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利平在电影《杨贵妃秘史》中扮演高力士。
武利平在二人台《卖油》中扮演常心宽。
梨园赋
内蒙古二人台表演艺术家武利平:
古往英豪梦,今来儿女情,寂凉长夜街巷,谁家曲绕梁?阶前镜里,小弄堂口,恩怨情仇多少事,粉墨唱平生。
遥想梅程盛景,大师光耀群星。九龙庭上,管乐迎兵来将往;虎度门外,青丝染暑炙寒霜。
至如今,欲净素手拈拙笔,写不尽——台前幕下、梨园惊世魂!
二人台:
二人台是起源于山西河曲,是在蒙汉民歌和“丝弦坐腔”基础上吸收河曲一带传来的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民间小戏,流传于内蒙古中西部及陕西、山西、河北部分地区,已有百余年历史。传统上,角色仅有小丑、小旦或小生、小旦两人,表演生动活泼。2006年,内蒙古二人台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利平是其传承人。
策划:赵洁
文:记者 吕云
他有着可与赵本山媲美的搞笑逗乐本领,有“内蒙古第一笑星”的美誉,他出演过包括《武则天》、《水浒传》在内的二三十部影视剧,然而,正在他演艺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刻,他却选择回归相对寂寞的二人台舞台,挑起重振二人台这一内蒙古传统地方戏的重担。他就是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团长武利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武利平表示,作为领军人物传承二人台艺术,对他来说,既是责任,也是爱好,他更注重的是这一角色带来的愉悦感和所蕴含的精神财富,“我宁肯做经济上的贫穷者,也希望做精神上的富有者”。
反串彩旦
成表演绝活
武利平说,他走上二人台艺术表演舞台,跟家庭的熏陶有很大关系。1960年2月,武利平出生于内蒙古凉城县。他的母亲张秀兰是一位功底深厚的山西梆子演员。在他幼年时,他经常观看母亲的下乡演出,在台下专注地听母亲的唱词,留心母亲表情的变化,从中学会了不少曲目。
11岁时,武利平进入当地的乌兰牧骑(即活跃在草原农舍和蒙古包之间的红色文化工作队),成为年龄最小的队员。在乌兰牧骑,武利平开始痴迷于手持扇子、手绢、花棍以及唱腔土腔土调的二人台表演技法。武利平17岁时,在一次内蒙古现代戏调演中演出东路二人台小戏《分粮》,塑造了一个幽默风趣的老农形象,他风格独特的表演逗得观众开怀大笑,得到专家的由衷赞叹。老百姓的喜爱让武利平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二人台通俗易懂、诙谐幽默,贴近广大农民日常生活,为这样的艺术我甘愿奉献一生。”
武利平有一手反串女性喜剧人物表演的绝活,不论是哪个年龄层次的女性,都被他演得活灵活现。他在代表作《摘花椒》中反串的彩旦角色二大娘充分展示了其幽默天赋和表演功底。武利平穿着旧社会农村女人常穿的右开襟袄、宽腿裤上台,举止神态,活脱脱一个身材发福的中老年妇女形象,动作到位,表情丰富,引得台下的观众大笑不止。
武利平扮演的角色多为丑角,稍控制不好,很容易演变成以夸张动作取悦观众的纯滑稽表演,但武利平通过有血有肉的塑造,充分展示了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使这些角色丑而不俗,丑得可爱。
武利平认为自己成功的秘诀在于个性化。他告诉记者,反串彩旦,也就是男演女的丑行,中国戏曲古已有之。男扮女的性别反差本就有喜剧元素,但是作为一种传统表演形式,要想更抢眼,还“需要自己去琢磨、捕捉人物最具个性的东西,多下一些心思,多积累经验,包括形体艺术、语言艺术、唱腔艺术”,这样才能在观众面前“既展现男旦的普遍性,更有自己的独特性”。
正是这种个性化的表演赢得了老百姓的喜爱。观众们这样评价武利平:“只要他往舞台上一站,笑容就会不由自主地挂在我们的脸上,再配上他满口土得掉渣的话,越看越喜欢,越看越耐看。”
武利平的代表作包括《卖油》、《喜上喜》、《打金钱》、《走西口》、《探病》、《卖碗》、《分粮》等。2001年武利平参与创作并主演的大型东路二人台现代戏《光棍与外来妹》为他赢得了“第十九届梅花奖”。
曾涉足影视 又回归二人台
武利平的艺术生涯多姿多彩,除了戏剧舞台外,他还涉足影视,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荧幕形象。早在1985年,他就开始“触电”,出演了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两厢情愿》,同年开始接演小品。1995年,《武则天》在央视热播,这是武利平接演的第一部大型电视连续剧。他在剧中扮演大太监王公公,其自然、贴切、真实的演技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武利平接到的片约越来越多。《共和国往事》中的陈梦雄、《水浒传》中的李虞侯、《英雄无泪》中的七品县令荣雨田、《屈原》中的蒙优……迄今为止,武利平已经接演了二三十部影视剧,其荧幕形象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但是,2011年,武利平却欣然接下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团长的重担,专注于二人台表演,并为此推掉了不少片约。
演电影、电视名利双收,武利平却为何在演艺事业正红火的时候,选择淡出影视圈,回归二人台表演舞台?当记者提出这个问题时,武利平笑着说,“往大处说是一种责任,但说心里话是一种夙愿,是在完成自己的一个爱好。”武利平说,在影视圈这个名利场绕了一圈之后,“我越来越觉得现在做二人台团长挣钱是最少的,利益是最薄的,但却是最愉快的,因为这是我最擅长的,也是最有价值的工作。”武利平开玩笑说,在全国几百个剧种当中,熬到二人台领军人物这么一个“鸡头”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武利平告诉记者,父亲生前说过的一句话让他终生难忘:一个人富不算是富,能把大家带着富了才是真富。“我理解他所说的富不仅仅指经济上的富,还有精神上的富。而精神上的富足是中国人最缺的东西。我宁肯做经济上的贫穷者,也希望做精神上的富有者。”
直率风趣的武利平坦言,做演员并不总是像别人看到的那么风光,也会遇到让人不舒服的事,比如必须为演戏牺牲睡眠时间,演员之间待遇的不平等以及自己的想法跟导演有冲突等等;而做二人台就可以“为所欲为”,他这里所说的“为所欲为”指的是思考二人台传承之事,琢磨二人台演成什么样子才能让观众喜欢,才能让学生们看到曙光。这是经济价值的体现,更主要是文化价值的体现。
自掏荷包 培养新人
这些年来,为了二人台的传承,为了寻求文化价值的最大体现,武利平耗费了许多精力和财力,但他仍乐此不疲。他带领二人台剧团重新排练传统二人台剧目,打造精品,并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努力拓展二人台市场,上任两年来,他已经率团深入基层演出了两百多场。
而武利平做得最有远见的一件事是,为了使二人台后继有人,2005年,他严格挑选了45个喜欢演戏的孩子,开办了一个“二人台艺术明星班”,后来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的“朝霞工程”。这些孩子多来自贫困家庭,这些年,武利平投入100多万元为他们免去各种费用,还设计了一套专业培训方案,让他们用四年的时间潜心学习二人台艺术。现在坚持留下来的近20个艺术新人,每人都练就了一身扎实的本领,如今受聘于二人台艺术团,在团里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武利平说,能培养出让别人看着就高兴的人,他就特别高兴。
谈到二人台艺术的传承,武利平说,要想走出传统戏曲目前普遍面临的困境,首先要由专业人才把戏曲的真正优势传承下来,另一方面,还要与时俱进,琢磨和发掘今天的年轻观众可能喜欢的东西。“我需要一个创作的团队,传承的团队,科学发展的团队。我在团长任上一天,都会死不认输地寻求这样一个团队。现在是有困难,但能做一点是一点,能留下多少是多少。”对二人台艺术的传承,武利平始终抱着乐观的态度:“我想,只要有人喜欢,这个艺术就不会消亡。”
武利平告诉记者,在影视圈的打拼令他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令他能够“静下心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所以他心里很踏实。“我本身过日子很节俭,生活成本很低,中午吃个当地的莜麦面,晚上喝个粥吃个面条就行了。我不买奢华的高档服装,名牌产品,从来不进奢侈品店,最多是早市上买个衣服就行了。”
武利平说,每年大年夜,他都会一边看春晚,一边回顾自己一年来做的有价值的事情有几件,“越多越踏实,觉得没白活”。“贝多芬做音乐时没想到全世界各种肤色的人都会把他称为艺术大师,但他给后人留下了一大笔艺术财富。我倒不是想着非要为后人留下什么,但自己首先别留下遗憾。”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