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在这里转弯,老码头在这里转身--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黄浦江在这里转弯,老码头在这里转身

2013年08月12日06:35    来源:解放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黄浦江在这里转弯,老码头在这里转身

王家码头


新开河码头渡口


码头工人在搬运


董家渡轮渡站


老码头示意图


蒋迪雯 摄


蒋迪雯 摄


老码头壹号会所 蒋迪雯 摄


本报记者 陆绮雯 本报实习生 陈丽丹

先有老码头,后有上海城。来到老码头,我们听到了这段历史。

“老码头”是原来的十六铺,有着最上海的传奇。据《上海名街志》记载,地理意义上的十六铺始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而地名学上“十六铺”的出现,是清朝的咸丰、同治年间。十六铺从来都不是“一个”码头,而是各个历史时期区域内很多码头的不规范总称。自上海开埠至1947年,这片区域共拥有大小48座码头。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十六铺仍旧是上海繁荣的水路码头。

而今的“上海老码头”休闲创意园区诞生于2008年1月1日,就在十六铺沿江地区,北靠毛家园路,南临新码头街,东隔外马路与黄浦江相望,西临中山南路。从地理位置来看,老码头处在黄浦江自然河道转弯的弧度上。而从发展轨迹来看,当下的老码头正处在功能拓展、内涵提升的关键转折点上,过去5年,老码头从一片寂静里走出来,随着浦江两岸的开发,随着黄浦江由单纯的工业用途变成休闲、观光场所,集观光、娱乐、休闲、餐饮、会所、精品酒店、民居民宿、商务洽谈、艺术展示等功能于一身的老码头日渐成为上海时尚文化的新地标;未来5年,随着南外滩综合改造工程掀开历史性的一页,曾经维系城市工商业命脉的老码头期待着重拾昔日光彩。

黄浦江在这里开始转弯,老码头也将在这里进行新的转型。

“很国际”也“很中国”

8月一个炎热的午后,上海老码头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志伟带着我们逛老码头。有说不完的故事,构成了我们对老码头的第一印象。

据介绍,老码头原是上海油脂厂的厂房,开发商弘基集团在改造时竭力维持当年油脂厂的原貌,整个项目分为两期进行:第一期面积2.5万平方米,分为两块区域:老码头广场与创意园区;第二期面积2万平方米,由滨江四号、五号仓库组成。

在黄志伟看来,老码头能够从工厂仓库变身时尚地标得益于以下几大因素:

第一,老码头有区位优势。在2010年世博会召开前,老码头仍是一座“孤岛”。为什么这么说?东面,黄浦江阻隔了浦东和浦西间人的自然流动;北面,当时外滩和南外滩还没有打通;西面,中山南路快车道像一把尖刀阻隔着人流和商气;南面,董家渡一带还在拆迁。此后,随着外滩改造工程的竣工,以及南外滩改造的上马,老码头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处在黄浦区核心位置;与黄浦江直线距离仅50米;还有就是轮渡口就几步之遥。

第二,老码头有历史文化内涵。清朝第一批官派留学生从这里出发,开始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西方学习之旅”;这里也曾经是黄金荣、杜月笙的老仓库。在老码头第一期施工的时候,工程队还挖出了一块海关地界碑。这块界碑长1.5米、宽0.3米、厚0.2米,刻有“江海常关”字样。根据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专家考证,“江海关”即江苏海关,清朝康熙年间弛海禁,结束了从明初起实行的封闭海路的政策,并在沿海设立四大海关,其中,“江海关”便设于上海。

第三,老码头注重业态分布。2008年老码头刚投入运营时,由于内外部方方面面条件的影响,一时间商气并没有快速聚集。那时,弘基集团只对商户象征性地收取10%的租金,以扶持其发展。即使在经营比较困难的时候,老码头也没有放开过业态的准入,严格控制酒吧、餐饮、创意产业的比例,在第一个5年计划期间,餐饮休闲的比例为40%,创意办公的比例为50%,宾馆、会场的比例为10%。

黄志伟告诉我们,在老码头有一种很有意思说法:“付租金的场地不赚钱,不付租金的场地才赚钱。 ”“不付租金”的场地,指的就是适合举办各种活动的秀场、阳台和门口的花园露天桌等。老码头的秀场资源十分丰富,有以石库门为背景的户外秀场和仓库改建的车间秀场。老码头广场上,由石库门建筑改造而来的“壹号会所”前有一个巨大的景观水池,这就是一个以石库门为背景的秀场,当水池内的水位降低一定高度后,水池中摇身变出一个水上T台,韩国明星李准基就曾在此接待他的“粉丝”;水舍内的车间秀场就更是活动连连,王家卫、刘嘉玲、舒淇、张震等大腕都曾在这里的秀场上谋杀菲林无数。老码头的各个独特天台就更不用说了,你完全可以去体验一把更上一层楼的眺望。

采访中,黄志伟也一再强调,区别于田子坊、新天地等时尚地标,老码头将自身定位为 “海派文化的集中展示场所”。以“文化创意、时尚演绎,公益慈善”等文化发展思路,用文化来集聚人气。在老码头广场的最外圈,一幢幢风格各异的建筑内,藏身着创意产品工作坊、先锋艺术家工作室等一家家文化创意企业。美国思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就是第一批入驻老码头的大公司,他们说,这里的建筑,这里的园区布局设计,有利于激发灵感。

徜徉老码头,几乎处处可以看到新与旧的融合:南外滩金融带和老城厢、老仓库和精品酒店、石库门和新会所等等。黄志伟这样概括老码头的魅力所在:“在上海人眼里,老码头‘很国际’;而在外国人眼里,老码头‘很中国’。 ”

转身,提升文化含量

最近,弘基方面正着手将老码头一期内的部分餐饮场地置换出来,用于对有发展潜质的本土文化创意企业的入驻及扶持。黄志伟说得很明确:“即使牺牲一些租金也在所不惜。 ”据了解,在老码头新五年计划中,老码头广场区域的创意办公比例将达到65%,目前如YAANG life、璞丽home等注重文化创意的知名企业已经加盟。

这一动作的背后,是老码头与南外滩综合改造大计一脉相承的转型之路。作为黄浦江两岸开发工作的主管部门,上海市申江两岸开发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对南外滩、老码头区域的发展有着清晰的导向,申江相关负责人表示,老码头一带作为过去重要的码头仓储和会馆文化集聚区,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依存。正因为丰富的历史文脉,这里最适宜金融创新、文化创意、文化展示以及特色休闲商业等功能的导入。根据新一轮规划,老码头一带将在保留原有商业休闲产业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创意、创意设计企业的引入;南侧地区新建塔楼以金融创新办公、文化创意办公等功能为主,裙房以商业服务功能为主,利用保留改造的仓库引入文化展示等功能。

弯下腰,就能撩起一汪浦江水

老码头已经开始“转身”,今后,我们会在这个浦江转弯处看到怎样的新风景呢?

南外滩也将有一段情人墙

老码头的滨江岸线是得天独厚、不可复制的优势。据申江集团透露,未来,这里将改造利用现有的高桩码头,通过设置4.8米和5.7米两级标高的连续亲水平台,实现滨水公共活动和防汛要求的有机结合。据了解,设计方案中引入了“波浪”理念,将5.7米标高平台设计为连续的波浪形,在滨江地区,利用波浪形平台所带来的凹凸变化,布置生态绿岛、人工沙滩、观景平台、连贯通道、台阶缓坡等趣味场所,增加公共活动的趣味性和变化感。与此同时,设计还遵循南外滩地区的历史肌理,在历史街巷尽端形成联系滨水平台的入口。也就是说,人性化的设计将人与水的距离拉近,在这里,弯下腰,就能撩起一汪浦江水。在外滩渐渐消失的情人墙风景线会将在这里得到延续。

内外交通更便利

周边没有轨道交通,是老码头地区在便利度方面的减分点,为了在减分点上加分,相关部门制定了一整套规划——将在区域内增设公共交通、滨江有轨交通、慢行交通来有效改善区域的交通组织。

公共交通,即增设内部循环公交以解决滨江地区通勤需求。在区域性公交网络的基础上,加强与轨道交通的联系,补充常规公交空白,串联核心区域,接驳客流。

滨江有轨交通,即在沿江设置一条新型有轨交通线路串联各组团。该线路集交通、旅游、观光功能为一体的公交系统,主要服务单边客流,总体客运规模为中、小运量,行程速度不需很快,发车频率较高。

慢行交通,即规划“两纵五横”的非机动车通道,实现滨江与腹地非机动车交通的融合。滨水核心区内建立以步行和骑车为主导的慢行交通体系。滨水扩展区至核心区实行机车车速渐变体系,使慢速行驶的交通与步行者融洽相处且利于通过狭窄的街道。

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南外滩改造在功能上强调金融创新与金融服务,注重城市多元功能的复合,与外滩共同形成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国际金融集聚区。在空间上强调高度开放与历史沿承,注重城市空间生活性塑造,将南外滩地区建设成为高品质、国际化、具有独特魅力的滨水金融区。结合南外滩地区的功能发展需求以及自身特定的资源禀赋,老码头地区将规划构筑“2+4”的功能体系,以金融办公、金融服务为核心,完善商业服务、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和居住生活四类配套功能。根据目标,2015年之前,老码头将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