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象
非洲狮
河马
长颈鹿
猎豹
非洲野牛
本报记者探访塞伦盖蒂大草原 非洲狮每年消失百头
行走坦桑之三:动物保护篇
塞伦盖蒂无疑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被全世界公认为“最后的伊甸园”。行走在旱季的塞伦盖蒂,天是那么低,你感觉伸手就可以从天空摘下一朵彩云。
原始,此刻,你找不到另外一个词来描绘眼前的感觉。而一年一度的动物“春运”——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更是世界十大自然奇观之一。上千匹角马将几十米宽的河面挤得密密匝匝,狮群和鳄鱼就在河边守候,杀戮随时上演。
但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这片地球上最洪荒的净土正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塞伦盖蒂大草原有四成沙化,非洲狮正以每年100头的数量消失。30年后,抑或10年后,塞伦盖蒂大草原是否还是“地球动物园”,没有人敢打包票。
文 本报记者唐迎春、肖欢欢、杜安娜
图 本报记者杜安娜、肖欢欢
动物天堂:
随处可见狮子猎豹
记者在非洲期间,正是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的高峰期。但动物迁徙后的大草原,却并不平静。从进入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开始,相机快门便闪个不停。
在辽阔的非洲大草原上,最常见的就是斑马、角马和瞪羚。角马的长相真是丑得可以,被称为非洲四不像:长着一张长长的马脸,即便吃草也晃动着尾巴,头大肩宽,头上长着牛角,像水牛;但后腰比牛纤细,又像马;下巴留着山羊的胡子,身上有羚羊的文身。
随行的向导弗朗西斯告诉记者,角马的学名叫牛羚。在塞伦盖蒂大草原,角马的数量有200万头,是数量最多的食草动物,它一般是10~20头群体活动,而在旱季,一般会100头以上一个群体。
记者注意到,角马的铁哥们就是斑马,凡是有角马的地方,基本上都有斑马,并且,斑马们个个膘肥体壮。
“斑马喜欢吃高大的干草,消化系统最好,当斑马经过时,草原上的草就只剩下下半部分了,即便是旱季,斑马也总是膘肥体壮。而角马喜欢吃低矮的绿草,跟随斑马的角马刚好能吃到它们喜欢的这部分。一般斑马和角马经过后,草原上的草基本上被吃得差不多了。最鲜嫩的根茎部分则是羚羊的最爱。”弗朗西斯说。
而身材娇小的瞪羚也不时从记者的车轮前穿梭而过,屁股上有一个M字形状的印记,所以,它们有一个外号,叫做草原麦当劳。
敞篷越野车飞驰在茫茫草原。一只鸵鸟会突然进入眼帘,它迈着高高的、没毛的腿,在草原上踱步。
优雅的长颈鹿总是单个活动,天大地大,空空的背景下,它慢慢地走,看起来是那么孤独。
野猪们露着丑陋的獠牙,三三两两,飞奔而去。在高一些的草丛里,豺狼出没,它们的体形如大狗,毛色与大草原的颜色一样,只是有一些斑点纹,风吹草低,你会看到它们矫健的身影。这个季节,还留在塞伦盖蒂南部的角马群已不多,它们绝大多数已经向西北迁徙,去两千多公里外的地方寻找水草。
茫茫草地,一片苍黄,雨季时饱满的河流此时已见底,或变成一洼浅水。水下动物密集,水面黑乎乎的一片,那是动物们的粪便。
越野车停在河岸边,水中浓烈的味道扑面而来,一头尼罗鳄在漂浮的粪便中游动,它的肤色跟粪便的颜色太接近了,我们的镜头对准它,咔嚓一声,还没等拍下来,它已经消失了。在满是粪便的水面,向导指着冒着白沫的地方说,它就在下面。不远处,有河马的头和背露出水面,一只、两只、三只,它们躺在水里一动不动,细看,像巨大的水牛。一只河马的背上有道道伤痕,向导说这是它们打架时留下来的。
8月26日下午,我们的越野车打开应急电台,进入更狂野的草原。这里有烧荒的痕迹,司机兼向导弗兰西斯方向盘猛的一打,我们的车直接开进了炭化了的草地上。
一棵树下,两头猎豹!猎豹,号称草原闪电,它们捕获猎物时,每秒6米速度。我们的车不敢靠近,绕着树和猎豹转圈圈。
这两个家伙伸着长长的懒腰,脑袋猛一抬起,只见它们眼与颧骨间两条“儿”字形的白色泪线,目光交集,惊心动魄!弗兰西斯给他的同行朋友打了个电话,半个多小时之后,看到前方七八辆敞篷越野车挤成一团,游客们在车里架着长短镜头,对着路边两棵树张望。树上有什么?两棵树上各有一只金钱豹。它们懒洋洋地趴在树枝上,其中一只身子几乎隐蔽在树枝树叶间,如果不是四条腿耷拉下来,很难发现它。
“整个塞伦盖蒂大约有70多种哺乳动物,300多种鸟类,非洲狮有3000多头,大象约有2000头,在这里见狮子就像见猫狗一样。”已经当了6年向导的坦桑尼亚人弗朗西斯说起塞伦盖蒂,非常自豪。
他说,进入塞伦盖蒂的游客一般会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看到什么动物都拿起相机一阵猛拍,这属于入门阶段;第二阶段,看到狮子、猎豹从身边经过都习以为常,看到羚羊斑马在屋外吃草都懒得看它们一眼,没兴趣拿出相机,这算是中级阶段;第三阶段,只想看大型猫科动物捕猎和动物大迁徙,这才算是“内行”。
而在塞伦盖蒂大草原的东南部,恩格罗恩格罗火山则是另一个惊喜。这个面积250 平方公里、深600米的死火山口,就像一个巨大的碗。
在碗底,随处可见成百上千头角马、斑马组成的动物群。放眼望去,黑色的角马群就像一颗颗珍珠,散落在苍茫的大草原上。向导告诉我们,由于这里有湖,水草丰美,这里的动物都不迁徙,不大的面积内,聚集着非洲大草原上的绝大部分动物物种。
非洲草原上的野生动物
扫一下这里的二维码吧!
“原始”生活:
距离狮子最近仅有两三米
最惊喜的时刻还是与草原之王——非洲狮的第一次邂逅。8月25日下午3时许,越野车穿行在公园的一处灌木丛中时,一头角马被啃噬,只剩下头部和一幅皮囊耷拉在草地上,“这是狮子干的。”弗朗西斯说。果然,20分钟后,在两株低矮的树下,一公一母两头狮子正在树下休息。它们相隔两三米远,狮子粪便撒满一地,显然,这个灌木丛是它们的窝。越野车停在它们的身边,但草原之王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威严,反倒有些无精打采。它们每周只需饱食两三顿,每天睡18个小时。当记者的快门对着它一阵猛拍时,它甚至“配合”地盯着镜头,还不停摇尾巴,似乎早已见惯了这阵势。而此刻,记者离狮子的距离不过两三米。
此后,我们一再看到狮子。
路边小树下,一头大狮屁股对着我们,昂头左顾右盼。小河边,一狮子扼守水源。草丛里,狮子一家三口在啃着什么动物的肉。灌木丛里,母狮带着三头幼狮鱼贯走过。
动物们陆续迁徙,塞伦盖蒂大草也进入烧荒季节。烧荒后的黑土地和一望无际的黄色枯草丛,形成鲜明的色调差。
200万头角马跨越马拉河
每年7月至9月是坦桑尼亚的旱季,为了追逐水源和食物,以角马和斑马为主的食草动物从塞伦盖蒂向北部的肯尼亚马赛马拉河迁徙。这场“地球上最壮观的动物大迁徙”全程超过3000公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距离最长的动物迁徙,光是角马就有200万头之多,也成为世界十大自然奇迹之一。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负责人威廉向本报记者介绍说,动物迁徙进度会受到当地气候的影响,今年动物迁徙不仅动身晚,走得也慢。往年7月初,迁徙大军就会到达与肯尼亚边境处的沙河,也就是跨过马拉河的第一道关口。今年直到8月初,迁徙大军才姗姗来迟。
对多数动物来说,这也是一场成年礼。威廉说,约有1/3的动物会在迁徙过程中死亡,死因可能是被猎食,或病死,或体力不支,而能成功渡过迁徙的动物一般都能活到成年。
而8月底,动物们终于来到坦桑尼亚与肯尼亚交界处的马拉河。这条河对于动物大军来说,是救命河,也是鬼门关。这是一个充满凶险的战场,近40米宽的河面,角马和斑马如果能成功渡过,对面的马赛马拉自然保护区就是一片水草丰美的天堂,但狮子、鳄鱼已在那里虎视眈眈设下埋伏。
数千头角马和斑马,排着整齐的长队,涌入奔腾的河水,数十米宽的河面上,全是黑压压的牛头牛角,俨然一片让人眩晕的黑色海洋。
“最后的伊甸园”面临生态危机
自然公园四成沙化盗猎屡禁不止
包括坦桑尼亚东部的恩格罗根格罗火山口在内的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的塞伦盖蒂-马赛马拉自然保护区是地球上最后一个完整的热带草原生态环境系统,早在1959年,它就因为其生物多样性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在人类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这座地球上“最后的伊甸园”能幸免吗?本报记者采访了保护区负责人。
人兽争地动物灭绝
人类活动已经对塞伦盖蒂的动物天堂造成致命影响,或许,再过几年,游客再来到这片大草原时,看到的动物会越来越少。
尽管政府已命令禁止在草原上放牧,但马赛部落还是有很多人在草原上放牧。在肯尼亚南部和坦桑尼亚北部,还分布着近100万马赛人,他们放牧耕种的习惯并未改变,这不仅破坏了草场,与很多大型食草动物争夺食物,也挤占了狮子等猛兽的领地。
而动物们也在对人类活动进行疯狂报复。统计显示,由于人类活动侵犯河马的领地,每年有1万多人丧生于河马之口。
马赛马拉保护区首席动物保护学家多米尼克表示,过去数年间,狮群攻击马赛人家畜的现象在增多,经常有狮子吃掉马赛人的牛羊。这是因为人的放牧耕种活动侵犯了狮子的领地,让狮子捕猎困难,原本家畜是不在狮子的捕猎范围的。
沙漠达0.6万平方公里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负责人威廉说,公园每年都会在角马迁徙离开后进行烧荒。但烧荒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公园管理部门有序的烧荒,植被不同,燃烧的时间和范围也不同。另外一种烧荒,是盗猎者进入园区,为了驱赶动物而烧荒,这样的大火常常伤及树木和小型动物。
烧荒加剧了土壤侵蚀,土壤肥力下降。这几年,塞伦盖蒂国家公园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在不断扩大。沙漠化面积已由1960年时的0.3万平方公里增加到目前的0.6万平方公里,占公园面积的四成。
但实际上,由于盗猎现象屡禁不止,不少烧荒都是由盗猎分子发起的,对公园生态危害极大。
尽管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两国都禁止狩猎,并禁止市场上销售象牙和动物皮毛等野生动物制品,但盗猎现象在塞伦盖蒂-马赛马拉保护区内还是十分猖獗。
威廉说,现在的很多偷猎活动是有组织的商业牟利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近20万头野生动物被捕杀,其中包括数万只瞪羚、斑马和几十头非洲象、非洲狮。如今,在整个非洲,狮子的数量已经不足2.5万头,肯尼亚的狮子数量已经不超过1800头,并且以每年100头的数量减少。“狮子是整个非洲大草原的旗舰物种,狮子数量的减少,会直接影响到整个非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狮子数量的减少,会导致其天敌数量的猛增,其后果可能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他担忧地表示。
实际上,狩猎区在整个自然保护区依然存在。在塞伦盖蒂东北部的洛利翁多狩猎控制区和南部的马斯瓦狩猎保护区,依然存在商业狩猎活动,面积达到2000平方公里。
河马在保护区内天敌不多,狮子的数量锐减,如今对河马构成威胁的只有人类。在象牙被禁止后,河马由于牙齿较长,河马牙的交易也开始火热起来。多米尼克表示,每年有几万头河马因此惨遭杀戮,还有人拿着河马牙冒充象牙。
威廉也表示,由于公园面积过大,要完全杜绝盗猎,难度很大,公园现在也面临资金和人手紧张的问题。整个公园的管理人员还不到100人,而绕着公园巡逻一圈,差不多就需要3天时间。
今后或给大象
装GPS防盗猎
不过,可喜的是,坦桑尼亚、肯尼亚两国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正在作出积极努力。
2010年8月,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表示,不会放弃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北部修路的计划,这条路的修建遭到环保人士的强烈反对,认为会切断野生动物迁徙的路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当即把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列为面临危险的世界遗产。但在2011年6月,坦政府决定放弃在公园内修路的计划。
“我们现在也认识到,整个公园完全不开发也不现实,我们的思路是使地区社会发展同自然环境保护协调一致。”威廉说,当地土著人也逐渐意识到,野生动物是公园周围村落的重要资源。塞伦盖蒂新的开发规划有望给予当地社区村子周围野生动物的管理权,并防止公园中的非法掠夺性偷猎。
同时,将旅游收入返还一部分给当地村民,提高他们保护动物的积极性。今年27岁的吉布从小到大都与野生动物接触,在他19岁那年曾打死一头狮子。不过,他这些年来的职能已经发生变化,如今
成了一名游骑兵,防止盗猎者,并且保护前来参观的游客的安全。
如今,每年约有10万名游客到塞伦盖蒂国家公园来看动物。“公园对当地的经济十分重要。很多人将其列为一生中必看的景点之一,相信接下来游客会越来越多。”威廉说。单60美元/人的门票,就能为当地带来600万美元的收入,再加上住宿等其他消费,可带来几千万美元的旅游收入,而这些钱都能用于野生动物保护。
坦桑尼亚政府正在争取国际组织的支持,比如,为了保护非洲象,两个计划正在实施中:一是阻止对大象的捕猎;二是为偷猎者寻找替代品。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