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珍在滇剧《京娘送兄》中主演赵京娘。
王玉珍在滇剧《桑园封宫》中主演钟离春。
《黛玉葬花》剧照,王玉珍扮演林黛玉。
《京娘送兄》剧照。
王玉珍在滇剧《穆柯寨》中主演穆桂英。
云南滇剧表演艺术家王玉珍:
梨园赋
古往英豪梦,今来儿女情,寂凉长夜街巷,谁家曲绕梁?阶前镜里,小弄堂口,恩怨情仇多少事,粉墨唱平生。
遥想梅程盛景,大师光耀群星。九龙庭上,管乐迎兵来将往;虎度门外,青丝染暑炙寒霜。
至如今,欲净素手拈拙笔,写不尽——台前幕下、梨园惊世魂!
滇剧:
滇剧,又称“滇粹”,于明末至清乾隆年间先后传入云南,并吸取当地民间艺术特色后逐渐发展形成的,主要流行于云南九十多个县市和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区。滇剧语言生动,念白通俗流畅,善于刻画人物,表现生活气息,极具民间乡土特色。代表人物有:罗香圃、栗成之、万象贞、李廉森、王玉珍等。
策划:赵洁
文:上海站记者 李晓璐
一座郁郁葱葱的公园,一间小巧古朴的茶室,几张木桌、几把木椅,一群花甲老人,围成一圈手拉着琴、打着鼓。他们中间站着一个中等身材的女子,她一挥袖、一转身,朱唇微启,只一句“浪迹萍踪天涯远,望边寨,山河壮丽似画卷,激起我心中豪情如浪翻”便已清脆明亮似莺啼,众人不禁抚掌称好。女子恍若未闻,因为她早已置身于滇剧的世界,滇剧就是她的生命。她不是旁人,她正是云南省第一位梅花奖获得者,被誉为“一人千面”的著名滇剧表演艺术家——王玉珍。
她是云南
第一位梅花奖得主
1975年到1995年,是滇剧的鼎盛时期,也是王玉珍艺术生涯的高峰期。她清晰地记得自己每每演出完毕,观众们拉着她的手不让离开的情景。她也记得自己下农村演出,农民们“威胁”将躺在地上不让车开走以此挽留她时的场景。她还记得自己演着《关山碧血》的罗霞飞,唱着“浪迹萍踪天涯远,望边寨……”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赛”主演一等奖,整个团队获得了编剧、导演、演员、音乐、舞台和美术指导等十一项大奖。
那是1985年的12月,王玉珍第一次赴北京参加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这出反映云南历史上真实事件的近代历史剧奠定了日后云南滇剧在全国戏曲中的地位,也让王玉珍走进了中国戏剧家协会各评委老师的慧眼中。当时,剧团捧着一堆奖状回到了云南,而王玉珍却收到了一封陌生人寄来的信件。信上是这样写的:“王玉珍同志,你在《关山碧血》中的演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们觉得你有实力争夺梅花奖,所以将你的名字也加入了梅花奖的评选中,可惜一票之差成为遗珠之憾,希望你再做准备来年再战。”一开始王玉珍一头雾水,后来她才知道是文化部的一位评委老师写来的信,“这封信是对我的一种鼓励和肯定,就是因为这封信,我决定有生之年定要真正参加一次梅花奖。”
然而下决心容易,操作起来却着实不易。1991年,作为剧团顶梁柱的王玉珍终于下定决心再赴北京参加梅花奖的评选,彼时45岁的她早已不是年轻的小姑娘,可她却比年轻时练得更猛烈。她每日一早6点便起床练功、排武戏。寒冬腊月,一个上午的武打戏便足以让她的衣衫尽湿。而武打戏排练过程中受伤更是“家常便饭”,有一次,王玉珍正与对手排练刺枪,对方一个不小心刺中了她的眉心,而她却依然沉浸在滇剧的世界,一招一式毫不懈怠,“汗水”从额头奔涌而下,王玉珍用手一摸,怎么是红色的?她这才发现原来是眉心在流血,对方也被吓了一大跳,可王玉珍无所谓地笑笑,“没事,你等我处理一下再和你排打戏。”
上午练完打戏,下午便抓紧排文戏、练唱腔。日日练到半夜11点多,王玉珍还依依不舍。“苦吗?”记者问她。她笑了,“怎么会不苦?没日没夜、起早贪黑地练功排戏,这3个多月我不曾休息过一天。那个时候剧院还着了一次大火,变成了危房。我们排戏连像样的舞台都没有,只要有个空地就是我们的舞台。”
王玉珍成功了。1991年5月,王玉珍为梅花奖的评委带来了三出精美绝伦的滇剧、三个截然不同的角色。她是《京娘送兄》中挥着长水袖、飘飘如仙的鬼魂赵京娘,她是《云妆皇后》中使着“靠旗出手”绝活、拥有大将风范的苏云妆,她是《桑园封宫》中如小女孩般活泼开朗的钟离春。这三出文武兼备的滇剧获得了满堂彩,王玉珍也因此获得了第九届梅花奖第一名的荣誉。《北京日报》一位评论家这样评价她:“人物性格,各有不同,真正是一人千面。”至此,“一人千面”的王玉珍成为云南省第一位获得梅花奖的表演艺术家,载入滇剧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颗明星。
在父亲背上认识滇剧
王玉珍说自己是幸运的,赶上了好时机,更遇到了许多倾囊相授的恩师。这其中,农民出身的父亲是她最开始的启蒙老师。这位启蒙老师未曾教会王玉珍一句念白、一个动作,但却是他带着王玉珍走上了演绎滇剧的艺术道路。
1946年,王玉珍出生于云南昆明的一户农民家中。父亲虽然目不识丁却极其热爱滇剧,平日里一家人吃过了晚饭,父亲便背着5岁的小玉珍去离家不远处的西南大戏院看戏。那年戏台上正演着《苏云妆》(《云妆皇后》早期版本),父亲一边看着戏,一边摸着小玉珍的脑袋,“你将来如果要演戏,一定要演苏云妆这个刀马旦给爹爹看!”11岁那年,王玉珍在父亲的熏陶下对滇剧产生了浓烈的兴趣,报考了云南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学滇剧。考试一帆风顺,然而学习之路却充满曲折。作为当时被录取的演员队里年龄最小的一名成员,王玉珍长得又瘦又小,在戏曲方面毫无基础,是个什么都不会的“白丁”,而周边同学却都能唱上一两段。在这样的起跑线上,王玉珍在3个月后的教学质量甄别会上被无情地刷了下来,分到了乐队。王玉珍不免有些沮丧,毕竟在舞台上演刀马旦才是她最大的愿望。
不多久,一位名叫梁德祥的老师慧眼识珠相中了王玉珍。他发现小小的王玉珍却拥有大大的能量,身体素质优秀,又极能吃苦。他说:“你愿意跟着我学戏吗?”小玉珍重重一点头,“愿意”。后来,王玉珍才知道,这位老师曾经为了留她在自己组里学习下了军令状,“给我半年,我一定会把这个女娃练成颗好苗子。”从此,王玉珍便跟着梁德祥勤学苦练,她逼着自己完成老师要求的所有动作,练唱腔、练身段、走台步,一刻不闲。一年后,在一次云南省宣传部视察工作的演出汇报中,王玉珍作为替补临时上场,却在几个重要的技巧上完成得比正式演员更出色。学校老师惊呆了,“这是哪里冒出来的好苗子?”他们忘了,这颗“好苗子”正是当初不被看好的“小玉珍”。
此后,王玉珍成为学校重点培养的学生之一,八年后又进入云南省滇剧院,成为一名青衣、花旦、刀马旦、反串文武小生、武生、老旦,样样在行,能唱能打、文武兼备的全面型滇剧演员。
希望觅得良徒,
让滇剧再放光彩
如果父亲是王玉珍的“启蒙老师”,梁德祥是王玉珍的“伯乐老师”,那么关肃霜便是王玉珍后期发展“最重要的恩师”。
关肃霜是云南省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宝级”艺术大师。在王玉珍的印象中,关老师尽管是个名角却对晚辈非常谦和,“这大概是我在关老师身上学的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学做人。”王玉珍记得,早年自己还未曾拜关肃霜为师,却在一旁偷学了她的绝活“靠旗出手”。事后,关肃霜曾在王玉珍饰演《杨门女将》中穆桂英一角的演出中瞧见一二,演出结束后,王玉珍本以为关肃霜会责怪她偷师,不料关肃霜未曾有只字片语的不满,“关老师问我是不是使用了‘靠旗出手’,然后夸我是个有心思、有想法的演员,还鼓励我再接再厉。”
从那之后,关肃霜有空就欣赏王玉珍的戏,并在后台指点一二。“当时,我还不敢拜关老师为师,觉得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师怎么会收我为徒呢?没想到关老师从别人口中得知我想拜师的愿望后,一口答应了下来。”拜师之后,关肃霜更是时时提点王玉珍,从技巧、唱腔、身段,尤其是武打部分,亲力亲为。
如今,王玉珍也成为一代名家,尽管2006年便已退休,可她依然活跃在舞台上,依然执著着滇剧表演事业。空闲时光,她不是奔波于各大表演场所为观众带去一出好戏,便是下农村教授村里热爱滇剧的村民们,亦或者在学校的一角辅导着年轻一代的滇剧演员。她忙忙碌碌是因为有一个遗憾环绕心头,“我一直想找一个既能唱得好,也能打得美,文武兼备的年轻演员当徒弟,可惜找了这么多年,始终没有如愿。”但王玉珍没有放弃,她希望有生之年能找到一个接班人,让滇剧再放光彩。
“20年没过
一个完整的春节”
在艺术上博采众长的王玉珍,生活里为人低调、谦和,在她身上没有一丝名家的架子。北京邮票厂曾在王玉珍获得梅花奖后为其出了一套16枚、8角钱的邮票作为纪念,邮票上是王玉珍多年来饰演的众多角色。这是一种肯定,也是一份荣耀。王玉珍却把这套邮票夹在了书本里,藏在书架上束之高阁。不是她不重视,而是她不在意这些过去的成绩。
这点上,王玉珍的儿子最有发言权,“我妈妈是一个非常热爱滇剧的人,她关注的就只有滇剧。在我印象中,她曾经有20年没有在家过上一个完整的春节,每次春节都是她在舞台上为观众带去美丽和享受的时候。”
整个世界都是滇剧的王玉珍确实活在滇剧的海洋中,她的丈夫曾是滇剧院里乐队指挥,他们也是因此而相知、相恋、相守。唯一的儿子则从小学习钢琴,在十多年前随着王玉珍加入云南省滇剧院成为一名专门配乐的乐手。王玉珍身边的朋友更是一群滇剧迷,“我们一群人每次出去旅游,一路上,滇剧是绝对少不了的陪伴,他唱一段,我哼一句,我们是带着滇剧走世界。”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