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段涵敏 通讯员 余希
连续3天通宵加班的21岁银行实习生“过劳死”,30岁的游戏员工因心脏病突发猝死家中。近期频繁发生的“过劳死”事件引发公众关注。
有统计显示,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我国每年“过劳死”的人数达60万人,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这一数据意味着平均每天约超过1600人因劳累引发疾病离开这个世界。
多数“过劳死”源于心脏疾病
事实上,近年来,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过劳死”案例进入公众视野。专家提醒,即使年轻也不能忽视身体的不适,在不良生活方式的催化下,年轻人的血管也会硬化,出现斑块,容易发生心肌梗死;年轻人患上感冒并不在意,但其可能造成病毒性心肌炎,引发心源性猝死。
湘雅三医院心内科主任蒋卫红教授介绍,“过劳死”并不是临床医学病名,在临床上属于“猝死”。人体就像一个弹簧,劳累就是外力。当劳累超过极限或持续时间过长时,身体这个弹簧就会发生永久变形,免疫力大大下降,导致老化、衰竭甚至死亡。引起猝死的原因有心肌梗死、脑出血、肺栓塞、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等,患者常常在这些急性症状发生后短时间内死亡。
“大多数的‘过劳死’都源于心脏疾病。”蒋卫红解释,人在过度疲劳紧张下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使得血压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导致血栓形成,进而触发恶性心律失常,最终猝死。有的冠心病患者没有发生过心绞痛,普通体检也难以查出这类冠心病,在过度劳累或焦虑等负面因素影响下,可突然转变为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而这类冠心病患者往往没意识到隐形“杀手”的存在,一旦发生危险已挽救不及。
很多人的印象中,老人和儿童免疫力差,患感冒后更易发展为心肌炎。“其实年轻人比老人更易中招。”相关专家解释,感冒病毒进入体内后会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进行回应,这种免疫保护是把“双刃剑”,它在杀灭病毒的同时,也会误伤一些正常的人体细胞和组织,如果误伤的是心肌细胞,就易引发心肌炎。年轻人免疫力强,感冒后出现心肌炎的概率会增加。
30岁至60岁人群成“慢性病大军”
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市白领健康白皮书》显示,76%的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专家表示,“过劳死”大多是对原有疾病没有进行正确或及时治疗,再加上自己对平日不适症状的轻视或忽视,以致酿成惨剧。而工作压力、过度劳累、紧张应激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湘雅三医院健康管理中心陈志恒主任介绍,如今30岁至60岁人群已成“慢性病大军”,他们大多是职场上的精英,长期处于职场压力、生活压力中,平时生活不规律,有的吸烟、饮酒、熬夜,患有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在面对婚姻、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时,连续的加班熬夜应酬、长期超负荷的精神压力,潜伏的慢性疾病蓄积已久,突然暴发,便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肌梗死、脑出血,发生猝死。
再加上现今社会的工作内容由体力逐渐向脑力转变,年轻的“80后”和“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承受的社会压力大;有些人天生就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缺乏运动的人群也容易患病;甚至还有一些人周末熬夜饮酒、吸烟并服用刺激性药物,种种原因,最终给人的心脏和脑血管造成高负荷,引发心血管疾病。
“过劳死”者都曾有被忽略的预警信号
埋怨“过劳”不如正视和改变。专家介绍,大多猝死者生前都有一些征兆,例如疲惫、睡眠紊乱、头痛、耳鸣、失眠,甚至有心前区疼痛等明显症状,但都没重视,这些其实都是预警信号。
很多年轻人认为自己身体健康,冠心病之类的疾病肯定与自己无缘,可事实上,在不良生活方式的催化下,年轻人的血管也会硬化,出现斑块。一旦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时,血管会大面积痉挛,导致心肌缺血,其危害性会更大。与老年人不同,大多数年轻人在心梗发作前,往往都能找到明显诱因,例如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过度疲劳。
专家提醒,对于长期从事高负荷、连续工作,且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的青壮年等易“过劳”的人群,至少每年应体检一次,科学认识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发病率高的常见病,到正规医院接受专科医生的正规治疗。
“过劳死”是可以预防的,平时应尽量保证生活规律,按时进餐、合理饮食、合理运动,要学会主动休息。吸烟的人最好戒烟,及时排解烦闷、焦虑等情绪。如果工作劳累后,出现了失眠、厌食、胃痛等身体反应,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