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环保卫士”南加 为了记忆中美丽的故乡

2013年09月01日15:28    来源:新民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环保卫士”南加 为了记忆中美丽的故乡

  朱砂

南加和普氏原羚在一起 葛文荣 摄

桑杰和小普氏原羚

父女一起治沙种草

  ◆朱砂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青海湖边有一个南加,他的名字和环保联系在一起。从30岁起,南加为了环保事业倾尽所有,20年间,治理沙地2000亩,让那些遭破坏的草原恢复植被和水源,并救护了十多只普氏原羚和三只藏羚羊。在他的影响下,近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团队先后赴青海湖捡拾垃圾和进行垃圾问题的调研,青海湖的垃圾问题被更多人重视。获得了许多环保殊荣的南加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说:“我投身环保的理由很简单,因为这里是我的家。”

  一个人的梦想

  让家乡恢复记忆中的模样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家就住在小泊湖湿地边上,那里的景色特别美丽,真的就像世外桃源。”南加说,小泊湖湿地的美丽如今只留存在遥远的记忆里了。后来,当地发展旅游业,任何人只要买了门票就能进入那片湿地。缺少环境保护意识的游客们,离去后留下了满地的酒瓶、食品袋等垃圾。垃圾污染了环境,堵上了泉眼。渐渐地,泉干了,湖小了,湿地一点一点变成荒漠。而今,当被问起为何会投入到保护环境的公益事业中,小泊湖湿地的记忆,便成为了南加嘴边最常说起的故事。

  在南加家边上,有一眼泉水,有泉水的地方,就会形成一片湿地。如今,南加的湿地已经恢复到了“历史最好水平”,这是一个比他老得多的牧民告诉他的。他的湿地里草样丰富,每种草都长势良好。黄头鹡鸰、普通燕鸥、渔鸥等时常光顾。南加每年都会买一大批河柳,种到湿地里,让它们慢慢生长起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所有有草原的地方,都在推广“草畜双承包”。辽阔的草场,被一张张铁丝网隔断开来,防止别人家的牲畜跑进自家承包的草场。青海湖边的牧民们除了牛羊没有太多的谋生出路,如何让草场通过牛羊变成越来越多的钱,成了牧民最本能的追求。有的人家,1000亩草场养了三四百只羊。养的羊太多,草场就退化得厉害。草越来越少,越来越单一,沙子越来越多,草场恢复的可能性就小了。

  南加拉起铁丝网后做的事情令他的邻里们不解。他带着老婆孩子开始清理草场上的垃圾。等垃圾清得差不多了,再买来大型的水泵机,给草场浇水。水一寸一寸地浸润着干涸的土地,让它离南加记忆中的模样接近了一点,又接近了一点。

  清走了垃圾,给干涸的土地浇上水,南加要做的是治沙。“我买了最贵的草籽,靠人工刨地翻土埋种,投入8万元,结果草不是被牛羊吃掉,就是直接死掉。”最让南加无奈的是当地人薄弱的生态意识,“总有牧民会把牛羊赶到刚长出草的沙地上,经过踩踏的植物很容易就死了。”种树治沙也进行得很不顺利,“我花钱雇人来种树,但这就是几天的活,不是什么大工程,所以根本雇不到人。那时候,家里的孩子还小,也帮不上什么忙。”边做边摸索的南加后来终于找到了有效的方法。从当地土生土长的植物中提取草籽,直接撒在沙地上,再请亲戚将自家的牛羊赶过来,靠牛羊脚力来回翻土,直接将草籽深埋,这样省钱省力,长出的草也不再脆弱。

  南加说:“湿地和草原恢复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就是尽量控制牲畜的数量,同时,注意减少它们在一片草场待的时间。现在我的羊才90只左右,牛也只留下三四头用来挤奶。它们怎么吃,都不会对我的草场造成破坏。”只是,这样做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是南加的家庭收入大大减少。

  一个家庭的坚持

  未来接爸爸的班做环保

  普氏原羚是我国特有的哺乳动物中数量最少的物种,1999年我国的濒危动物兽类红皮书中将其列为极危级动物,目前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世界极度濒危物种”,成为《全球羚羊保护行动计划》中名列首位的濒危羚羊类物种。为解救这种物种,很多个人和机构都在想办法,没想到南加这些年中已救助了十多只普氏原羚。去年,在全国志愿者的帮助下,南加还租下千亩草场给普氏原羚做栖息地。

  南加在环保方面的全身心投入,一直得到家人支持。如今,两个女儿都已长大,能帮爸爸打理各种事务,8岁的小儿子桑杰,则将草原上的小动物都当作家庭成员。跟南加巡护草原时,看到刚降生的小普氏原羚,桑杰会开心地大呼:“爸爸,你太伟大了!”看到人们拉起的铁丝网挂住死去的普氏原羚,桑杰会伤心地大哭。

  果周是南加救护的一只雄性普氏原羚,出生时妈妈给狼吃了。南加以前救护小普氏原羚时,一般都带回家,让自家的山羊用奶喂它们,可果周被救出来时,正好山羊和绵羊都处于“断奶期”,南加只好将它与自己的儿子桑杰一起“喂养”。两个小生命好似兄弟一般在草原上嬉戏着长大。每次,南加在小店里买饼干,都是买两盒,一盒给桑杰,一盒给果周。这些年来,南加保护普氏原羚的事迹广为传播,不少媒体记者前来拍摄、采访。有时候,看到桑杰身边的记者,果周还会吃醋———它不乐意有陌生面孔和桑杰如此亲近。

  让南加欣慰的是,孩子从小就有环保意识。“桑杰四岁时,有一回,电视台记者采访我。我们在草原上聊天,那位记者抽着烟,顺手把烟屁股扔地上了。结果桑杰跑过去,把烟屁股捡起来,放进记者的口袋。”南加说,“我平时也抽烟,一般我都会把烟屁股装进口袋带回去扔掉。孩子大概是一直看我这样做,所以,有人扔烟屁股他就去捡起来放到人家口袋里了。当时,我真的有点尴尬,怕对方不高兴。没想到,那位记者直夸桑杰,还给他拍照。”

  不久前,南加获得了《时尚先生》杂志“先生力量年度公益人物奖”。颁奖活动在上海举行,面对现场几千名观众、各界人士,南加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我从没想过自己能跟时尚这两个字扯上关系,没想到每天与羚羊和草场为伴,也能做成个‘先生力量公益人物’。希望我这点微薄的‘力量’,能给故乡的草原和羚羊争取到更多的支持。”南加辗转到家已是次日凌晨3时。妻子和三个儿女都没有睡。

  孩子们对南加说:“爸爸,今后我们也要做环保。”

  一群人的行动

  让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

  南加的故事,通过媒体的报道,被很多人知晓。在默默坚持了近二十年后,他已经不是一个人在行动。

  “青海湖边,居民、游客很多,转经的人也很多,加上举办公路自行车赛等活动,到处都是垃圾。有些会挂在树枝上,有些会被风沙掩埋起来,我们全家每年都要去捡垃圾。”南加说,最初的时候,邻居们都不理解他的行为,而如今,那些曾经不理解南加的邻居们也加入到了捡白色垃圾的队伍中来,青海湖边越来越多的人在行动,他们互相联络,每年定期共同为青海湖清理白色污染。

  在了解了南加做的事后,相关部门出资为他盖了“普氏原羚救助基地”,过去的几年里,这里已在发挥着公众环保教育基地的功能。在“救助基地”前的湿地上,有一片小小铁丝网围起来的“气象监测点”,是青海师范大学设置的。几年来,很多师生在这里做生态方面的研究,吃住一度都依靠南加的“救护基地”帮助解决。他们采了很多标本,承诺把采到的植物标本赠送给南加一份,与南加共同建设一个“青海湖生态科普室”。

  早些年,骑着摩托车巡护草场,南加几乎一年用坏一辆摩托车,去年,为方便给普氏原羚送“救命草”,往沙地里种树时运载树苗等物品,他花了十几万元买了辆皮卡。这些年,为环保投入了多少钱?这是很多记者采访南加时都会问的。起初,南加不知道怎么回答,“我是自己在做这些,也不用给自己报账,真的没认真算过。”后来,被问的次数多了,南加回过头将一些比较大的支出粗略地统计了一下,“大概投入了有二十多万吧。”干了近二十年,南加说,自己越来越离不开做环保了。但经济问题也很现实地摆在了他面前。个人的积蓄毕竟有限,一味靠自己的积蓄,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南加说,自己现在最希望能够以“救助基地”为支点,建设一个规范的公众环保教育基地。“救助基地”已具备了部分基础硬件,有教室、会议室,最缺的是洗澡的地方和干净的厕所。“我们现在给牧民做培训,也会接待来这里夏令营的大学生。要是有了洗澡的地方和厕所,这里就能接待更多的人,也能有些经济收入。有了经济收入,就可以持续地投入到环保事业中。”

(来源:新民晚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