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焦点
羊城晚报讯 记者苏荇报道:北京时间昨晚,第125届国际奥委会全会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投票选出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德国人托马斯·巴赫(上图)在第二轮投票获得高票数,顺利当选为第九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任期8年。
首轮投票,巴赫的得票就独得43票,几乎是排名第二位的卡里翁得票数的一倍,但并未达到93名委员中一半的票数,必须进行第二轮投票。两名来自亚洲的候选人黄思绵和吴经国均为6票,经过加投后吴经国出局。第二轮巴赫获得49票,超过半数。他将成为国际奥委会成立119年以来的第九任主席,接任担任了12年主席职务的比利时人雅克·罗格。排名第二位的是波多黎各人卡里翁,他获得29票,黄思绵获得6票,瑞士的奥斯瓦尔德获得5票,乌克兰的布勃卡获得4票。
现年59岁的巴赫一直都是呼声最高的候选人,这名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的击剑冠军,在1996年竞选国际奥委会执委获得成功,2000年起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长期主管项目委员会、司法委员会等重要部门,还负责奥运会欧洲地区电视版权销售。巴赫被视为前主席罗格的左臂右膀,今年5月,罗格更是明确表示对巴赫的支持:“我相信,巴赫先生不会是唯一的候选人,但我想他是一个最合适的人选。”按照以往惯例,国际奥委会主席应满足三个条件:奥运选手出身、从具有深厚体育传统的欧洲国家产生,看前任主席的意愿;巴赫完全满足这三个条件。
当选后,巴赫上台致辞时笑容灿烂:“我知道国际奥委会主席这个职位的担子有多重,但是我还是非常高兴。你们选择了我,这对我来说意味着巨大的信任。”他表示,将兑现竞选口号——求同存异。这名从青少年时期开始从事击剑运动,并夺得蒙特利尔奥运会男子花剑团体金牌以及多次世锦赛冠军的德国人,还提及布宜诺斯艾利斯:“我曾经在奥运会夺冠后一年来到过这里,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但是我仍然感到了深深的暖意,因为我和队友们在落后的情况下在决赛逆转获胜,那种感觉与我今天的感觉非常相似。”
巴赫以往和中国奥委会之间关系不错,也多次力挺中国体育。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期间,他就曾公开表示不支持一些组织利用火炬传递活动来表达意见,他也曾多次盛赞北京奥运会为世界留下独特的遗产。他在竞选前承诺,会进一步加强与亚洲国家奥林匹克发展的合作。
相关链接
托马斯·巴赫
1953年12月29日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维尔茨堡,德国人。法学博士,曾是一名律师,后在多家公司担任董事会主席或成员。
作为击剑运动员参加了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并获得花剑团体金牌,1976年、1977年两获世界击剑锦标赛花剑团体冠军,此外还多次获得欧洲和德国各项击剑比赛冠军。1981年至1988年担任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1991年担任国际奥委会委员。1996年当选国际奥委会执委。2002年起担任国际奥委会体育与法律委员会和司法委员会主席。 ·新华·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