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一个令人讨厌的词,但是很多人却无法摆脱它,因为它掌握着人性的弱点。拖拉真的那么可怕,真是一种顽疾吗?美国哲学家约翰·佩里在《拖拉一点也无妨》(苏西译,浙江大学出版社版)一书中,从一种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告诉人们拖拉一点真的无妨,拖拉一点有时也挺健康。
佩里当初凭着一篇《结构化拖延》获得了2011年的搞笑诺贝尔文学奖,这本书正是以这个“理论”为基础写成的。什么是拖延症?书的封面用一条直线图解释:整个工作过程,开始的大部分时间东搞西搞,临近终止时开始恐慌,直到“死线”来临才哭着把事情做完。本书核心内容就是结构化拖延法,即很多做事爱拖延的人心里都有一张清单,把该做的事情按重要程度排序,列得一清二楚。但人们往往会把清单最顶上、最重要的事情拖着不做,转而去做底下更容易干的事儿。这本书告诉大家,如何有条理、有顺序地“拖延”。
佩里分享了他多年来得出的一套战“拖”心法。比如,拖延者可以利用自己的畏难心理,调整待办事项清单,例如:第一项,学外语;第二项,翻修厨房;然后你就可以很骄傲地说,我做完了第三项,遛狗。拖拖拉拉不是罪。其实,大部分拖延者都不是一事无成的窝囊废,在逃避那些“本该做的事情”的同时,拖延者还是卓有成效地完成了不少其他事情。佩里希望拖延者们能够不再从心理上“对抗”拖延,而是学会“接受”自己的做事习惯。
不得不承认的是,实践结构化拖延法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欺骗。正如佩里所说,坏习惯既然改不掉,就干脆积极地、开心地拖延吧。书中“电脑与拖延”一章,为爱上网乱逛、做事容易分心的拖延者们提供了一个小窍门:等到某件肯定会发生的、能打断自己的事情快来了的时候再上网,比如饿了,或者感受到了内急的前兆。他奉劝大家,凡事做到蛮好就可以啦,宁愿不完美,也不要坐等任务过期。
虽然佩里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本书却并不生涩难懂,反而异常生动幽默,并简单易懂。佩里老拿自己开涮,无比坦诚地跟读者交代自己脑瓜里的各种臆想和怪念头。比如,他说自己一点都不反对理性,但也觉得“正是对理性境界的完美苛求,造成了许多毫无必要的不快乐”,于是宽慰自己和大家:“按照咱们自己的方式做事,结果往往也挺好,实在犯不着陷入惭愧和绝望,并因此抬不起头来。”拖延一些,有时也能得到很不错的额外奖励:正是因为没有严格遵照日程安排,他们干成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美妙的事情。
按佩里的方法看来,聪明的拖延者可以获得“高效”的好名声,同时也可以继续“屈服”于自己拖延的冲动。不过,佩里说过,自己写作《拖拉一点也无妨》,是想让拖延者自我感觉好一点,不再从心理上对抗拖延,而绝非把他们改造成不拖延的人,否则——这本薄薄的小书他也不会拖了15年才完成。在他看来,当自我感觉变得好一些时,行动力自然而然就会增强。无须改掉拖延,我们照样可以成为一个高效的人,也许没能做成那件最重要的事,但起码做了很多件次重要的事。
读完全书,豁然开朗,说拖延无罪,不是让我们运用阿Q精神自欺欺人,而是将我们带向另一个让人熟视无睹的“秘密”——结构性拖延。也就是说,我们心理上所认为的拖延只是针对某件事而言,而在这件事之外,我们的时间满满地填充各种事情,没有那一秒可以被斥为“浪费”,哪怕这时在遛狗、喝咖啡、发呆、睡觉。所以,佩里的方法能让拖延者变身高效能人士,还不必改掉拖延的习惯,真好!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