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南城,一名民办老师给孩子们上课。南方日报记者 苏仕日 摄
蜡烛、春蚕、园丁……这些词语,很好地表达了教师的默默奉献和自我牺牲的精神。9月10日的教师节即将到来,让我们将目光落到“一支粉笔走天下、三尺讲台过一生”的教师群体。
对于公办、民办教育各占半边天的东莞来说,教师这份职业更是充满了故事。因此,在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本报将推出民办教师、公办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的系列报道,与读者一同关注教师的故事。
经过32年的发展,东莞的民办学校撑起了东莞教育的“半边天”。在245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东莞有约250所民办中小学校,这些学校由2万多名教师,支撑起了学校的正常教学任务。
事实上,由于待遇、发展瓶颈等问题,民办学校的教师流动率较大,基本保持在10%左右。特别是低收费的新莞人子女学校,教师的工资不如流水线上的工人,无法保障正常的生活,保持教书育人的尊严。
正因为民办学校保持较大的流动性,民办教师的退休问题被忽视了。直到去年年底,东莞第一位民办教师申请退休,与公办老师退休保障巨大差别等问题,拷问着民办学校的未来发展。
东莞民办教育的发展,解决了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也是国内灵活办学的一个缩影。然而,在民办学校退休教师待遇上,能否走出一条新路子呢?
民校退休“第一人”
关于退休的问题,在东华高级中学副校长彭蔚的心中盘旋了好几年。
直到去年11月,彭蔚办完了退休手续,才发现办理退休资料上她的身份是“职工”,而公办老师的退休身份是“干部”。
“职工”与“干部”的最大区别就是,“职工”的退休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社保,每个月的退休金金额主要由平时缴交的金额决定,而“干部”的退休经济来源是政府的财政供养,每个月的退休金由政府发放。
以彭蔚为例,单纯依靠社保,她每个月能拿到2600多元的“退休金”,每年的退休金是3万多元,而同样级别的公办老师退休金达到每年10万元。民办与公办老师的退休金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而在民办学校的老师中,她的社保缴交额度已经比较高了,每个月自己缴交部分约400元。对于很多规模较小的民办学校教师来说,缴交社保的额度几乎是最低标准,以后退休将拿到更少的退休金。
南城一民办教师算了一笔账,现在每个月,学校帮他缴交100多元的社保,他自己缴交100多元。也就是说,他退休以后,单单依靠社保,每个月的退休金可能仅有1000元。
他无奈地说,按照现在的通胀速度,20年后的1000元,能买些什么生活用品呢?
记者了解到,东莞民办学校教师流动率较大,每年的流动率保持在10%左右,原因一是工资待遇低,二是退休后没有保障。没有退休保障,使得民办教师特别缺乏安全感。
民办教师退休问题被忽视
资料显示,1981年,东莞育才电子技术学校在东莞诞生,它是东莞历史上第一家民办的培训机构,同时也是东莞民办教育兴起的标志;12年后,新世纪英才的民办学校在凤岗成立;1998年,东莞第一所专门招收外来工子女的民办学校长安培英小学应运而生。
至今,东莞共有民办学校约250所,按照学校数量来说占到了东莞学校的一半以上,可以说是撑起了东莞教育的半边天。至今,东莞民办学校吸引了2万多名教师的到来。
可以预见到,随着东莞第一位民办教师彭蔚的退休,东莞民办学校将有越来越多的退休老师。而在这32年的发展中,民校教师的退休问题一直被举办者回避着。
有一名教育人士就说,对很多民办学校的举办者来说,维持较低的工资水平和不稳定的退休保障,也可以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因为成长后且没有退休保障的教师,必定会想方设法离开,而举办者就不用负担教师的退休了。
她说,从学校的教学角度来说,不稳定的教师队伍,必定会给教学质量带来伤害。有远见的举办者,应该着手解决民办教师的退休问题,而不是消极地应对。同时,民校和公校老师待遇差距太大,政府也要多给民办教师补助。
有一个困惑,一直徘徊在民办教师的心里:他们与公办学校教师拿着同样的教师资格证,承担着一样的育人工作,但退休养老金还不及公办教师的一半。民办学校,拿什么留住教师呢?
民办学校的探路
事实上,东莞有两所民办学校开始注意到教师的退休问题了。
其中,彭蔚自认“运气是不错的”,因为就在她准备申请退休之时,东华教育集团下发了一份文件,该校退休教师的退休金将看齐公办学校同等级别退休教师的退休金。也就是说,除了社保部分,不足部分将由学校补足。
她计算了一下,每年社保有3万多元,其余6万多元的退休金将由学校补足。这样一来,她的退休保障可以无忧了。
今年,光明中学也在教师的退休问题上有新政策出台:每年由办学者拿出5000元,储存进一个银行账号,账号内的存款等到教师退休后再启用。
但也有人表达了对上述政策的忧虑。彭蔚的好运气来自于办学者的责任感。这也只有办学声誉较高、办学质量较好的学校举办者才能对老师做出这样的承诺,而绝大多数民办教师可能就没这样好的运气了。
一组数据显示,在东莞约250所民办学校中,能为市民提供优质学位、教学质量堪称上乘的品牌民校仅有10多所,这些品牌名校的比例不足10%。可以说,那些生源一般、效益一般的低收费学校,可能无法像品牌学校一样承担民办教师的退休。
那么,有没有一种较好的制度,让民办学校老师了却后顾之忧呢?
给编制是最好的路吗?
有人提议,东莞可否由财政直接对民办教师进行工资或退休金补助;或参照事业单位标准缴纳养老保险,真正做到与公办平等;或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加强管理,统一考核,统一待遇。
按照国家的相关法规,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将把70%的资金投入到学校的教学和设施建设,30%可以作为利润。东莞当地政府能否探索一套长效机制,让学校的举办者拿出部分利润,保障民办教师的退休金呢?
其实,国内不少城市对民办教师的退休问题作出了探索。例如,在湖南邵阳、宁夏等地,公办教师在民办学校工作期间,身份不变,工龄、教龄连续计算不变,退休恢复财政供给;而在浙江德清县,政府为民办学校单独核定编制,民办教师的养老、医疗等保险,参照公办教师标准,教师合同到期,当地教育局予以安置。
省内的中山市也率先做出了探索,为“填平”民办老师与公办老师待遇差距,解决退休养老后顾之忧,在原先基本养老保险基础之上,民办学校老师和学校试水“年金制”,双方需要缴交一定的费用,民办教师享有“补充养老保险”。
对此,东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民办教师的退休问题应得到更充分的重视。事实上,早在2002年之后,东华和光明的创办之初,东莞也实行了“公办民助”的形式,扶持民办学校的发展,其中民校骨干教师可以获得编制,以此提升民办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
之后,不少兄弟城市来到东莞学习交流,还把经验带回去了。直到2010年左右,民办学校无法按照省里的要求,完成事业单位登记,因此“公办民助”方法也没能得到延续。而且,在国家推进社保的大背景下,是否只有给“编制”,才能解决民办学校教师退休问题呢?
该负责人说,东莞或将继续提高民办教师的社保缴交额度,同时探索基金等方式,来提高民办教师的退休保障。
策划 南小渭
统筹 吴少敏
采写 吴少敏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