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图为:轻拂千年宝贝的岁月沧桑。
图为:编钟上的精美花纹。
图为:出土前的5个编钟一字排开。
图为:搬着编钟,每个动作都要仔细,谨慎。
图为:挖掘现场带给人们接连不断的惊喜。
图为:M111墓二层台上,编钟、鼎、簋、甗、斝等等一批文物集中亮相。
图为:备受瞩目的曾侯乙编钟,2007年搬进新家。(记者 王威 摄)
图为:编钟演奏是省博物馆的常演项目。(记者 陈迹 摄)
图为:曾侯乙编钟旁,如潮的观众驻足。(记者 陈迹 摄)
图\文记者倪娜 本报视界网余乐
18日,随州叶家山墓地5个编钟出土,共可发9个音,足以演奏动听乐曲。
2011年,该古墓群高票当选当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之首,震惊世界。目前,历时半年的考古第二期发掘工作已经进入尾声。其中的大型墓M28和M111开启以来一直惊喜不断,牵动着无数人的心。3日起,本报摄影记者全程拍摄,留下一个个精彩瞬间。
本期《焦点》,让我们跟随记者镜头,感受挖掘的艰辛和发现的惊喜,共同聆听穿越千年古文明奏响的最强音。
古编钟,让历史可聆听
一声编钟,铿锵悠扬,悦耳动听,蕴含神秘与传奇,弘扬楚国精神。
湖北的确与编钟有缘。
1978年,随州一座战国古墓出土曾侯乙编钟,震惊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叶家山编钟的面世,比曾侯乙编钟早500多年,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编钟。
智慧的曾国古人,留下的青铜、兵器等等,抑或坛坛罐罐,甚至一抹丹青、半爪鸿泥,都是他们的思想意识、风俗习惯的积淀。这些,就是我们今天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源。
知识时代,我们不但探索未知,更加注重对人类自身的追寻。
而编钟,以一种雄伟有声的方式,让今人得以对话古楚先民。
叶家山编钟已经转入室内保管,后续的研究将给我们更多的期待和惊喜。穿越3000多年历史的古音将回荡在荆楚上空,向世人诉说楚文化的又一个传奇。
当历史可聆听,我们岂能错过。
—— 子毅
随着吊车徐徐升高,坐在吊篮中的我终于有机会一睹最大的M111号墓的全景。震撼,除了这个词,我不知道还有哪个词语可以代替。
垂直视角下,9米深的墓坑成方正的回字形,工整大气。二层台面上的器物整齐地排列在棺椁的周围,数量之多,犹如繁星密布。慢慢靠近,我终于看到受人瞩目的编钟,考古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清理,他们原本浅蓝色的衣服被汗水浸透成了一片深蓝,就是这些背影让我看到了他们的汗水与坚持。
再靠近,编钟上的精美花纹逐渐清晰起来,穿越千年的符号跃入眼前,那些历史的印记仿佛能把人带回了西周古国,让人忍不住去探究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吃不了苦,考不了古”,一句话道出了考古人的辛苦,黝黑的皮肤都是烈日下的辛劳杰作。作为考古领队的黄凤春更是如此,一直坚守在考古现场,指挥着各项工作,塑料袋里的感冒药在他手里揣了一个下午,进城看病都没有时间。挖掘文物过程不是简单的“挖宝”,而是对遗址中的出土文物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的揭示。看到他们慎之又慎,细而又细,我感受到了这些编钟的重量。
正是这些考古人的不懈努力,才让历史在世人眼中真实地呈现。
编钟小知识
编钟是汉族古代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它用青铜铸成,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有次序地悬挂在木架上编成一组或几组,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
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国就有了编钟,不过那时的编钟多为3枚一套。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套编钟的个数也不断增加。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就逐渐增多了,有9枚一组的和 13 枚一组的。
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
1978年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由19个钮钟、45个甬钟,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傅钟共65件组成。
叶家山墓地编钟由一个镈钟和4个甬钟组成。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