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教育的理念:让每一所学校都有特色,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激情,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发展。图为2013年9月10日《越秀荣耀》的教师节表彰会现场。
广州育才教育集团从初中到高中贯彻国家教育部培养学生的“2+1模式”。
文/刘云 实习生/周奕明 图/朱文海
越秀区致力打造惠民、创新的高质量公平教育,本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宗旨,办有品位的教育。
越秀区教育局局长陈军说,站在高位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优秀到更优秀,关键要素有三,一为教育均衡,二为教师素质,三为学校办学特色。越秀区以教育综合改革为抓手,全面推动教育迈向更优质的高位均衡。
在越秀区教育综合改革的一揽子计划里,涉及发展完善区域教育发展体系、探讨区域教育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探索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探讨区域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方式、拓展小班化教学实验、积极推进轻负高质等方面,而纵向式发展学区管理、积极推动国际交流和改革教学方式成为改革主要着力点,即通过教育集团式纵向发展的衔接尝试,探索人才成长的模式;通过推进教育国际交流,实现高质量对接,开拓国际视野;通过试行小班教育,改革教学方式,探索绿色综合评价体系。
本期越秀教育综合改革篇,让我们一起探讨越秀教育的综合改革之路。
发展学区管理 探索多样模式
昨日“学校人”,今日“学区人”。学区管理是越秀教育综合改革的其中一个突出创新与转变。它主要由“知识管理的联盟模式”,“资源管理的集群模式”和“品牌管理的集团模式”三种学区管理典型模式组成,它从崭新的角度探索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实现了资源共享、平台共用、信息共通、人才共助、发展共进。
“团队合作力量大”,建立学区也是同样的道理。通过建立学区,越秀区每个区域的周边学校形成为一个整体,力量强大的学校与普通学校,在师资、教育环境和学生发展等各方面做到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建立学区让学校之间连成一体,加强了沟通。”归属越秀区第一学区的署前路小学校长游家水说。
学区管理思路让不同学校之间成为一个网络结构,每个学校的学科组一下子变成了每个学区的学科组,老师们借助网络技术和平台拉近了交流的距离,无拘无束的交流,畅所欲言的分享,思维碰撞的火花激起了老师们的教研热情。教师能力的提升促进了学校间软实力的均衡发展。
不同学区里的校长表达了相同的观点:成立学区管理之后,最明显的变化在于各所学校之间有了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和平台,不再是各自单独的状态。而对于教学工作的管理也有益处,例如每周一次的网络会议,学区内的学校轮流担任主任学校的角色主持会议,各个学校的老师都能在平台上各抒己见,对教学方式和学校发展都有不少的启示作用。
2013年4月,广州市第一个名校集团——“广州育才教育集团”正式挂牌成立。成立教育集团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尝试之一,也是学区管理深入推进的突出表现。
笔者了解到,广州育才教育集团将育才中学、育才小学和育才实验学校均纳入在内,集团以公办学校为主体,以理事会形式实施管理,整合集团内的学校资源、优化发展,进一步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广州育才教育集团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开展“小学-初中-高中”教育衔接及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的实验探究,推动课程改革创新和教育文化创新。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创新机制,越秀区教育局赋予广州育才教育集团一定的职权,让集团根据现代学校管理的理念对学校的发展进行规划。比如在小升初招生方面,区教育部门将给予集团一定的灵活政策,从而实现在集团内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的纵向教育衔接。
2013年的初中招生中,育才小学有50名学生直升进入育才公办初中,组成了素质教育“实验班”,育才教育集团在开足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课程的基础上,特别增加了不少校本课程,采用增加选修课程和开设体艺特色课程,从初中到高中贯彻教育部培养学生的“2+1模式”。体艺课程方面,在羽毛球必修的前提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再挑选一项体育技能,加上艺术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培养目标方面,广州育才教育集团按照“身体健康,心理阳光,品行端正,学力优秀,素质全面,特长鲜明”这六个维度来考核学生,同时确保师资优化组合。
广州育才教育集团理事长刘国辉说,育才教育集团将对直升生培养模式衔接进行有益探索,充分利用教育集团的内部优势,在实验过程中总结提炼出一套具有可操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示范推广,不断提升育才教育集团的品牌效应,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横向与纵向的交织,越秀区通过在学区管理的纵向式发展衔接中的新尝试,积极探索各学段教育衔接,构筑立体化的教育管理模式,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和教育文化创新。
就在笔者采访过程中,一墙之隔的育才小学与育才初中已经将校门联通开启。这扇校门,不仅是联系两校的校园之门,还是知识与文化的融合之门,更是越秀学区管理模式的发展创新之门。小学生走进中学校园,中学教师走进小学课堂,两校的师生在互相往来中实现了交流与提升。这扇开启的门,是学校集团式发展的一个象征,寓意深远。
引进先进理念 开拓国际视野
越秀区作为广州的中心城区,一直以来,教育的国际互访交流、项目合作、实践体验、竞赛交流等活动开展频繁,国际竞赛成绩斐然。现已有16所中小学、幼儿园与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30多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学校关系,越秀区教育局也于今年和美国加州弗雷斯诺教育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越秀区作为广州市侨务外事办公室对外交流活动的定点单位,目前已形成了以区少年宫为主、学校为辅的“一体多翼”的学生国际艺术、科技交流模式,逐步实现了“中国心、世界眼”的视界。如越秀东风东路小学就连续16年参加CISV国际夏令营活动,并两次承办该项国际性青少年交流学习活动。
2013年5月,越秀区通过评审,正式成为三个“广州市推进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试验区”之一,将通过实施“131”计划(“1”为华侨外国语学校,“3”为21中、育才中学、东风东路小学,“1”为越秀区少年宫),开展国际课程或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扩大教育开放,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是越秀区的追求目标。
课程合作是国际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如何结合教学实际,将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本士化?如何改进教育教学模式,适应国际教育的发展需要?面对这些新问题,越秀区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与实践。今年9月份,21中、越秀外国语学校和贸易职中启动了国际课程合作项目,通过引进优质国际教育课程,吸纳先进的教育理念,比对本土教育思想与方法,深化课程改革与探索,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国际化系列课程。
广州市贸易职业高级中学是全市唯一一间开设国际课程班的职业中学。该校校长黄劲雄说:“以前读贸易职中的学生只有两种出路,一种是继续升学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也就是大专,另一种则是直接就业。开设国际课程班后,学生有机会去国外读本科,拿本科学历,这样就多了一条出路。这样对学生来说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以生为本’是越秀教育一直坚持并追求的理念。”越秀区教育局局长陈军说:“从办学方面来说,在当前,开设国际课程班是有必要,是有社会需求的。同时,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以越秀优质的教育资源,吸引外籍学生进入越秀,实现输出与输入的良性发展,才是越秀教育国际化的真正追求。”
试行小班化 增强关注度
小班化教学是国际趋势的教学形态,也是深化素质教育所需的教学形式,更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载体。小班化教学是增强老师关注度、缩小差异性、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教育条件之一。
东环中学作为越秀区第一间实施小班化教学的试点学校,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校长黄海燕说,小班教育为教师在教育园地“精细”耕耘提供了土壤,为教师“精致”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看着学生那一张张阳光自信、笑容灿烂的脸,看到越来越多的小学优秀毕业生选择东环,作为校长,我感到由衷的欣慰!
东环中学自从2010年实施小班教育以来,在过去大班教学的基础上走出了高效教学之路。学校以教科研培训为引领,切实转变教师观念;以科学改革学校课程,全面提升师生素质;以实施“学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以个性化学习,实现最优化教学。老师们由刚开始实施小班教学的彷徨迷茫到如今自信地说:小班大作为。刚毕业的许同学说:“在东环,每个老师都是和蔼的亲人,每个同学都是友爱的兄弟姐妹。虽然人少,但是爱更多。”
三年的“精耕细作”,东环中学的小班化教学使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业成绩显著进步,而且各方面的后续发展能力更强了。学生的变化,令所有老师、家长倍受鼓舞。东环中学靠勇于创新改革的精神,扎扎实实地走出了一条素质教育的新路。
其实,东环中学只是越秀区推行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一个缩影。在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越秀,这样的改革创新故事每天都在发生,让每一所学校都有特色,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激情,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发展,我们相信,只要优质的教育资源能惠及每一个家庭和孩子,越秀教育一定会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
结语
越秀区一直在教育上处于领先地位,具有辐射带动力,这都离不开越秀教育人勇于创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宗旨。
本报连续四期,从优质发展、人才强教和综合改革等三个方面深入展现了越秀教育如何能够在高位上实现优质发展,办有品位的教育。
事实表明:越秀教育人用自己的方法,走出了一条“学在越秀”的特色品牌发展之路。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