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正气(名人故居)--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天地有正气(名人故居)

2013年07月29日03:4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上海黄炎培故居一隅

  雪 村绘

  去看黄炎培故居时,已近黄昏。

  这是上海浦东的郊外了。逼仄的小路,两旁小小商铺比肩,人流熙攘。对于有“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栋房”之诮的上海,这里算是“下只角”了吧,不料却隐着这样一个灵秀的所在——川沙镇兰芬堂74弄1号,一栋有来历的江南旧宅,暗沉沉地标出三个大字“内史第”。

  走进黑漆铜环的雕花仪门,瞧了几眼介绍,便暗自心惊。看来,黄炎培当初“浦东文化在川沙,川沙文化在内史第”的话简直算是谦逊,而俞平伯之曾祖父俞樾老先生对内史第“文物古迹,富甲东南”的感叹,也只道出其价值之一斑。这座江南名宅,藏着一部中国微缩百年史呢!客居上海许久,竟不知这里的风流蕴藉,不禁心下愧怍。再看门外市声喧嚷,这里却有点门庭冷落,不由大起旧时王谢之叹。

  内史第,原是黄炎培的姑祖父、清咸丰九年(1859年)举人沈树镛的住宅,作为金石学家,沈始建的宅第自然不凡。1890年,这里第一进沿街的三间房里,迎来过一家不凡的租客——宋耀如夫妇,相继诞下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长宋庆龄15岁的黄炎培显然很注意这家人,“长到9岁,这邻家小姑娘就不见了”。再见,邻家小妹已是国母。

  “先有胡万和,后有川沙县”。宋牧师来了两年后,川沙胡万和茶叶庄未满百日的小东家,也随母冯氏赁居内史第前进的东侧厢房。冯氏怀抱着胡适只暂居了一年,母亲的感叹还是被儿子记到了暮年,“川沙是个鱼米之乡的好地方”。

  好吧,且遥想一下1893年冬天内史第的热闹吧!当毛泽东在湖南韶山的农舍里呱呱坠地时,长江之尾的川沙内史第里,宋家正准备1个月之后庆龄的周岁礼,胡适则刚度过两周岁生日,而15岁的黄炎培常在书房攻读经史,浑不知身旁的两个幼儿将在中国历史担纲重要角色……

  作为内史第的主人,黄炎培住在庭木森森的“内史第”第三进内宅楼,小小一间坐北朝南的两层砖木结构院落。

  1878年10月1日,黄炎培出生,开始演绎一个落拓学子成才的典型故事——13岁失母,17岁丧父,与妹妹在祖辈呵护下成长。一边在外祖父开办的私塾“东野草堂”读经,一边在内史第名动江南的“汉石经室”博览群书,包括姑父沈毓庆推荐的《天演论》。22岁高中头名秀才, 25岁考中举人,才子之名,赫赫扬扬。

  细细端详古典仪门正面“凤戏牡丹”的砖雕,绕个弯,便到了“正本堂”,厅中悬着一副楹联,“天地有正气,园林无俗情。”回想起黄公的座右铭——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黄炎培信奉教育救国的思想,其来有自,深受恩师蔡元培荫造。

  1902年,黄炎培考入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受教于蔡元培先生。秉承师训,炎培始从事教育、投身革命,次年回浦东创办川沙小学,后来又办开群女学、浦东中学,从此走上以教育济世的道路。

  “内史第”里设有开群女学教室,课桌椅至今俨然,犹闻少女们清脆的书声与笑语。而蜚声中国教育界的浦东中学,陈独秀、郭沫若、张闻天、范文澜、钱昌照等都曾在此演讲、授课、学习,蒋经国、蒋纬国兄弟也曾就读于此。“北南开,南浦东”,声名远扬。

  在黄炎培眼中,“求学必求当世必需之学,教人必教当世不可少之人”。1917年,黄炎培联合社会各界著名人士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者,一举奠定教育为生产服务的现代理念。

  如今,站在“内史第”天井处,仰望那一抹蓝天,想起著名学者熊月之曾感慨黄公道:中国社会陵谷变异,许多是非标准已有很大变化,无数历史名人面目被一再涂饰,昔之为神,今之为妖,忽焉在天,忽焉下地,让人难得其真,而先生的形象则随着时间的推移,愈益雄峻挺拔,令人高山仰止。此间道理何在?

  或许,如今在内史第显得颇不协调的那间突兀窑洞,会无声地透露些许答案。

  黄炎培于中国现代教育有开创之功,但他最扬名立万的,还属当年对偏居西北的中共领袖毛泽东剀切陈词,道破“黄炎培定律”,这便是他于江南古宅中忍不住筑了一孔西北窑洞的缘由。

  32岁后,黄炎培离开“内史第”,前往沪、京等地。1945年,在到访延安期间,毛泽东曾单独邀请黄炎培作一夕之谈,问其来延安考察的感想,他剖肝沥胆:“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毛泽东自信作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黄炎培洞悉今古的这番陈词,成为几近与“隆中对”齐名的“窑洞对”,人称“黄炎培周期率”。毛泽东之后心心念念于“不做李自成”,新中国成立60余年,中共也一直在进行跳出周期率的不懈努力。

  真正算起来,在“内史第”,黄炎培居住的时间并不长。这间宅子,却浓缩了他一生中的痛与爱。

  黄的一生,历三个朝代,晚清、民国与人民共和国,由举人而教育家而政治活动家。1949年以前,他拒不做官,袁世凯无奈对这位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的上海地区组织者作评,“黄炎培这个人就是八个字:‘与官不做,遇事生风’。”

  新中国成立,黄炎培仍无意做官。毛泽东问他,北洋军阀政府两次让你当教育总长,你为什么不去?黄答,我的信念是:看不清真理所在,绝不盲目服从。直至周恩来三顾茅庐,黄公始出山,先后担任新中国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等职务。

  72岁时,久离家乡的黄炎培曾回过川沙,为的是参加次子黄竞武烈士的落葬仪式。

  黄竞武1924年即考取公费留学获哈佛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风华正茂,倡扬民主。在上海解放前8天,时年47岁的黄竞武被国民党秘密杀害,牺牲现场惨不忍睹。直至8天后上海解放,身在解放区的黄炎培才得知爱子被害的消息,悲痛中的他提笔给陈毅市长复信,“只因为民主服务,惨遭杀害,亦可云求仁得仁。”

  1965年12月21日,88岁的黄炎培在京与世长辞。在这座跨越世纪风云的“内史第”,留下一尊黄公的铜像,平静注视着往来游人,一生风烟,俱在眉间。

  一座小小的内史第,名人聚合的现象,颇值细究,里面或许还深埋着更多的定律……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