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龙口霄乡源氏:曾经显赫的鲜卑族后裔

2013年09月13日09:33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龙口霄乡源氏:曾经显赫的鲜卑族后裔

村里的祠堂虽然陈旧,但整体依旧亮丽。

铺满青石板的古老村巷。

祠堂里的雕刻依然精致漂亮。

  “鹤山市龙口镇霄乡村是值得一看的地方,你们记者应该去了解那里的历史、文化,”近日,本报记者接到鹤山当地读者来电,称在看到本报“邑乡美”系列报道后,为江门五邑的历史文化所吸引,他特意向记者推荐一个拥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乡村——鹤山市龙口镇霄乡村。

  带着对霄乡村的好奇,近日,本报记者来到这里,一探究竟。据当地人介绍,去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全方位展示中华民族从古到今一路迁徙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大迁徙》摄制组,曾专程到鹤山市龙口镇霄乡村采风,进行专题纪录片拍摄,着重了解源氏家族的迁徙历史。

  一个在鹤山人数并不算多的姓氏,一座古老的村庄,为什么能够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原来,这里的源氏竟然是中国历史上的鲜卑族后裔,而源氏、霄乡村(现在已并入霄南村)在过去更曾经显赫一时。

  文/记者严建广

  图/记者陈卓达

  走访:祠堂对联凸显源氏不同

  霄乡村看上去与邻村没什么两样,但村中祠堂的对联却凸显出源氏并不那么“简单”。在村中近湖源公祠门上,一副对联写道“发源由北魏,进爵纪西平”;村中乐隐源公祠门上,对联写道“华胄开东粤,明礼祀北平”……无不透露出这个村源氏不一般的历史渊源。

  源氏文化研究会的负责人源可就告诉记者,“发源由北魏,进爵纪西平”讲的是鹤山源氏老祖宗源贺受北魏太武帝赐名“源贺”,并进爵“西平王”的故事;乐隐源公祠的“华胄开东粤,明礼祀北平”是说源贺曾任冀州刺史,治所在今北京(旧称北平),反映了源氏由北方南迁至霄乡村的历史源流。

  族谱资料显示,霄乡村源氏的祖先是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政权的古鲜卑人的一支,他们的姓氏——源,正是古鲜卑姓氏之一。

  历史:鹤山源氏是鲜卑族后裔

  “现在的56个民族中,并没有鲜卑族,因此我们都是汉族,”霄南村支部书记源志雄说,“祖先迁居到这里后,我们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几百年,除了一些生活细节有所不同,主要的生活习惯、习俗跟当地其他人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源可就告诉记者,保留下来的源氏大宗族谱上面清楚地记载着:霄乡村源氏的一世祖源潜夫,是南北魏西平王源贺的后人。而据史书记载,源贺本是鲜卑族的一支——秃发部的王子,后因秃发部所建的南凉政权灭亡,投奔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被封为西平王并赐姓“源”,意为同是鲜卑人,源贺即是源姓始祖。“在过去,我们这里一些农具的名字还带有秃发的字样,”源可就说,“应该是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

  曾前往内蒙古寻根

  1999年5月,源可就受全村源氏族人的委托,专程到鲜卑族的发源地——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旗嘎仙洞寻根祭祖。

  源可就告诉记者,当年他去内蒙古自治区鄂伦赛旗嘎仙洞寻根祭祖,带着族谱在嘎仙洞里成为第一个到这里祭祖的源氏后人。

  “位于大兴安岭北部的嘎仙洞,石壁上有鲜卑后人刻的共201字的祭祖文,内容与历史记载相吻合,”他说,“后来,我们又和宁夏、河南等地的源姓取得联系,经过研究,可以印证我们霄乡村源氏就是鲜卑族后裔。”

  现居霄乡村的源氏共有六坊,分别是北门坊、礼奎坊、东门坊、高第坊、水边里坊和甫兴里坊,约千余人,分散在香港及海外的源氏后人约2000余人。

  霄乡村曾经显赫一时

  据史料记载,受唐代祖先的影响,源氏族人后来多经商而很少为官。而鹤山霄乡村源氏的发展历史也印证了这一点。

  源志雄告诉记者,据他了解,霄乡村源氏会做生意的人很多,但很少人去做官。“在过去,可以说家家做生意,”他说,“霄乡村虽然是一个乡村,但在历史上,这里却是一个商贸交易地,村里家家都很富有。”据了解,如今蜚声海外的源吉林万应甘和茶的发明人就是霄乡村源氏后人。

  虽然经过岁月的洗礼,但是,记者在穿行霄乡村时,一座座气派的旧建筑,仍可以看出当年村民的富庶。

  在村庄的南门,记者见到一幢有上百年历史的房子。房子的底座和三面墙体的半截墙都是由花岗石板砌成,“这些花岗石板来之不易,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想用这么多花岗石板肯定要花大价钱,”源可就告诉记者,“当年村中很多房子都是这样,只是后来大多数都被拆掉了。”

  据说,霄乡村最初的格局是按照南凉城的缩影建设的。源志雄回忆说,霄乡村过去外有护城河,内有城墙环绕,重要的地方还设有烽火台和炮楼。“这些东西后来都没有了,现在只有南门还有一小段城墙。”源志雄说。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