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一个祠堂就是一部家族史

2013年09月27日12:18    来源:齐鲁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一个祠堂就是一部家族史

◥朱氏家祠外景。

郭家祠堂。

茂李村李氏祠堂。

纪晓岚题写的纪氏祠堂匾。

  于夫

  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是祭祀祖宗或贤人的厅堂。旧时,比较富裕的家族都有为敬祖睦族、规范道德、激励后代而修建的祠堂。同时,祠堂也是存放家谱、商议处理族中事物、族中子弟上学读书的场所。至今,历经社会动荡,在章丘地域保存下来的祠堂已经不多,能够比较完整保存下来的祠堂,就更显得弥足珍贵了。

  梭庄李氏宗祠

  梭庄李氏宗祠是章丘文物保护面积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面积达3800余平方米。宗祠坐落在梭山脚下,门前是淙淙川流的漯溪。君子堂是李氏宗祠的主要建筑,为砖石混垒、木制梁架结构,北屋的东西两山为夹壁墙,墙内有石阶上下,上可至房顶、下可达承恩洞。

  承恩洞内有一泉,泉上架桥有小厅,四壁石墙皆雕有四季花鸟。这一巨大的地下工程,全用精细加工的条石筑成。君子堂前一株枝繁叶茂的红叶树有400年的树龄。南墙脚下,一颗卧槐,盘根虬立,错节抽枝,名为卧龙槐。梭庄李氏于明朝初年从巡检庄迁来定居,其子孙一门三代,竟出了“七举人五进士”,既轰动了朝野,也名扬了章丘。

  郭家祠堂

  埠村郭氏始祖讳清,明洪武二年自河北枣强迁此居住,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郭氏祠堂位于埠村街道办事处埠东村向阳路四号。创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占地面积1177平方米。主要建筑大殿坐北朝南,三大间,东西长12.4米,南北宽7.8米,高约7.6米。硬山式,单脊。殿内四梁八柱,前后各有横梁衔接,卯榫结构,镶嵌屏板。中悬“敬飨堂”大匾,肃穆庄严,不失雄健之风。大殿东壁镶嵌《家庙创修记》石碑一方。内曰:“闻之,祭必立庙,以尊祖也……族人按时致祭,则尊祖恒于斯,亦睦族恒于斯矣。是举也,始于乾隆七年,成于乾隆四十六年,共使钱千有余……”

  从文中可知,创修郭氏祠堂自始至终经过了39年的时间;大殿西壁镶嵌《家训十则》石碑一方,内容是“五劝”“五戒”。“五劝”是“劝孝养、劝友恭、劝尊祖、劝睦族、劝勤俭”,“五戒”是“戒酗酒、戒赌博、戒淫乱、戒争讼、戒盗窃”。训导郭氏族人忠孝知礼,遵规守则,和睦族人,勤俭治家,自强不息。

  郭氏祠堂在二十世纪中叶以后,曾为埠村公社小学校、大队部。今大门、过厅已不存,东西厢房保存完好。大殿除后檐倾圮外,其余保存大体完好。2005年7月被章丘市人民政府列为章丘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茂李村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位于章丘市绣惠镇茂李村(现为茂李村委所在地),是章丘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家族祠堂。元末至正二年(1342年),李氏由河北枣强迁至章丘茂李村。清咸丰初年创建宗祠,占地约2000平方米,分前后院。宗祠5间,均带抱厦门,门窗上有吉祥雕花,青砖黑瓦,飞檐翘脊。在正门上方悬挂“李氏先祠”匾。大门有甬路直通过厅。过厅面阔12.5米,进深8.5米,高6米,前后门相通。

  前院植柏、柿、青桐、海棠,取“百世同堂”之意。两边各有拱门与后院相通。东拱门匾额刻“柱史遗迹”、“迪维前光”。柱史是“柱下史”的简称,史书记载:“老子为周柱下史,朝隐终身无患。”意涵李氏与老子同为一脉,发扬光大老子思想。西拱门匾额刻“世德作求”、“紫满函关”。“紫”指紫气东来。“函关”指函谷关,传说老子骑着青牛过函谷关,留下《道德经》五千言传世。内涵十分有意义。

  后院有堂屋5间,正中悬“百世同堂”匾。堂后墙及两山均竖立屏,书历代昭穆名讳。厅堂东山有便门通守祠役住所,并有后门可达祖墓,每逢祀事,往来便利。院内植龙爪槐一株,枝干盘曲,宛如虬龙。1982年,该龙爪槐被济南市林业局确认为济南市龙爪槐之冠。另有大青石板一方,平坦如床,人称“卧龙榻”。此石原在村外河边,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少年时曾在此村牧牛,夏日常仰卧其上,伸展四肢如“天”字形。以后朱元璋登极做了皇帝,石板突绽一角如蟠龙蜿蜒,远近来观,叹为奇异,呼为“卧龙榻”。

  纪氏祠堂

  纪氏祠堂位于辛寨乡柳塘口村,祠堂始建于清嘉庆初年,现有大门与正厅3间。正厅为硬山顶,长约11米,宽约5.5米,高约10米。前出厦,厦内东西两侧楷书“忠”、“孝”两个大字。厅内有对联1副、匾1块,皆为清著名才子纪昀亲笔所题。匾悬正中,为“九两之一”4个大字,上款为“嘉庆十年岁次乙丑二月之吉”,下款为“经筵讲官太子少保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河间宗人昀拜题”,印章为“纪晓岚印”。

  纪昀,字晓岚,河北献县人,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先后任《四库全书》总编、礼部尚书。嘉庆元年移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

  纪昀贯通儒籍,旁通百家,后被誉为清代大手笔。相传纪昀跟随乾隆皇帝微服南巡时,巧遇在此开店的柳塘口村纪姓掌柜,闲聊中得知该村人丁兴旺,百姓安居乐业,高兴之余留此墨宝。匾上书“九两之一”的“九两”出自《周礼》:“以九两系邦国之民”。本意为治国治民之法。纪氏祠堂现为该村村委会办公室,其对联和匾额保存完好。2000年,为章丘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朱氏家祠

  朱氏家祠,位于官庄镇朱家峪村北首东侧,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重修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公元2001年夏,又进行一次全面复修。

  朱氏家祠大门为推拉式铁质大门,在诸多家祠中,别具一格。大门正上方,镶嵌一“七星”图徽,据说南宋儒学大家朱熹,面部有七颗黑点,恰似北斗七星,被传为“文运图腾”。朱氏后人以此徽悬以祠门,激励后人,刻苦读书,寓文运恒昌之意。在祠门最顶部,还有五个大白球,名曰“五元相生”吉祥图,即火、土、金、水、木五星。五星由南向北,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周而复始,五元相生,象征人丁兴旺。

  进入大门,家祠分里外两院。外院是空地一方,祭祖前在此正衣冠。迎门照壁中央镶嵌一大圆形“八方进宝”吉祥图。此图案系用青砖雕成的九个方孔铜钱,组成一圆形图案。四面八方各成直线,寓意后人生财要堂堂正正,不走歪门邪道,方能“八方进宝”。照壁两边各嵌有一面方碑,乃民国二十六年重修记事碑。进二道屏门,是公元2001年夏三次复修朱氏家祠的照壁碑文。

  祠堂坐北朝南,古朴壮观。前厦四柱等距相擎,四柱上部各镶嵌木雕龙首;堂脊中央,宝鼎端立,两首二龙相视;正面东西两条屋哨上,分别雕刻形态各异的鸟、兽、仙人,以示吉祥。祠堂系细凿方形青石、青砖混建。木椽翘檐,前有出厦,结构严谨,美观大方。堂前院中原有名木四棵,现只存高大百年桧柏一棵,依然生机勃发。

  西关高氏宗祠

  西关高氏宗祠位于旧章丘城西关(今绣惠镇西关村委会驻地)是一组群落性古典建筑。主体建筑祠堂大厅保存完好。大厅宏伟高大,柱梁框架,榫卯结构,石基砖墙,硬山独脊,木雕砖刻皆俱特色。大厅内两山墙壁各镶嵌石碑二方,记载创建重修祠堂始末情况。立石时间是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大厅地面柱下有卧碑一通,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立,高氏十七世孙赤城、江城撰文。

  碑文曰:“……吾族自元季迁发,及兄弟之身一十七世矣。始居明水,三世徙城内,及十一世移西关。斯时家计淡薄,时运否塞。吾太高祖五岁而见背,尚有幼弟二人俱仅週龄。幸太高祖天资孝友,克成厥家,当世而设典肆。生高祖兄弟三人,皆行成名,立望重乡区。此吾西关高氏之始基也。吾曾祖行堂兄弟十一人,耕读商贾各安其业,俱获殷实……逮嘉庆十三年创建祠堂,其间兴工落成,以至请主入祠,俱已载大厅卧碑,勿烦读记。惟大功初竣,所费不资,祠中未有赢余。袛议三老,值年供献。及道光八年(1828年)始公议捐资四百千,按月生息,预后修补。道光二十五年,曾修葺一次,仍吾三分量力捐资支用。旧日积蓄金数悉存,共计息钱已千余缗……如此迄今,幸邀天佑,时和岁稔,蓄积之念复生,故集兄弟子侄辈,又议捐资。置园地四大亩有零。因绘地图,刊石以垂永远……”

(来源:齐鲁晚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