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灿义为宗祠重光书写的对联。记者杨勤 摄
92岁农民谢灿义讲述村里的历史。记者杨勤 摄
活动现场。记者杨勤 摄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二维码
92岁长者为花都文冈村谢氏大宗祠重光作十五幅长联
锣鼓声、鞭炮声络绎不绝,五十条兄弟村抬着百斤烧猪、万响鞭炮等贺礼道贺,昨日,广州市花都区炭步文冈村谢氏大宗祠重光,大批宾客道贺。与一般的重光祠堂不同的是,谢氏大宗祠内挂满了对联,文化气息浓厚,让宾客更没想到的是15幅对联居然出自村中最年长的老人92岁谢灿义之手。
文/记者曾卫康
“乌衣子弟” 贡献15幅对联
釆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诗,谢灿义随口说得出。而在村中父老眼中,92岁的谢灿义,就是他们心目中的当代陶公。
这次耗资300多万元的文冈村谢氏大宗祠正式重光。村长马上想到谢灿义老人,力邀他“出山”,为祠堂增添文化气息。长期赋闲在家的谢灿义欣然答应“出山作对”,一共贡献了15幅对联。
谢灿义认为作得最好的就是挂在祠堂大厅中藏头联,其中包含“乌衣”等谢家元素。“我们谢家是乌衣子弟”,谢灿义说,“谢姓祖先是晋朝的谢安。当时王、谢家族居于乌衣巷。这两个家族的青年,在文学、书法、丹青等方面,有很高造诣。后来,谢家子孙就以乌衣子弟为称谓。”
记者发现,在谢老创作的对联之中,“淝水之战”等围绕祖先丰功伟绩的题材都融入当中,而超过20个字长联共有四对,分别挂在祠堂八个柱子上。谢灿义说花了近一年时间创作。
一年卜卜斋 曾卖烧鹅也爱文学
“我们祖上出过许多当官的,进士、解元等也出过”,谢灿义已经92岁了,“但是我没赶上科举。”
对联出彩,大家都很好奇这个当代“陶公”的文化水平如何?“我只读过一年卜卜斋”,谢灿义说,“我这辈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务农。年幼时,父亲邀请教书先生来,我就上了一年卜卜斋。父亲是粤北仁化一名矿主,广三铁路也有参股。可惜,在土匪横流的日子里,父亲被土匪劫杀,家道中落。”
年轻时的谢灿义,在云南、广西等地打工,在商铺做腊肠、烧鹅等烧腊,拿到市集上卖。尽管工作同文化人不沾边,但谢灿义从未放弃文学上的追求,“写对联、写诗是我的兴趣。”
文人雅士、英雄气概的故事,谢灿义如数家珍。“吴三桂大关刀八十斤,还是过去民国旧秤算法,比现在的八十斤要重。打仗时还要披上很重的盔甲,确有万夫不当之勇!” 谢灿义边说边伸出三根手指,神情激动。
1949年底,在柳州的谢灿义想到了回家,“我们几兄弟都在外面,我要回家开枝散叶,继承务农的祖业。沧海桑田,世事难料,平平淡淡才是幸福!”
时至今日,92岁的谢灿义很欣慰,“我们已经五代同堂,有三个男孩、三个女孩,八个内孙、八个外孙,九个重孙。最大重孙13岁了。”
“家里吃饭要开八九张桌子,”谢灿义说,家里人工作都跟农业有关,“孩子养羊,从事畜牧业。”
诗 “触景生情”作
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在简单的农村生活中,日渐年老的谢灿义从未放弃自己对文学的追求。“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就加入了广州市业余作家协会。”
“我创作大多是触景生情,”谢灿义说,看到乡间的牛羊,还是生活中小事,“只要合适创作的,我都写下来。”
谢灿义说,最近,我出了一本诗集,“里面记录了我所创作的五六十首诗,其中,最早的一首诗是我上世纪四十年代在柳州创作的。”
剧 登台为丑生
“我还很喜欢粤剧创作,”谢灿义说,“如果有时间,我喜欢到广州文化公园,跟粤剧创作者们切磋粤剧编剧。”根据村里提供的资料记载,文冈村文二村上世纪中叶已自筹资金,成立了一个较为规范的粤剧团,粤剧团的文武正生是谢炳乐,二生是何健东,正花旦是谭燕英,二花旦是谢翠霞,丑生是谢灿义。他曾经作为剧团的主要演员之一参与演出。
寿 每日食五餐
不少村民告诉记者,谢灿义是村中最长寿的老人。这次,谢氏祠堂重光,谢灿义除了贡献对联外,不少“光宗耀祖”的场合,都需要他参加。村长表示,“谢老很有福气,我们这样做,希望福荫后代。”
已经92岁的谢灿义与87岁的太太居住在老房子内,“我一日吃五餐,少食多餐。除了三顿正餐外,另外两餐都吃饼干,一次吃两三块。每天晚上喝牛奶,还吃两颗鱼油。”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