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全面攻坚--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农村环境全面攻坚

2013年08月04日02:0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农村环境全面攻坚

  垃圾围村,污水遍地,这是不少村庄的普遍现象,也是农村环境治理的难题。在河北省廊坊市,一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正全面打响。

  走进固安县屈家营村,绿树掩映,村容整洁,一片新气象。村民林中树颇有感慨地说:“现在村里再也看不到粪堆、柴堆和垃圾堆了。环境改善了,村里人都觉得有面子了,我们村越来越好住了。”

  这得益于廊坊市今年实施的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程。按照规划,今后3年,将对全市3222个行政村进行全面配套改造、整体提升,告别农村脏乱差,再现秀美乡村。

  基础先行,加大环保投入

  每天早上7点、晚上6点,是大城县平舒镇王裴庄村民集中倾倒垃圾的时间。按照村里的规定,垃圾必须自行分类。垃圾桶、清运车、垃圾填埋场,有了这些环保设施,乱扔乱倒垃圾的现象渐渐不复存在。

  王斐庄村党支部书记王春生说:“过去雨一下,垃圾遍地,脏乱不堪。现在村里建了11个垃圾池,及时清运,集中处理,确保全天无垃圾。”

  “长期以来,‘重城市、轻农村,重点源、轻面源’的环保城乡差距突出。在廊坊,很多村镇基本无污水处理设施,农村污水大多就地排放,农村环保设施滞后,阻碍了新农村建设发展步伐。”廊坊市委书记赵世洪表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环境治理的基础,也是工作着力点。

  基础先行,廊坊舍得投入。固安县建设垃圾处理点100个、垃圾池1186个,设置垃圾箱1188个,225个村街实现了“户收集、村集中、乡运送、县处理”垃圾处理模式。

  今后3年,廊坊市财政将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对重点村实行“以奖代补”,各县(市、区)按照不低于500万元的标准安排专项资金。并将基本达到村村有垃圾清运车、镇镇有垃圾转运站或转运车;各示范县(区)配套建设日处理量为200—300吨的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同时,将城镇周边村庄纳入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建设生活污水收集管网。

  创新模式,不让设施成摆设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程不能‘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大胆创新,探索最适宜的推进模式。”廊坊市市长冯韶慧这样总结。

  创新长效机制。固安县县长杨培苏说:“固安县计划投入财政资金10亿元,撬动大量社会资金。目前全县419个村、街全部配齐了保洁员,实行垃圾‘村收集、乡运转、县处理’的模式,使我们的城乡环境,不仅短时间改善,而且长期能维持。”

  破解垃圾处理的困局,固安县探索出一套垃圾“四化”处理模式。将农村生活垃圾分为四类,实行“易变质沤肥还田、不可回收就近处理、可回收资源利用、有毒有害定点处置”。对于生活污水,采取散居户“沼气池—还田利用”、“沼气池—人工湿地—净化达标排放”两种方式处理,彻底扭转以往农村“污水靠蒸发”的现象。

  大城县加强重点行业治理,取缔小电镀、小造纸和小冶炼等污染企业258家,停产整顿313家。大厂回族自治县陈府乡,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户”活动,通过发展观光农业,带动了农民群众致富增收。

  “建得成还要管得好,这样才能长受益。”廊坊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辛绍杰说,在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不能让农村环保设施成摆设,必须抓好源头控制和过程管理,进行处理模式、运行机制和管理方法的创新,建立起长效机制。

  全民参与,为美丽乡村添力

  农村环境治理,离不开社会参与。固安县林城村民营企业家、村主任张海桥,小韩寨村民营企业家王志俭分别捐资300万元和120万元,起到了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永清县刘街乡胜利村以新民居建设为突破口,建成现代化新民居372套,全部搬迁入住。在旧村复垦的土地上,启动实施了“河北香菊”种植加工项目,建设国内一流的菊花大棚200亩,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800多个,年增加收入1000余万元。

  目前,市、县两级133个包村工作组已全部驻村进行帮扶指导,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建设和改造自己的家园。启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项目300余项,村(街)面貌实现明显改观。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