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大王张叔驯传奇(下)--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古钱大王张叔驯传奇(下)

2013年08月18日15:39    来源:新民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古钱大王张叔驯传奇(下)

■张叔驯最珍贵的古钱:大齐通宝

  ◆宋路霞

  乡间庙里有乾坤

  张叔驯有几个重要的钱币商朋友,如绍兴的戴葆庭、戴葆湘昆仲,宁波的董弢莽,杭州的朱宝庆、朱宝定昆仲等等,都是张叔驯的主要古钱供应商,其中戴葆庭对他贡献最大。他那枚举世闻名的“大齐通宝”就是戴葆庭为之提供的。

  戴葆庭年轻时就打着旗号周游列国,在各个大小城市和村镇,甚至到穷乡僻壤收集古钱。有一天他走到江西鄱阳乡下,看到有几个小姑娘在踢毽子,他一时无事就在一边看,他知道农村的小孩子们踢的毽子的底座都是用铜钱做的。他正看着,突然一只毽子飞到了他的身边。他捡起毽子,翻过来不经意地瞧了一眼,竟被吓了一跳,原来那毽子的底座钉着一枚南唐的“大齐通宝”铜钱!这把他高兴得跳了起来,最后花了几个零钱就弄到手了。这就是后来被泉币界称为“四眼大齐”的稀世珍宝。回沪后这枚古钱被张叔驯相中买去,视为铭心之品,奉若拱璧,其斋名也因此称作“齐斋”。

  关于“大齐通宝”,古钱界历来极为重视。该钱拓图最早见于清道光时戴醇士的《古泉丛话》,后又被转载于清同治时李竹朋的《古泉汇》,又见于唐与毗的《泉币汇考》等。但是近代以来除了戴醇士以外,大家看的都是拓片,真钱谁也没见过,而且,原先大家都认为,该钱是黄巢所铸,因为黄巢建立的农民政权号为大齐。20世纪30年代有人提出过怀疑,直到80年代,经著名钱币学家马定祥考证后,才以有力的证据和严密的逻辑推翻前说,证明“大齐通宝”是南唐前期的铸钱。

  戴醇士所藏的那枚“大齐通宝”因残缺左角,故称“缺角大齐”,那是他家中的祖传之物。但是戴氏久已失踪,据说在太平军攻破杭州城的时候,戴氏怀揣这枚宝贝古钱举身跳钱塘江而死,从此世间再也不见“大齐”踪影。

  时至六十多年后的1925年,戴葆庭却偶然从江西乡下逮着一枚。因为小孩子制作毽子需要,在上面戳了四个小洞,故世称“四眼大齐”。由于“缺角大齐”不复存在,“四眼大齐”就成了世间孤品,顿时身价百倍。又有前述藏泉前辈的人文掌故,张叔驯得之后呵护之殷切可以想见,故长期秘不示人。他为防他人据拓片翻制,就连拓片也控制甚严。甚至在1927年印行的一期《古泉杂志》上,也没有透出消息。

  但是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时间久了,亲朋至好总想一睹该钱的风采。张叔驯想了一个办法,请翻铸高手仿制一枚,以代真品,偶尔示人,足炫法眼,只有极少数人知道这个秘密。这就是张叔驯后来带到美国去的珍钱中,为什么会有两枚“大齐通宝”的真相。这个谜底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被马定祥在一篇文章中揭开。

  张叔驯一个佛界朋友朗悟和尚,也帮过他不少忙。朗悟和尚原先主持湖州城里南编吉弄拐角上的栖贤寺,后来又到杭州灵隐寺,在湖州地区非常有名望。这位朗悟和尚也喜欢玩古钱,深谙古钱的奥秘和学问,在云游四方时也注意收集。杭嘉湖地区的善男信女们知道朗悟和尚喜欢形制特别的古钱,也就都想方设法为之搜罗。有一年,一个杭州工匠从乡下得了一枚五代楚铸的鎏金质背龙凤纹的“天策府宝”钱,大喜过望,将之呈送给朗悟和尚。朗悟将这枚前所未见的孤品推荐给张叔驯,张叔驯竟以三百两银子购下。长年累月,人多力量大,江南地区有价值的珍稀古钱很多都到了朗悟和尚的手上。这样自然引起了张叔驯的更大兴趣,每当过年过节朗悟来张家拜贺时,张叔驯总是吩咐账房取出大捧银元施舍。朗悟无以为报,最简单的办法自然是把自己收集来的古钱掏出来。据张家后人说,抗战之前张叔驯的确是常去杭州灵隐寺的。他本人并不信佛,去干什么呢?想必总是与朗悟和尚口袋里的古钱有关系。

  古泉学社第一人

  张叔驯不仅朋友多,他还是泉币组织的发起人和积极组织者。

  早在1926年,张叔驯就邀请泉币收藏爱好者程文龙等人,创办过一个古泉学社,这是中国第一个泉学研究团体。1927年,他还创办了《古泉杂志》,是中国最早正式出版的钱币专业杂志。但是不知为何,这个杂志仅出版了一期就没有声息了。

  到了1936年,随着中国泉学热潮的逐渐高涨,大家深感有必要建立一个固定的泉币组织,并出版定期刊物。张叔驯、丁福保、叶恭绰等人又蠢蠢欲动了,于是再重起炉灶,发起成立了中国古泉学会,张叔驯任副会长,第二年改选任会长,并创刊《古泉学》季刊。可惜这次寿命又不长,季刊只出版了五期又没有声息了。

  1937年春天,张叔驯、陈仁涛、王荫嘉等人心犹不死,又要成立泉币学会了,计划由张叔驯和陈仁涛二人各出一万大洋。不料正在他们为这第三个泉币学社的诞生积极奔走时,抗战爆发打破了文人学子的尚古美梦。第二年春天,张叔驯一家与他的堂叔张静江一家,乘船到香港去了,后来又去了瑞士和美国。这个泉币学会,只能半途夭折了。

  前两个泉币学组织中,他都是发起人和主要负责人。1940年中国泉币学社在上海成立时,尽管他人在美国,还是作为赞助会员,为学会出了力。他还曾著有《齐斋泉乘》一书(未刊,曾在《古泉杂志》上刊出数则)。可惜后半生在异国他乡过日子,环境变了,生存的土壤变了,泉币生涯的滋味也必定不同了。1946年抗战胜利以后,他因为家事曾回过上海,一个月后匆匆离去,从此再也没有回来,两年后不幸在美国去世。

  “齐斋”藏品的最后归宿

  1938年,张叔驯全家因日军侵华而到了美国,临走时把他的所有钱币收藏及生意上的事务,全都委托他的姐姐张智哉代管。在美国,也许是因生活所迫,他出让了他的古玉,但他还是舍不得出让他的宝贝古钱。

  抗战胜利后,张叔驯曾于1946年回到上海处理他的账务和财产,一个月后返美,临走时把他最好的古钱(约两千枚)带去了美国。这两千枚古钱是他收藏中的至精品,著名的孤品“大齐通宝”就在其中。在他最后的几年里,张叔驯曾在纽约曼哈顿东57街125号开了一家东方艺术品公司,可是由于健康原因,生意未能很好开展。1948年5月30日,这位中国古钱收藏的冠军,在纽约哥伦比亚长老会医院不幸病逝。

  这最好的两千枚古钱现在仍在美国,但是已经易手,在张叔驯去世后由其夫人徐氏出让给了美国一个著名的慈善事业基金会。张叔驯的这批最后的精品,包括孤品“大齐通宝”、“应天元宝”、“中丝元宝”、“应圣元宝”、“咸平元宝”、“天庆元宝”等现在被收藏在美国芝加哥的一个艺术博物馆内。

  还有一部分藏品在上海博物馆。张叔驯有个内兄叫徐懋斋,他曾获得过一批张叔驯的钱币珍品。解放后他生活发生困难,他就把这批古钱卖给了上海博物馆。

  1946年张叔驯回沪时除带走两千枚最好的钱币外,其余藏品交给他的姐姐张智哉保管。张智哉1956年去日本时,就把这些东西委托她的女儿、女婿保管。1961年,张智哉的女儿、女婿也要去美国了,这些东西就交给张智哉的女婿顾家的一个亲戚保管,直到“文革”中被造反派抄家抄走。“文革”后落实政策时,被抄走的东西重新发还,里面除了其他文物,还有三千余枚古钱。当时博物馆动员藏家把好的东西捐献给国家,或者作价由国家收购。在这种情况下,留沪的最好的一部分藏品也归入了上海博物馆。

  现在留在张叔驯的儿子张南琛手里的,是剩下的最后一部分藏品,包括数百枚古刀币。岁月沧桑,历史无情,一切都成了过往烟云,但是张叔驯永远是中国钱币收藏史上一道耀眼的风景。无论是他的小开生活,还是他的钱币收藏,都像历史五彩缤纷的落叶,洒在了上海滩走向辉煌的大道上。

  摘自《上海小开》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

(来源:新民晚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