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临近,月饼又成为议论中心,听闻政府对月饼问题有了新的规定,不禁想说几句。
送礼问题是中国一个十分重要、但又让人相当头疼的问题。本来,人情世故、礼尚往来是一个社会的正常现象。传统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也可称为关系社会。
送礼就是维护关系的。但是,即便是在传统社会,送礼也有明确的界限,即人情不能违反天理,破坏国法。给官员送礼是可以的,但送礼引起枉法是不行的。当然,这是原则,而实际情况就复杂得多。因为中国的圈子文化,亲人、熟人、生人是不一样的。就拿做生意来说,亲人是不求回报的;熟人则以情感支配回报;而生人则是不带情感的算账。由此,送礼具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把生人变成熟人,甚至把熟人变成准亲人。从而带来交换准则的变化。
真正的送礼,不带来利益回报。而能够带来利益回报,则会使送礼变味。现在人们反感的,不是真送礼,而是以送礼为名的利益期待和利益输送。所谓天价月饼,正是礼品变味的集中表现。假如我在中秋时请几个同学撮一顿,学生给我带几个老家自己做的月饼,其中没有任何利益关系,恐怕没人会说这有问题。一旦送礼是为了换取某种权力的支持或者利益的获取,这就有问题了。
从民众的心理讲,百姓为什么对送礼头疼,是因为害怕不送礼自己会吃亏,而且这种吃亏还无法挽救。不给老师送礼,自己的孩子被歧视怎么办?不给医生送礼,手术不用心怎么办?不给主管官员送礼,他以检查或者监管的名义刁难你怎么办?所以,要解决送礼问题,出路只有一条:整个社会,普遍形成这样一种机制,不送礼的人吃不了亏,送礼的人占不了便宜。这说起来简单,要做到十分复杂,需要有一整套制度、运作机制、监控方法乃至习惯化的行为准则来保障。
如何在“人之常情”、“礼尚往来”与借节行贿、变相腐败之间分清界限、界定性质?有人提出,应当划清边界,规定出明确具体的实施标准。在笔者看来,这个界限很难划,划出来也很难操作。如反对大吃大喝,规定的“四菜一汤”完全可以遵守,但却会出现另一种大盘四菜。当然,具体标准不是一点作用都没有,在现实中,限定礼物折合金额数量不失为一种过渡办法。但从长远看,最根本的是要建立一套体系,这套体系可以保证送礼无法谋取利益交换。比如,提拔干部,没关系、不送礼的实干家被提拔了,到处送礼的一个也提不上来,当然就没有人四处跑官送礼了。
廉洁的制度规则,本质上是人人平等,不区分熟人生人。一旦区别对待,就会给送礼留下口子。企业经营中,不送礼,就可能又是查税又是安全检查;送了礼,哪怕有安全隐患也睁只眼闭只眼。这就等于鼓励企业送礼。这种例子太多。只有通过制度建设解决了这种区别对待的问题,才可能根治腐败。
中国的规定已经够多了,关键在于执行。有一点需要注意,如果是有选择地执行,就等于鼓励违规。执法要严,不是运动式的严打,而是对所有人都一样。当每个企图以身试法的人都得到惩罚时,法律的尊严自然就建立了。而只惩罚部分违法者时,被惩罚的不服气,认为是“撞到枪口上了”,逃脱的会认为自己命好,未违规者会效法碰运气。
社会风气是上面决定的,移风易俗也是从上面开始的。从历史上看,上层的行动,是移风易俗的表率。而作为普通老百姓,应当树立社会有正气的信念。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