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位市民在大功率音响的伴奏下翩翩起舞。
昨天,景山公园工作人员对娱乐团体进行音量测试。
实习记者 孙宏阳
“怎样才能既不影响游园环境,又能满足市民娱乐需求,我们也很头疼。”昨天,被娱乐噪声“久病缠身”的景山公园与园内表演团队首次签协议,要求音响音量控制在90分贝以下,每周派专人检查,超标10次将下“逐客令”。
公园歌舞大喇叭扰“游”,在11家市属公园中,不止是景山公园一家的“痛”。
新规
降噪协议为音量设限
昨天上午9时30分,景山公园游人如织。公园门口,工作人员手中电子分贝仪上的数字还在三四十之间跳动。一进东大门,就看见几十位市民在宫墙边跳着民族舞。工作人员手持分贝仪上前一测,数字霍然升至92分贝。
“这还不算最吵的,合唱团声音更大。”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位于公园西北角的草坪上,上百人的合唱团正在乐队伴奏下演唱。电子琴、音响、架子鼓一应俱全,俨然一场露天音乐会。此时,分贝仪上的数字已达107.6。
107.6分贝是个什么概念?据医学专家介绍,超过55分贝的噪声就会令人感到喧闹和烦躁,超过100分贝则会使人听力受损。“吵得不得了,游客根本听不清解说。”一位带团经过的导游告诉记者,遇到这些“歌舞区”,他们通常都会快步绕行。
“对公园内的噪音,游客和周边居民投诉不断,最多的时候一年100多起。”据工作人员介绍,噪声不仅惹烦了人,就连林中小鸟也明显减少,往年园中常见的寿带鸟目前只剩下四五只,就连麻雀都不多见了。
据了解,景山公园内固定活动团体近百个,而公园面积仅有17公顷。
昨天,公园与登记在册的53个表演团队负责人签订了《景山公园之友降噪协议书》,号召使用音响和扩音设备时自觉将音量调到90分贝以下,使用其他发声电器、乐器或者进行其他娱乐活动时,自觉控制音量。
公园还建立了检查机制,由“公园之友”办公室每周对各团队音响音量进行两次检测。发现超出规定分贝的团队,使用分贝检测仪拍照取证,督促团队负责人现场整改以及对违规行为现场签字确认。对出现3次超标情况的团队,“公园之友”办公室将对内通报批评;出现5次超标的情况,将取消该团队本年度文艺汇演参演资格;出现10次超标的情况,将联合城管等相关部门对该团队下发“逐客令”。
调查
其他公园也深受“噪”扰
“其实老百姓唱歌跳舞并没有什么错,但音响声音太大,就成了噪音,给其他游客造成干扰了。现在不光我们一家为大喇叭头疼。”景山公园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名工作人员说得没错,此前,记者在陶然亭、北海、天坛等市属公园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
■陶然亭公园:音响震天交谈得大喊
早上7时30分,记者到达陶然亭公园。从北门进入后,一路迎来七八个晨练团体,舞剑的、练气功的、打太极的……由于沿路空地有限,这些团队规模不大,只有少数带了录音机或小音响。
随着记者慢慢走近湖边广场,耳畔的音乐声也越来越大。其中有通过麦克风放大的节拍口令声,还有多台音响奏出的不同舞曲,混合交叉后十分嘈杂。待来到广场中心,数百名市民正欢快地舞动,光是跳交谊舞就分成三个团,规模最大的将近100人,女教练正手拿麦克风喊着口令:“女士转,男上前,退转进,快快快……”
记者在现场数了一下,同时播放音乐的大型音响共有5台,有的装在一米多高的铁皮柜里,有的支在黑色三脚架上。“跳跳舞,整个人都倍儿有精神。”“舞池”中一位阿姨贴着同伴的耳朵大声说。
“早上6点就开始了,一直折腾到10点,听着太闹心了。”坐在一旁下棋的徐大爷只能扯着嗓子跟记者说话。徐大爷指着公园东侧外的一排住宅楼,告诉记者:“许多年轻人,夏天一大早就被吵醒了。”
■北海公园:音响播放中午也不歇
临近中午,记者来到北海公园,在游船码头旁晨练的人群仍未散去,摆在树底下的音响播放着欢快的舞曲,不远处还传来小号、唢呐的吹奏声。许多游人经过时都停止交谈,快步走过。
■天坛公园:射灯绕梁卡拉OK大家唱
白天喧嚷吵闹的公园,晚上是否清静?记者于傍晚7时30分抵达天坛公园。东门的外坛内,“龙潭之声合唱团”正围着一棵大树“吊嗓子”,他们的清唱显然被附近的音响声盖住了。
在祈年殿外的长廊上,四家“露天KTV”正在进行,《甜蜜蜜》、《我只在乎你》……演唱者手持麦克风,一曲曲经典老歌相继唱响。除了半米多高的大音响,一位中年男子还带来圆形射灯,电线就缠绕在长廊横梁上,闪动的七彩光斑照在墙壁上、地面上和游人的身上。
经常来天坛公园放风筝的赵先生说,晚上的公园活动有些变了味儿,嘈杂的大喇叭和晃眼的闪灯让他不敢相信身处的是皇家园林。
专家观点
应立法限制音响分贝
在市公园管理中心非紧急救助热线投诉中,“噪音”一直是最常见的问题,其中不乏大量中外游客的投诉。各大公园都先后采取过不同措施降噪,但是收效甚微。
公园的歌舞活动该不该管?该如何管?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和市公园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
■建议一:分区疏散歌舞活动
如何既满足市民的文化娱乐需求又不扰民?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思敏建议,首先应该对活动团体进行分流。他认为,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对全市的公园进行协调分配,把娱乐团体分流到更适合活动的公园,并在社区、街边公园等增设活动场所。而对于景山、天坛、北海这些承载文物保护职能的皇家园林,则应该尽力营造其清幽的环境,还古建和游人以清静。另外,一些面积比较大的公园还可以进行分区域管理,设置固定的演唱区、舞蹈区等。
■建议二:立法限音响分贝
刘思敏建议,公园内多少分贝属于噪音应该告知,超过分界线就应该制止或处罚。对于那些禁止歌舞进场的公园,应明令禁止携带音响、鼓、号、锣等入园,从源头控制噪音污染。
“最重要的还是要出台相关的处罚措施和处罚标准。”刘思敏表示,公园降噪首先要完善相关法律规定,明确执法主体,对全市公园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据了解,武汉在2010年就已颁布实施新的《武汉市城市公园管理条例》,明确治理公园音响噪音扰民的违法问题。上海今年也立法明确规定:禁止功放音响进入公园扰民。
公园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公园只有劝阻权,没有执法权。应该立法明确细化公安机关、公园管理部门对音响扰民违法行为的管理职责、行为认定、处罚流程。
■建议三:变歌舞活动为公园景观
“公园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发源地,公园建设应讲究和谐。”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刘德谦认为,公园本身就具有休闲功能,市民在此唱歌跳舞并无过错,这些文化娱乐活动能够给参与其中的市民带来欢乐,甚至在艺术修养上得到提升。刘思敏也认为,适度的文体活动是市民生活方式的体现,能够形成一种特殊的城市景观。据了解,法国、英国等多个国家的城市公园中都有群众自发表演。因此,专家建议各公园可保留发展一些规范的市民演出,作为公园的特色景点。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