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宇萌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金光大道》《咱们的牛百岁》等影片的上映,让观众认识了演员王馥荔,并亲切地称她为“天下第一嫂”。王馥荔的丈夫王群是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导演,主持过《郝家村的故事》《人与人》等话剧,拿过数次大奖。像许许多多的夫妻一样,王馥荔和王群婚后的生活也有矛盾,可他们的处理方式却让人感动,让人羡慕,他们彼此心疼,彼此牵挂,几十年携手度过的那些普普通通的日子都是那样有滋有味。
西哈努克是银幕引路人
四十多年前的一天,在中国外事部门的邀请下西哈努克来到了南京,他此行的目的也是为了观看江苏省京剧团排演的样板戏《沙家浜》。但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剧中饰演一号人物阿庆嫂的演员竟在当时失声,情急之下剧团只好让扮演卫生员小玲的姑娘临时救场,而这个刚满20岁的姑娘就是王馥荔。
王馥荔当时接到通知时非常的紧张,而上午走台,晚上就要彩排的短促准备更让她不敢接演这次重要的外事演出。但在领导的指令下,王馥荔只能服从安排。王馥荔回忆说:由于当时怕演不好这个角色,曾经被吓到躲在被窝里直哆嗦,而在演出当晚化妆时她的脑子更是一片空白。当时王馥荔的哥哥也在文艺界,而他也并不知道妹妹会在戏中扮演主角。当他得知竟是王馥荔出演阿庆嫂的消息时,也因为紧张而两手冰凉。但在演出中,王馥荔的表现却异常出色,并赢得了西哈努克的赞赏,而从此时开始王馥荔在京剧团的位置,也发生了改变。
与共和国同龄的王馥荔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从小就是全家宠爱的重心。她的父亲从事金融工作,酷爱京剧,是上世纪40年代出名的京剧票友。王馥荔6岁时,父亲一有空就让她吊嗓子,等到她读小学时,又送她进戏校主攻刀马旦。15岁时王馥荔改学花旦和青衣。漂亮文静的姐姐经常主持一些大型的晚会和活动,在姐姐的影响下王馥荔迷恋上了电影和戏剧。
为西哈努克演出之后,王馥荔一举成为了剧团中的当家花旦,经常出演主角,而江水英、阿庆嫂、杨开慧都是她曾经塑造过的角色。可连她自己也没想到,她的演出不仅被西哈努克欣赏,更受到了电影界的几位伯乐的青睐。
70年代中期,长春电影制片厂为拍摄《金光大道》在全国挑选演员,而王馥荔则成为了他们最心仪的出演者。在六七十年代,《金光大道》是当时人们唯一可以读到的几部作品,而有幸参加《金光大道》的创作,也让从小就喜欢电影的王馥荔终于迎来了出演电影的机会。虽然京剧团的领导并不想放手剧团一手培养起来的王馥荔,但在她的坚持之下,王馥荔终于走上了电影之路,1975年,王馥荔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金光大道》中饰演重要角色吕瑞芳,她也因为演活了这个贤惠、善良的农村妇女,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印象,并由此获得了“天下第一嫂”的称号。年纪还轻的王馥荔从此成了“嫂子专业户”,秀美的容颜,端庄的仪态,亲切的微笑,大方的举止,以及贴近老百姓生活的表演,使导演们几乎把各种各样中年妇女形象包办给了她。
夫妻之间不能分高低
一次和朋友聊天,不知怎么的聊到了家庭问题。王馥荔说,有的人见到她后问,怎么,还没换人哪(指没有离婚)?虽然带点玩笑,但也反映了当下的一些社会现象,对此王馥荔丝毫不受影响,自己家庭好好的,丈夫不错,儿子也不错,小孙女更是活泼可爱,一家人其乐融融,为什么要打碎呢?所以不管别人怎么说,她仍然过着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也还是那个月亮的幸福生活。
1973年,八一电影制片厂要拍一个电影叫《水上游击队》,到江苏选了三位演员,其中就有王群和王馥荔,那时他们相互并不熟悉。出发那天,在火车站,王馥荔看到王群扛着两袋大米来,起初很纳闷,后来得知王群是给远在北京的战友母亲捎的,王群这股“千里送大米”的实在劲儿,给王馥荔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坐火车的时候,王馥荔带着橘子,递给王群,王群说什么也不吃,也不理王馥荔,王馥荔觉得这个人挺怪的。
王群曾经在八一厂拍过戏,所以对八一厂很熟悉,剧组就让王群带着王馥荔,熟悉哪边是食堂,哪边是游泳池,但王群对王馥荔依旧冷淡。第一次让王馥荔觉得王群不简单,是有一次试戏,王馥荔演女主角,游击队长,王群演一个游击队员向王馥荔报告伤亡情况,当时试拍三遍王群都流下眼泪来了,王馥荔看傻了。试完戏后,王馥荔就向王群请教,研究角色,分析剧情。时间长了,王馥荔感觉到,王群不是故意对自己冷淡,而是有点不好意思。在那个年代,表达爱情可不像现在电影、电视里边那样直率,王群知道王馥荔爱喝粥,尤其是凉一点的粥,那时候,招待所里没冰箱,但是八一厂的水特别凉,王群就用一个脸盆盛凉水把粥放在里边,等王馥荔回来以后,看见凉粥特别高兴和感动。
王馥荔与丈夫王群的结合,经历了一番考验。当年王馥荔“家庭出身有问题”,当时在部队文工团工作的王群要和她成婚,必须经过上级政治审查批准。内向的王群用行动保护王馥荔的幸福,他给组织写了一份保证书:“如果因为妻子家庭的问题造成我不得不离开部队,是个人原因,组织不负任何责任……”如果因为王馥荔的家庭问题影响到王群复员或者转业,他都将没有怨言。王群递上了保证书,两人约会时王馥荔说了一句话,“记住了,我谢谢你”。
谈及婚姻观时,王馥荔一副认真的样子:“最稳定的家庭,就是夫妻和睦。我是比较看中家庭的,喜欢有一个稳定的安乐窝,苦完了,累完了,就到窝里松弛一下。”“当然,具体情况要具体对待。影视界离婚率较高,有人过一段时间想再换一个,寻找某种新的感觉。我想,这样做,未免太随便了些,尤其是拿感情做游戏,绝不足取!”
与儿子签了三年协议
《盛夏晚晴天》《我的左手右手》《微时代之恋》,凭借3部热剧,35岁高龄的“新人”王骁,几乎在一月之间迅速被发现和记住。“海归”、MBA硕士、3D动画设计师是他跟演艺圈格格不入的“标签”。放弃大好的教育背景和工作前途,同学哥们都成家立业,他却扎到剧组从零开始,如此不靠谱行为让人大惑不解。王骁揭开谜底,这样兜兜转转、命中注定的人生,或许皆因妈妈王馥荔……
1994年,16岁的王骁出国留学,从此开始了与父母长达8年的分离。“我的工作决定了我们母子俩就是要面对很多分别,所以我特别希望一直把儿子留在自己的身边,哪儿也不去,但为了他能得到锻炼,为了他变得更加坚强和独立,我毅然决然地把他送到国外读书。”王骁在加拿大学了8年三维动画专业,还拿下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学成归国后顺利找到了工作。王馥荔和丈夫这才踏实下来,以为儿子从此彻底告别演戏了。想不到的是2005年5月的一天,王骁回到家里说:“老妈,我已经辞职了,我要干表演,你们别拦我!”
听了儿子说出的话,没有思想准备的王馥荔一下子蒙了,王骁忙上前扶住老妈,郑重地说:“妈妈,我理解您的心情,可演戏是我多年的梦想,如果我连实现梦想的勇气都没有,我会遗憾终生的!”听到儿子发自内心的话语,王馥荔沉默不语。她艰难地说:“骁儿,这事来得太突然,让妈好好想想!”那个晚上,王馥荔和丈夫讨论了一夜,彻夜未眠。
第二天上午,王馥荔夫妇郑重地和儿子做了一次谈话。王馥荔语重心长地说:“骁儿,爸妈也不是那种专制的家长,只是觉得演艺这种路子太过艰辛。既然你这么执著,爸妈也不想阻拦你,但我们有个条件,就是只给你三年时间,如果三年内你的演艺水平没有起色,那就该干嘛还干嘛去!”
对于父母提出的条件,王骁欣然同意,为了表示自己的信心,他还与父母签定了协议,表示三年不出彩,从此绝了演戏这个念头。王馥荔还建议儿子:“你长得不帅,90公斤的体重都是制约自己戏路的因素,你得想法克服。另外,你老爸老妈脸皮儿薄,不想求人,一切都得靠你自己!”王骁郑重地点了点头。
王馥荔夫妇看到儿子为了当演员四处跑剧组,体重也减了40斤,终于被他的决心打动。为了帮没有学过表演的儿子磨炼演技,王馥荔和丈夫当起了儿子的家教。每天晚上,王馥荔和丈夫都会给王骁留表演作业,排练小品,演戏剧片段,朗读诗歌……所有专业演员应该做的功课,王骁一个也没有错过。就这样,加了“小灶”的王骁演技日益精进,被不少导演看好。
如今,王骁虽然还没有大红大紫,却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这也让起初坚决反对儿子当演员的王馥荔感到非常欣慰。三年之约已过,看到儿子闯出了一片天地,王馥荔十分欣慰。王骁则发自内心地说,自己能如愿当演员,最要感谢的是父母的付出和支持。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