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滩文化玉龟
中国史前的龟灵信仰在东部地区具有悠久的传统,黄淮中下游地区为其重要源头。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多件距今7000年前裴李岗文化的龟甲器,由龟鳖的实体背甲与腹甲扣合而成,腹腔内放置小石子。距今6000至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早中期,龟甲器更为流行,腹腔内包含物除了小石子,还见有骨针、骨锥或骨签。此时还出现了以大型哺乳动物肢骨或象牙特意仿制龟甲器的骨牙雕筒。这种以其他质材艺术化表现龟灵信仰的方式影响深远,崧泽文化的陶龟,红山文化与凌家滩文化的玉龟和玉龟形器,均可视为受其影响的产物。
红山文化的龟形玉器,胡头沟一号墓出有一龟一鳖,牛河梁遗址除一件玉龟壳外,还出有四件具象的龟鳖。这些龟形玉器与红山文化绝大多数动物形玉器一样,工艺简洁却形神兼备,龟首作三角形,有伸有缩,背脊凸起,腹部平坦,常有供穿系的牛鼻形隧孔,口、目和四肢略作线雕。红山文化的龟灵信仰以具象写实的圆雕玉龟鳖为形式,也显示出与黄淮地区龟甲器传统不同的特征。
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龟与龟形器,则明显传承了黄淮地区龟甲器的传统。1987年四号墓内发现的玉龟,分龟背甲和腹甲两部分。背甲圆弧形,顶部起脊,头端钻有四个方形排列的孔;腹甲较平,两侧凸起,头端钻一个孔,尾端齐平似被切去一截;背、腹甲两侧对应处各钻两孔,可用于绑绳固定。这件玉龟的形制、钻孔、截切、甲内有包含物、出土位置等细节,均体现出与大汶口文化龟甲器的共性。神奇的是,这件玉龟的背、腹甲之间,夹放着一块长方形刻纹玉版。玉版的刻纹神秘而独特,目前仅见于凌家滩遗址,对其内涵,虽众说纷纭,但都认为与占卜有关,甚至有人将其视为上古的洛书和八卦。
2007年,凌家滩遗址二十三号墓内,又发现了一件玉龟与两件玉龟形器,它们的形制都呈中空的扁圆形,背、腹甲均光素无纹,腹腔内都放置有1~2枚长条形玉签。这三件器物,虽然已经做成背甲与腹甲合体的形制,并将背甲上的钻孔分别简化为2或3个,但其形制、钻孔、截切、腹腔内有包含物、出土位置等诸方面,仍明显反映出大汶口文化龟甲器的影响。
统观红山与凌家滩两文化的龟灵信仰,虽然都以玉器作为主要载体,但又呈现出颇为不同的特征。红山文化龟灵信仰的玉器注重具象写实,更多体现出在“萨满”式巫术中协助巫觋沟通天地的神异动物的特征。而凌家滩文化与龟灵信仰有关的玉器,造型渐趋抽象,并与玉版、玉签等组合使用,呈现出黄淮地区龟甲器摇卦占卜的鲜明特色。
蒋卫东
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现为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长、研究员、中华玉文化中心专家委员,长期从事浙江北部地区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与良渚文化结缘尤深。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