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仑作品《北上军号》,现藏于广东美术馆。
刘仑木刻作品《前面有咱们的障碍物》。
1951年,刘仑与夫人、大儿子在北京的合影。
刘仑生前与夫人在一起。
百岁画家刘仑离世 画作《红军过草地》被编入教科书
8月1日凌晨3时30分许,画家刘仑于家中离世。这位精于版画、油画、国画、石刻等领域的百岁老人,直至去世的前一天,仍在准备参加美术界的公开活动,家中仍存未竟的红军长征题材画作。
生于1913年的刘仑,是广东土生土长的一位优秀画家,他被誉为中国第一位石刻画家,是唯一一位四次重走长征路写生的画家,创作的油画《红军过草地》被编入教科书,他还冒着生命危险赴朝鲜战场写生,更曾参加西藏民主改革,创作了《奴隶翻身图》等著名国画。
文/记者蚁畅
图/记者骆昌威
8月1日凌晨5时左右,正在山西写生的画家方土的手机突然响起,睡意中,“以为是闹钟,就按掉了”。至天明醒来,方土才发现那是刘仑的妻子杨少娟打来的电话,“马上打过去,才知道老先生去世的消息。”刘仑去世的消息,对现任广州画院院长的方土震动颇大,1982年广州画院正是由刘仑参与组建,并任首任院长。
《红军过草地》精神影响几代人
刘仑在美术界为人称道的,首先是他4次重走长征路的壮举和以此为基础创作的油画《红军过草地》。
刘仑曾说:“我整个青年时代的艺术实践,与民主革命和抗日救亡运动紧密相连。”195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第一次拍红军长征纪录片,刘仑受邀同行,刘仑曾回忆,整个过程非常艰苦,几乎是靠着骑马和步行走完的。第一次重走长征路后,刘仑一口气创作了油画处女作《红军过草地》和版画《红军过雪山》、《红军过栈道》等,作品一经推出,便获得巨大成功。
此后,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电影《万水千山》准备开拍,总政点名刘仑担任该影片艺术指导,刘仑再走一次长征路,杨少娟说,在拍《万水千山》的过程中,刘仑现场画了80幅“场景图”,极好的表达了影片镜头要素的需要,包括构图,“剧组都非常喜欢。”
刘仑每次外出采风,杨少娟都全力支持,“他就是干事业的人,强调创作要深入生活,他总是行走在生活的最前线,我想这是他作品生命力的重要源泉。”
广州画院现任院长方土说,《红军过草地》的艺术成就非常高,有高山有天空,有大背景,有红军的人物描写,有小细节,是非常经典的油画作品。
《红军过草地》收录进教科书,刘仑创作的这幅长征油画,其精神影响了几代人。
为人低调专注 讲奉献轻名利
4年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刘仑说:“我是个穷画家,不在意知名度。”亦坦承自己“社会活动能力差,实事求是,不夸张,不吹牛。”
杨少娟说,刘仑穷其一生,无论在哪个单位,为人都非常低调,“话也不多,但是做事非常积极专注,是干事业的人。”刘仑位于淘金路的家很简朴,“当时直接就搬进来,到现在都没怎么装修,他每天就坐在这里画画。”
退休后的刘仑十分关注画坛,他曾公开批评道:“现在的一些画家比较脱离生活……有些画家依靠照相,用相机拍下来后就在家临摹,都不是靠手、脑、眼睛到现场去素描的。但是要的钱反而就越来越高了。老是说创新,什么力作、精品,都是假的。这么搞,怎么能把中国的作品推向世界?”
广州画院现任院长方土回忆道,1988年自己被聘为广州画院的画家,在画院越秀北路的一处活动室,第一次见到了刚退休的刘仑。“我还记得他好像迟到了一小会,自己找了一个角落,坐下来,大家都起来给他让座,他一直挥手说‘不用’,然后自己坐下来,一点架子也没有,非常低调。”
或许,正是这种低调、专注,不追逐名利的性格,让刘仑更能专注于艺术本身,创作出流芳百世的艺术作品。
艺术家评价刘仑作品
深圳美术馆研究收藏部主任鲁虹:
刘老将自己对生活的切身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在他的画面中,他的艺术图式不是从传统绘画中剪裁或是机械地变过来的,而是经过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进而转化出独特的图式语言和笔墨结构,他强调写生,但不是用素描改造写生,而是学习了西洋绘画的一些因素,仍旧强调笔墨的表现性。刘老的画近看笔墨很丰富,远看大的黑白灰关系、结构关系照样清楚,每张画都很整体,不花,这同其版画的基本功有着密切的关系,看得出来他处理黑白灰很讲究,他的作品有程式,但不僵死,能摆脱传统的套子。
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原广东美学学会会长迟轲:
刘老追踪过长征的路线,到过青藏高原;游历过鬼斧神工的长江三峡,领略过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他不但是以诗人的眼光观察生活,而且还常常以一个战士的胸怀去感受生活。人们在他的画幅上往往可以觉察到,画家观赏大自然时的那种抑制不住的豪迈心情。
广州画院院长方土:
刘仑对广州画坛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参与组建了广州画院,倡导深入生活的创作哲学,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的艺术想象力之丰富,也令我们晚辈难以望其项背。尤其是他和生活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这种热情和热爱,正是这个时代亟缺的。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