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德堂
仅普宁泥沟村就有75座祠堂
富丽堂皇的梁架装饰
8月中,台风“尤特”登陆之前两天,揭阳普宁燎原镇泥沟村——这个广东省保存最好、最大的古村落,在灼热的日光曝晒下,干燥、焦灼。登上村委会的三楼平台,几乎一眼望不到边的古典建筑群从脚下向四面八方铺陈开去,齐整的巷道、院落、屋面、墙壁以潮汕地区典型的民居形态一层层、一圈圈、一片片组合起来,在视野中构成规则却又富于变化的一幅宏大图景。
与街面的喧嚣成反比的是,只要随便走进一条狭窄的青石铺路的小巷,转上一两个小弯,那些噪音和烟尘,就魔术般地被身边这些从明代以来400多年间里陆续建造起来的老房子,隔离得几乎感觉不到了。偶尔,身边掠过一个半掩着门的小小院落,几件洗好的衣服在阳光和风中轻轻地摆动。一两声方言从砖墙后面传出来,两个少年快步走出,在小巷里闪了几下就不见了。
泥沟村张氏宗祠“报本堂”就这样突然出现在记者面前了。
文、图:
记者 卜松竹
普宁一地20年新建2000宗祠
在泥沟村这个众多姓氏聚居的大村落中,报本堂不过是75座祠堂中的一座,但地位却很重要。它是村中张氏开基的祖祠堂,始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至今已经493年。宗祠的正座后厅设置龛几,奉祀着开基祖翠峰公考妣及二世祖凤梧、凤雏、凤居考妣的神位,以让族人祭如在,闻如见。这也是散落在南粤大地上无数的宗祠共同的宗旨。
几位族中长老早就等在报本堂中。一道功夫茶后,他们细细讲起祠堂的历史。张氏宗祠自建祠至清末,先后有十八位裔孙中举人、贡生、秀才,祠堂前曾竖有旗杆夹四座,作为纪念。400多年来,宗祠几经变迁,上世纪50年代初,曾经成为村政府办公所在地。土改后几经变故,先后做过生产队队址和放置谷物、农具、化肥的仓库。1980年初,在村里的安排下,经过简单维修,改作村中老年人的活动场所。1997年重阳节,族人重修张氏宗祠,延请名师巧匠,使宗祠焕然一新。
今天的报本堂,翠绿的琉璃瓦覆顶——这并非潮汕传统祠堂建筑风格,但现在已经成为重新修缮的祠堂普遍采用的做法——屋脊上潮汕风情的嵌瓷戏剧人物色彩鲜明,刀枪剑戟打得正是热闹。祠堂内外,木雕、石雕、壁画等当地传统的装饰样式,密密麻麻分布在门额、梁柱、屋角、墙沿等各处,精工细作,工艺不俗。
走出报本堂,在村中市场所在的砖埕街南面的寨中心,可以找到许氏宗祠“世德堂”。世德堂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1921年在其中开办的锲金小学在当地颇有名气,一直办到公社化之后。1925年时还曾在这里召开青年同志会,培养了一批进步青年。可惜这座极富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物建筑,在“破四旧”的风潮中也被损毁得乱七八糟。如今看到的祠堂,是在原来格局的基础之上,在2000年重光的。宗祠门前围墙照壁上有“麒麟弄日”的泥塑,这是族中出过有功名的人物才能使用的装饰图案。泥沟许氏德祖1~5世祖先的神位,被供奉在后壁正中造价20多万元的乌漆金雕龛几内。
泥沟村是文风鼎盛之地,在民国时期,乡贤张伯封创办同声文学专修学校,造就了一批批杰出的人才,如我国著名书画家赖少其、潮剧作家张华云、谜家庄笑生、张伯人等。而祠堂,被认为是传承先贤精神,激励后人奋进的重要场所。因此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变化,曾一度沉寂的祠堂的价值重新被人们认识,再度兴旺起来。仅在普宁,根据当地民间艺术家协会(以下简称民协)的数字,宗祠就有6000多座,其中有2000多座是近20年来新建起来的,其余也大部分进行了修缮重光。民间对宗祠的热情正在不断升温。
普宁市民协主席巫楚涛说,“传承好祠堂文化,是召唤乡贤回归,凝聚民心的纽带。泗竹浦村的一位长老说得好:国强修书史,民富建祠堂。”
祭祖:
一拜三跪九叩大礼犹存
由于宗族人口日益增多,有的宗族人丁甚至成千上万,这样,很多家族不但有一族合祀的族祠(宗祠、总祠),而且族内的各房、各支房,也往往有各自的支祠(房祠、分祠),以奉祀各自直系的祖先。有的大家族可能有祠堂四五十座,甚至上百座。祠堂也有跨越地域的大宗祠,这主要是由于家族分支迁居他乡,散处四方,为奉祀共同的祖先而设的。
在各祠堂的祭祖仪式上,古老的一拜三跪九叩的大礼依然存在,虽近百岁的老人亦不能免。专家介绍,晋祠祭祀和祠庆日的祭祀,均有着一套严密严肃的祭祀程序。祭品除三牲或五牲外,还要加上各种斋菜、五果、糖品、烟、酒、茶等。其中一些祭品染成了红色,象征喜庆和吉祥。
但是庄严的仪式之外,祠堂又是村中最活泼的公共活动场所。记者来到新溪村陈姓文利祖祠“光耀堂”时,正赶上族人祭祖之后的午饭。十几桌筵席就摆在祠堂的大厅之上,按长幼、主客依次列定,祠堂侧门外的一件半敞房间和巷子中,厨师和助手们忙着准备炸猪肠馃等特色菜品。
日常:商议族内重要事务的场所
在平时,祠堂是村民们的休憩之所,老人们在这里喝茶看报,孩子们在这里嬉戏打闹。族老介绍,宗祠可看作“与基层地方民众结合最紧密”的民间场所,既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也是后人“怀抱祖德”、“饮水思源”、“报本感恩”的一种孝思的表现。祭祖之外,各房子孙办理丧事时,利用这些宽敞的空间为活动场所。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如修撰族谱、调解矛盾、和睦邻里等,也利用祠堂作为聚会场所。在各处村中走走,会发现文化室、篮球场、乡村公园等文化体育设施也大多安排在祠堂周边。
旧时的私塾或学校,也多办于祠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不少共产党人就是以教师身份为掩护,以祠堂为据点,开展地下斗争的。这些祠堂如今已经成为富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存。比如普宁泥沟村的张氏房祠“九德堂”,是创办于1936年初的泥沟群众学校所在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群众学校发动学校师生和周围乡村群众掀起救亡抗日高潮,成为当地著名的救亡阵地和党组织革命活动据点;又如白沙陇村秦氏宗祠及周边建筑,为北宋大文学家秦观后裔聚族之地,在1927年南昌起义军于揭阳前线失利之后,曾经接收由汕头撤到普宁流沙的领导人周恩来、恽代英、李立三、刘伯承等人休整。
中国文物学会古村镇保护委员会会长张囤生说,祠堂文化体现出来的对祖先的尊崇、对故土的热爱、对精英人物的尊重以及宗祠所凝聚的血缘亲情,都是当下社会所迫切需要的精神文化财产。
格局讲究 艺术精美
除去这些,对于观光者来说,广东的祠堂,就是一座岭南建筑的艺术宝库。以广州著名的陈家祠为例,其享誉海内外的灰塑总长度1800余米,规模之大,塑艺之精,题材之丰富,居全省民间建筑的首位。
记者走访的潮汕地区众多古祠堂则是另外一种风格。当地专家介绍,所谓“潮汕祠堂皇宫起”。素有“海滨邹鲁”美称的潮汕地区,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因此许多祠堂精品设计、布局、造型和结构颇类似皇宫殿堂。在规模上虽然不能与之相比,但建筑格局非常讲究。它们多以“四点金”、“驷马拖车”为典型,多为二进或三进;两扇大门,祠堂墙体用三合土夯实,地铺红砖,厅内采用台梁式木架结构,顶端雕梁画栋,描绘飞禽走兽;祠堂前后层次分明,外形飞檐翘壁;祠堂门口大多摆放一对石鼓或一对大石狮,给人威武庄严之感。这些构建特点,俨然是殿堂建筑风格的缩写。在装饰艺术上,潮汕地区祠堂大多系统运用木雕、石雕和嵌瓷三大工艺,装饰繁缛豪华,富丽堂皇。
此外,旧时祠堂讲究采光,以适应风水术的要求;格局也不能随便设置,因为受到封建礼制的约束。比如,要开三山门,门前设置门当户对(石锣、石鼓)、石狮,族内必须有科班出身而入仕的人;祠堂门前的照壁若要镶嵌麒麟,脚的站跪姿式应该按照族人的官阶品位而定;祠堂门前还有为取得功名的人所立的旗杆夹。所以,一个对祠堂文化熟悉的人,不必走入祠堂,便可大致了解这一族人先辈的荣誉、地位等信息。
以“书院”之名 行“祠堂”之事
广州历史上的祠堂是相当繁盛的,在之前进行的全国文物普查中,在老城区内及周边区县发现了大量极富历史价值的祠堂建筑。但当人们看到许多冠以“书院”之名的古建筑被列入“祠堂”名录的时候难免疑惑,这是为什么呢?
陈家祠就是一个最知名的例子。它号称广东72县陈姓族人合资兴建——建成后的功能一直是用以祭祀祖先的祠堂,从未在此教授学问,与“书院”勉强可以挂上钩的是,曾经有人试图在此教授陈氏子弟,但终未成行;此外,这里也作为广东全省陈姓人氏来广东参加科举、诉讼、缴纳赋税时的落脚之地,可算是“教育办事处”——但公开的名称是“陈氏书院”。原因在于,清代建宗祠之风兴盛,在广东及南方一些省份尤甚。从一户人的宗祠到同族人的家祠,再到多个县同族人集资修建的同族祠,祠堂拢聚的同族范围越来越大。出于稳定政权的考虑,清政府对壮大的合族祠采取压制政策,乾隆、道光年间,广州的很多合族祠被拆。光绪年间,官府对合族祠的管制略松,合族祠又重新出现,但多以“书院”为名以掩护身份。
类似的情况还包括越秀古书院群。位于广州中山五路以南,西湖路以北的大马站、小马站、流水井这三条街道里的古建筑群,往往被笼统地称为“书院群”。实际上,这里虽然集中了当时的三个学宫、五所省级书院、一所府级书院、两所县级书院,但大量的“民间宗族书院”也是以书院身份掩护的祠堂。当然,其中一些祠堂兼有书院、私塾等教育功能。但如果不加以区分的话,就是一个传播甚广的错误。
祠堂演义:始于唐末 兴于明清
宋
提倡立家庙,供奉家族中历代祖先的神主牌位,以联宗族之亲,教子孙之孝。
教育史专家谢长法指出,祠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宗庙。真正的户外祠堂始于唐末、五代时期,大规模出现则是在宋代。宋代理学家大力提倡恢复宗子法,提倡立家庙,供奉家族中历代祖先的神主牌位。朱熹特别设计了一个方案:每个家族内均须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称四世的祠堂,祠堂建于正寝之左,是独立于住宅的建筑物。并且,在立祠堂时,要取二十分之一的现有田地作为祭田,以给祭祀之用。这样,祠堂开始大量涌现。
明
祠堂的发展进入一个繁荣时期。
宋至明代中叶,祠堂的建造只局限于巨家大族,一般的庶民家族尚未普及。明代中叶以后,正式准许庶民建祠堂以祭祀先祖。加之当时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为祠堂的建造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所以,明代中叶以后,祠堂的发展进入一个繁荣时期。原有家族的祠堂规模不断扩大,没有祠堂的家族掀起了建造祠堂的热潮,可以说,哪里有聚族而居,哪里就有祠堂出现。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