巽寮湾总体规划将巽寮湾未来定位为生态环境优越,配套设施齐全的国际化滨海旅游度假区。 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
日前,惠州住建局在一日内连续公示了巽寮湾、金山湖、尖峰山三个地区的规划。其中,《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2011—2030)》(草案)为巽寮湾的首份总体规划,将巽寮湾未来定位为生态环境优越,配套设施齐全的国际化滨海旅游度假区。
巽寮湾发展分三个阶段
《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2011—2030)》(草案)确定了巽寮度假区规划范围包括巽寮、赤砂、榄涌、新港渔业4个村民委员会乡镇行政界线范围内的全部范围,规划区总面积约为70.11平方公里。
总体思路是分三阶段,让巽寮湾逐步迈向国际化。第一阶段,成为珠三角区域首屈一指的滨海旅游黄金枢纽/战略高地;第二阶段,成为全国性的主题情境度假示范基地;第三阶段,国际化的滨海度假共享节点。
而巽寮湾在近期(至2015年)的人口容量为8.5万人;远期(至2020年)的人口容量为10.5万人;远期(至2030年)人口容量为14.67万人。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方面,近期(至2015年)度假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0.09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19平方米/人;中期(至2020年)度假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3.17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25平方米/人;远期(至2030年)度假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9.76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35平方米/人。
“一心、两轴、四组团”
未来巽寮湾的空间结构可以概括为“一心、两轴、四组团”。
“一心”指中部服务核心。商业、文化、娱乐、展示、医疗、行政办公等功能均在此集聚,为本地居民和游客提供集中的综合服务。
“两轴”指滨海发展主轴和山地发展次轴。其中,滨海发展主轴是依托滨海路形成主要功能轴线,以商业、旅馆、文化娱乐等公共功能为主。山地发展次轴是依托现有绿道发展次要功能轴线,通过对现有绿道适度拓宽,串联并带动内陆腹地内各功能组团发展,提升土地价值,形成巽寮度假区的整体效益。
“四组团”包括核心服务组团、高端接待组团、山地休闲组团和滨海特色休闲组团。其中,旅游服务核心组团以打造繁华滨海新镇,彰显海滨市镇生活情调,引入中高端商业居住开发机会,演绎南海风情文化为规划目标。它是稔平半岛的旅游服务接待中心,是巽寮滨海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含酒店、会议、娱乐、餐饮、民俗文化体验等综合性服务功能。
高端接待组团旨在满足假日度假、企业年会等市场需求,面向高端客户群体。土地开发以高端度假休闲使用功能为主,主要包括高星级度假酒店、低密度度假住宅、郊野体育公园等。
山地休闲组团以打造运动、娱乐等主题为主,具体包括漂流、野外生存训练营、汽车体验营、自驾车营地等项目。
滨海特色休闲组团主要以生态型旅游观光及度假为主,打造整体高品质的生态环境。具体项目包括:红树林生态公园、生态型旅馆、生态度假村、生态体验教育中心、红树林教育基地等,并依托现有基本农田发展生态农业示范区。
引导建筑风格,打造特色古村落
根据规划,沿海建筑被要求避免“一堵墙”式的开发。在四个组团中,核心服务组团是巽寮度假区的核心功能区,高层建筑众多。区内建筑宜高低起伏,前后错落,形成优美的天际线,整体风格以现代简约为主。
而高端接待组团的建筑应为多层,建议建筑风格为简欧风格,坡屋顶为主。同时,要注重绿化的设计,建筑宜与绿化相间设置,且建筑隐藏于绿化中,半遮半露,整体打造“绿色”氛围。
规划还选取现状历史价值较高的4个村庄打造特色古村落,具体为赤砂村的新村,榄涌村的尧峦山、新屋村、竹园村。
规划建议,特色古村落的保护要避免单纯保留式的保护,应植入新的功能进行利用式的开发保护,功能可以包括:博物馆、民俗文化体验、特色旅馆、艺术馆、酒吧、咖啡吧等。其建筑风貌应进行修复设计,“修旧如旧”恢复其历史风貌。可以借鉴成都宽窄巷子、上海新天地等案例的成功改造经验。
居民期待规划带来旅游发展
对于《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2011-2030)》(草案)的出台,巽寮湾的居民如何看待呢?南方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当地居民。
巽寮区渔业村的苏摘告诉记者,当地渔民目前已经逐步由出海捕捞转为带客旅游。渔民带游客出海打渔已经成为一种颇受游客欢迎的旅游项目,当地渔民也基本已经投身旅游业,靠一些旅游项目增加收入。巽寮湾旅游未来要走向国际化,对他们来说肯定是个好消息。游客越来越多,大家的生意也会越来越好。
港口蔡家村属于巽寮湾的外延地区,旅游业也是当地近年一直想要发展的产业。蔡秀清告诉记者,当地旅游业还处于基础阶段,各种设施还有待完善。村里的渔民目前仍是打渔为主。但他们已经在谋划出海游,海岛游等旅游项目。
他希望规划能促进当地旅游的发展,吸引更多人到当地投资旅游业,完善旅游设施建设,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带动当地的经济繁荣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