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张“全盘西化”的历史大家--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主张“全盘西化”的历史大家

2013年08月08日14:51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主张“全盘西化”的历史大家

中大教授陈序经故居外观

1923年,陈序经在上海读大学

  (资料图片翻拍)

1919年,16岁的陈序经在新加坡

  (资料图片翻拍)

  文/羊城晚报记者 张演钦 陈荷 图/羊城晚报记者 郑迅

  8月5日,广州的黄昏,天空朗耀,绚烂之至。

  中山大学南校区马岗顶,靠近图书馆的一幢别墅式老屋,红墙绿瓦,沐浴在这极静谧而明媚的黄昏里。老屋门廊柱子上,挂着一块漆有“陈序经故居”五个繁体金字的牌匾。

  屋里有人,敲门通报后,开门人领我们进去。陈序经故居目前只开放了门廊和走廊,老屋现被一学院用作办公机构。羊城晚报记者入得去,发现陈序经故居的门廊和走廊只有几平方米,但墙上悬挂了大量陈序经先生当年在此生活、著述的照片和其他历史照片,整整齐齐,朴素大方。

  一方镜框则镶着简朴的“陈序经教授简介”——

  陈序经(1903—1967),广东(今海南)文昌人,著名社会历史学家、教育家。历任岭南大学校长、中山大学副校长、暨南大学校长,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序经学贯中西,在历史学、政治学、社会文化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民族学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和独到的学术见解,其中成就最为卓著者当属其历史学、社会文化学研究;高等教育思想亦深具影响……陈序经的学术观点曾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三次大讨论,一次是有关文化问题中之“全盘西化论”的讨论,一次是关于乡村建设的讨论,一次则是关于教育问题的争论,影响颇大……他的学术思想与追求真理的精神,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学术界和广大学人。

  论战

  餐桌上的“全盘西化”

  1934年,陈序经发表《中国文化之出路》,提出“全盘西化”,引起长达一年多的大论战。当时胡适也是“全盘西化论”的主将,后胡适改为“充分世界化”,陈序经批驳其“不够彻底”。

  “他从来就是有什么就说什么,”陈穗仙评价父亲的几次“论战”,“别看他们在报纸上观点不同,争论得这么激烈,下来还是互相握手的。”

  《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记录了上世纪50年代中山大学流传的两则轶闻。一次,陈序经与陈寅恪同乘一辆小车进城,恰逢走到某处司机要倒车才能绕行,陈寅恪忽然与陈序经打趣说:陈校长,快捷如小车,有时也要倒倒车才能跑得快,你的“全盘西化”怕也要倒倒车了。陈序经闻言只是笑笑。另一次,陈寅恪与陈序经同席吃饭,喜欢西餐的陈寅恪对喜欢中餐的陈序经说:陈校长的“全盘西化”是假的,我的“全盘西化”才是真的。陈序经等大笑。

  由此可见,“全盘西化”的论争,渗透到了生活。但这种泾渭分明、针锋相对的学术争论,并没有影响学者们的友好私交。

  陈穗仙介绍,另一次著名论战,则是针对梁漱溟等人“以农为本”的观点,陈序经撰文提出,“以工业为前提,以都市为起点”,“要极力去发展工业,以吸收农村的过剩人口”。如今看来,谁的观点更具现实针对性,已然清楚。

  那些年,对“西化”的论争

  陈寅恪:偏于保守,认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中国文化本体论;

  梁启超:一战后游历欧洲,思想为之一变,著《欧游心影录》,冀图以东方文化救济西方文明;

  胡适:1961年在美国演讲,对东方文明作自我批评;

  季羡林:曾表示“21世纪将是东方文化占统治地位的世纪”、“只有东方文化能拯救人类”。

  保护

  故居目前部分开放

  2012年11月6日上午,中山大学康乐园马岗顶陈序经故居西侧广场,陈序经先生故居开放仪式在这里举行。

  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先生详细介绍了陈序经故居修复、开放的情况。

  2009年11月12日,陈寅恪故居开放以后,陈序经先生的女儿陈穗仙女士与谭保夏先生曾多次前来陈寅恪故居参观,表达了希望能够进一步修复开放陈序经故居的愿望。中大党委副书记李萍曾数次陪同陈穗仙夫妇到陈序经故居查看,商量修复开放方案,最后确定以陈序经先生的书房为主体,局部开放陈序经故居。

  在陈穗仙女士的指导下,程焕文和图书馆同仁对陈序经先生的书房进行了修复和布置。陈序经先生1964年离开中山大学,距今已经有48年之久,过去使用过的家具早已无从寻觅。根据陈穗仙女士的回忆,程焕文他们找来了岭南大学当年的书桌、椅子和书架,这些老岭南的书桌和椅子在今日已经是十分珍贵的文物,虽非原物,但是大致可以再现陈序经先生当年在书房著述的情景。

  如今开放的陈序经故居只是故居的书房部分,只有几平方米,空间十分狭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斗室和陋室。程焕文说,如果不是陈穗仙女士亲口述说,我简直不敢相信:在二十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陈序经先生就是在这斗室、陋室之中,先后完成了《东南亚古史初论》、《越南史料初辑》、《林邑史初编》、《扶南史初探》、《猛族诸国考》、《掸泰古史初稿》、《藏缅古国初释》、《马来南海古史初述》等8种东南亚古史研究著作和《匈奴史稿》、《中西交通史》等总计200多万字的著述。

  近年来,陈穗仙陆续将陈序经先生的《东西文化观》、《中国西化观》、《中国文化观》、《西洋文化观》、《美国文化观》以及8种东南亚古史研究著作等著述的手稿寄存中山大学图书馆。

  陈序经故居是继陈寅恪故居之后,中山大学修复开放的第二座名人故居。

  其人

  主张教授治校的大学校长

  “我这校长是为教授服务的”

  陈序经曾经担任过中国4所著名高校的校长或副校长,留下“我这个校长是为教授服务的”、“教授治校”等经典话语。

  半个世纪后,2013年8月初,陈序经二女儿陈穗仙和羊城晚报记者面对面,讲述了父亲陈序经先生的许多故事。

  “我的父亲一点都不想做官,”提起陈序经的校长生涯,已逾80岁的陈穗仙老人回忆,“我的祖父叮嘱我父亲:不做官、不从商。而且我的父亲既学过政治又学过经济,他深知里面有多复杂。”

  尽管不愿意做官,陈序经的一生还是无法与“校官”割裂开来。看看陈序经的履历:

  1938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法商学院院长,成为当时该校最年轻的院长。

  1946年,任南开大学教务长兼政治经济学院院长及经济研究所所长。

  1947年,岭南大学董事会频频向陈序经发出邀请,经过张伯苓同意,陈被“出借”给岭南大学。

  1948年8月1日,就任岭南大学校长,是岭南大学第三位华人校长。

  1952年,任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副主任。

  1956年11月16日,被任命为中山大学副校长,周恩来签署任命书。

  1963年,任暨南大学校长、校董事会筹备委员会副主任、校董事会副主席。

  1964年,调任天津南开大学副校长。

  陈穗仙介绍,陈序经任岭南大学校长时,岁月动荡,物价蹭蹭上涨,为了能够及时发出工资,陈序经运用了自己的从商天赋及经济学知识存储物资,待到发工资时再争取以更高价卖掉,或者利用外汇发工资等等,使得岭南大学这所私立大学不至于被拖垮。

  因为有信誉,陈序经常常能够获得银行家主动的借款。“拉来的所有赞助都一定是用到学校里面的,正因为如此,很多银行家、商人愿意信任我父亲,愿意给学校支持。”陈穗仙回忆:“我们小时候过得很清贫,父亲每天早上4点起床,看书、写作,饿了就自己炒点饭打发了事。他一个人的工资需要养活我们五个孩子,还有三个老人。而父亲还常常资助一些吃不上饭的学生和生活清苦的职工。抗战时期,母亲带领我们发扬‘南泥湾精神’,自己种菜、制作食物。”

  岭南医科的发展离不开他

  作为一名大学校长,陈序经不仅能筹款、借款,还能邀请到著名学者来校任教。

  据陈穗仙介绍,1949年,正值国内战争时期,不少北方著名学者被国民党指定要去台湾,正处在犹豫抉择之时。陈序经说服了陈寅恪、姜立夫、谢志光、陈耀真、毛文书、秦光煜、陈永龄、许天禄等著名学者来到岭南大学任教。当其时,著名数学家姜立夫已经去了台湾,是陈序经教他如何找借口回来。这一“抢救学人”的行动,使得当时整个岭南学术界百花齐放,尤其是医科的发展,可谓盛极一时。

  由于陈序经自己的母亲死于痢疾、父亲死于膀胱手术感染,陈序经早早就有建立医学院、振兴中华医学的夙愿。任岭南大学校长之前,他三顾茅庐,亲自去北京邀请著名放射科泰斗谢志光。看到陈序经的诚意与岭南大学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后,谢志光答应不但自己前来出任岭南大学医学院院长,还联系北京协和医院多位著名医学专家南下任教,他们是秦光煜、陈耀真、毛文书、白施恩、许锦世、周寿恺、司徒展等。

  外科专家司徒展晚年曾有文章忆述道:“岭大医学院开办在各学院之后,自1948年声誉骤然公认为全国当时最佳者。附属教学之孙逸仙博士纪念医院在此之前,每月亏达五千元港币,自谢院长上任后,虽医药诊疗费与从前一样,每月收入盈余由数千元起,六个月内增至数万元港币,其他各学院经费皆不充足,全靠医学院盈余补充,于是其他学院可能继续添聘国内著名教授,岭南大学竟成全国最完善大学之一。”

  给陈寅恪发放最高薪水

  而陈序经与陈寅恪的惺惺相惜,更是为人津津乐道。羊城晚报记者发现,距离陈序经故居约300米处,就是陈寅恪故居。“抢救学人”前,陈寅恪深念与陈序经在西南联大共事的情谊,南下成为岭南大学的教授,而陈序经也为陈寅恪提供了极好的研究和教学环境。

  《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披露,1949年9月某日,杭立武拉着国民党“战时内阁”的财政部长徐堪最后一次急匆匆赶到岭南大学,亲自向陈序经摊牌,要陈序经一同前往劝说陈寅恪与姜立夫到香港。杭立武已到了哀求的地步,对陈序经说,如果陈寅恪答应去香港,他马上给陈寅恪十万港币及新洋房。陈序经当即回答:你给十万我给十五万,我盖新房子给他们住。

  从上世纪50年代初陈寅恪填写的有关表格可知,陈寅恪每月的工薪分一度达到二千七百分,比很多教授高出两三倍。陈寅恪在岭大领最高薪水是不容置疑的。

  陈穗仙透露,上世纪50年代初,陈寅恪夫人因家事出走香港,当时陈寅恪已近失明,陈序经得知后,亲自带着陈寅恪的儿女到香港把陈夫人接回学校。“后来陈寅恪在中大任教后已经失明,父亲常去陈寅恪家看望,了解他的生活所需。”陈穗仙回忆。

  陈序经的知人善任甚至传到了中南海。据相关媒体报道,在一次与陶铸的谈话中,周恩来曾称陈序经是“最善于团结高级知识分子的学者专家,能聘请到一级教授任教的教育家”。

  晚年被“揪出来批判”

  有人说,1954年到1957年期间,是陈序经“失意”的几年,因为他由岭南大学校长变为了中山大学的教授,后虽然经周恩来签署任副校长,却也并无实权。陈穗仙说,恰恰相反,这几年是父亲最幸福的时光。没有了行政上的繁杂事务,陈序经一头扎进了书海里,专心科研和教学,他开始进行东南亚历史的著述,也对匈奴史等领域展开了深入研究。这几年里,陈序经共写出200多万字。光是《匈奴史稿》,他就写出十册,共八十章约九十余万字。陈序经故居“陈序经教授简介”说,《匈奴史稿》是迄今为止有关匈奴史研究成果中分量最重、资料最多、涉及面最广、学术水平较高的一部著作,填补了我国匈奴史研究的空白。

  陈穗仙深刻记得,1960年经济困难时期,父亲还是不顾一切地早起写作。由于缺少吃的,又劳累过度,父亲上楼接电话时,竟由于低血压而摔了一跤。

  “父亲这一生最爱惜的就是书,他生活再困难也要买书。”陈穗仙说,早在德国深造时,他就把书视作珍宝,和自己的藏书照了一张照片,在照片旁题字:“宁当穷鬼,不售此书”。

  据陈序经儿子陈其津在《我的父亲陈序经》中记载,1966年12月,陈序经被揪出来批判,罪名是“里通外国”、“美国文化特务”、“国际间谍”。1967年2月16日,陈序经心脏病突发,因心肌梗塞而逝世。

  1979年5月,南开大学为陈序经平反。同年6月广东省政协为他举行骨灰安放仪式。陈穗仙说,最困苦的岁月里,她一直坚信着父亲:“我始终记得父亲曾说,对的就是对的,就要坚持。”

  陈穗仙回忆,在学术争论上,陈序经针锋相对、绝不屈服。但在生活上,陈序经不失为一个柔软的人。

  陈穗仙说,“1965年春节后,父亲正要离穗去南开大学赴任,一位中年男子带着一个小女孩来找我父亲,说是前来致谢。原来,我父亲经常去文德路旧书店买书,有一次在路边看到一个小女孩缩成一团,后知是脑炎后遗症,父亲便写信交给孩子父亲,介绍著名儿科医生钟世繁给他。可是女孩的父亲回复说‘没钱治’,于是我父亲就匿名每个月坚持拿50元给女孩治病,直到治好。后来父女俩辗转找到我父亲致谢。”陈穗仙回忆:“那时候我母亲觉得奇怪极了,50元是一大笔钱了,怎么每个月我父亲很快就用完了,而我父亲总以买书为名搪塞过去。”

  广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特别呈献

  珍藏文脉,守望岭南

(来源:羊城晚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