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昔日无牌小作坊变身“正规军”

2013年08月28日08:30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昔日无牌小作坊变身“正规军”

食品加工基地商户展示无公害豆芽。 郑平 摄

  毒粉条、地沟油、苏丹红鸭蛋…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故,不断摧残着市民的神经。在每一次食品安全事故背后,都潜藏着一个幽灵:无牌无证的食品小作坊。如何把这些“游击队”纳入执法者眼皮底下,收编为“正规军”,成为摆在各级政府的一道难题。

  近年来,小榄镇以建设食品加工基地为契机,逐步将食用油、豆制品等14个高风险食品加工行业纳入基地,通过定期巡查、视频监控、出厂验证等制度建设,将食品从原料到销售进行一站式监管。

  食品安全监管

  存在真空地带

  作为中山北部工业重镇,小榄镇工商业发达,经济活跃,30多万常住人口的食品安全,是一把时刻悬在当地政府头上的利剑。但在2008年之前,大部分食品作坊隐藏在工业区和居民区,既没有工商营业执照,也没有卫生许可证,经常与执法部门玩猫捉老鼠游戏。

  小榄镇卫生局局局长助理麦景深回忆,2007年小榄镇卫生部门曾对来自周边城市的米面、河粉产品抽样检测,发现不少河粉以陈化米作原料,添加剂中竟然有地沟油、吊白块等非法添加剂。

  市场散卖的花生油由于其加工点隐蔽不受监管,不但原料中参杂了霉变花生米,榨成油品之后也违规添加棕榈油掺假。豆芽菜的问题更是触目惊心,一些黑心商贩居然一口气添加了催长素、防腐剂、抗生素等20多种添加剂。

  “让小作坊办理工商执照都很难,QS标更是不可能的”,麦景深说,“食品加工作坊涉及工商、卫生、质检、食药监等多个部门,一直是多部门共管的交叉地带,又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

  就全国而言,食品小作坊都是一个多部门管制而难出成效的老大难领域。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应当符合与其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安全要求……有关部门应当对其加强监督管理”。对于具体管理办法,则要求各省市自行制定。但各省市至今未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政府引导“游击队”合法化

  在此之前,小榄已试点将豆制品、屠宰场纳入集中加工,基本杜绝了私宰肉、豆制品生产违规添加的现象,取得良好的效果。集中加工再次进入监管部门的视野。

  2008年,小榄镇竹源社区经联社无偿提供19.5亩的旧厂房,由私人股东一次性投资370多万,将其打造为针对小作坊的加工基地。

  按照小榄镇政府制定的工作方案,“食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将采取“集中生产、自主经营、厂场挂钩、规范管理”的运营模式,设有食品检测室,对食品材料购进、加工和销售进行抽样检验,确保食品安全。根据小榄政府的设想,这一项目既可壮大集体经济,又可彻底消除小作坊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当年12月28日,基地正式对外营业,包括挂面、散装油、河粉、熟肉等31家小作坊进入基地。

  “一开始商户的积极性并不高,大概有半年时间打不开市场,商户日子都比较难过”,食品加工基地投资人屈培添告诉记者。为此,小榄镇在严厉打击无牌无证黑作坊的同时,对进驻食品加工基地的小作坊大开绿灯,主动帮助他们实现合法经营。

  “只要商户申请加入基地,政府会组织经贸、食药监、工商、农办等多个部门对商户进行前期审核,帮助他们规划生产布局,一旦通过就发给执照和卫生许可证”,麦景深说。

  “四合一”

  一站式监管

  将小作坊纳入食品加工基地,并非“收编”的本意,如何对小作坊实现动态监管,才是真正的考验。

  “有人说食品加工基地是保护基地、垄断基地,但我们有完善的退出机制”,小榄镇卫生局副局长黄惠才说,去年监管部门查出有人在豆芽菜中违规添加抗生素,便启动了专项整治,如今食品加工基地内6家豆芽菜作坊只剩下2家。

  “我们成立了食品安全协管制度,每周都会对不同行业进行专项巡查,小榄镇还出资成立了检测室,对小作坊进行抽样检测”,小榄食品加工基地经理向记者出示了一份厚厚的《监管制度汇编》。记者在这叠文件中看到,商户进场前必须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原料进货、生产管理、包装标识和销售都必须接受量化评分考核。

  经过四年多的运营,目前食品加工基地60个商铺全部招满,营业面积达到一万平方米,米面、河粉、熟肉、糕点、食用油等14个行业被纳入基地,部分产品在小榄市场的占有率已超过80%。

  撰文:郑平 王彰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