”。
以史为镜,检讨现实;以贤臣为镜,对照自己;弃旧图新,任贤纳谏,君臣互动,相得益彰,励精图治,共成政道,这就是唐太宗治国之方,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说:“我有一言闻太宗,太宗常以人为镜。”
“三镜”仍然可以是现代人为官之道。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