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旺辉 编审/长城网 贺宏伟
博野县是千年古县,自古人杰地灵。近日读史,发现与狄仁杰、包拯、海瑞等并列为中国古代十大清官的赵广汉,原来是博野人。《汉书·赵广汉传》记载,“赵广汉字子都,涿郡蠡吾人也。”为一探究竟,笔者特意查了一下1996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博野县志》,记载博野县“西汉始设蠡吾县(故城在今博野县西北之里村,原名蠡村)属涿郡。”而在该县志的历史人物篇,赵广汉赫然排在第一位。
那么赵广汉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汉书》中说:“广汉为人强力,天性慧于孝职”。《资治通鉴》中对其有“京兆政清,吏民称不容口”的评价。透过千年的历史云烟,让我们透过浩瀚的历史典籍,去走近这位博野历史上执法不避权贵的一代名臣。
不畏权贵 峻刑立威
赵广汉年轻时做过郡吏、州从事等类的小官,以廉洁和礼贤下士出名。他先被推举为秀才,担任管理物价的平准令,后又被察廉为阳翟县(今河南省禹州市)县令,因政绩突出升职为京辅都尉,不久擢升为守京兆尹(即代理京兆尹)。上任后不久,赵广汉发现其手下一个资格很老的官员杜建,在参加汉昭帝陵墓的预建工作中便非法牟取暴利。赵广汉根据举报掌握了这些事实,他先是警告杜建悬崖勒马,但杜建当面唯唯诺诺,背后不思悔。赵广汉见规劝无效,便将杜建逮捕归案。面对众多为杜建说情的宫廷太监和豪绅官员,赵广汉顶住阻力,毫不留情的对其进行了查处,以维护国家法纪。赵广汉通过内线掌握了杜家人劫狱的密谋,先派出手下官吏去警告主谋者:“如果你们真的想这样干,将依法把你们灭门!”赵广汉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果断将杜建斩首弃市。弃市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就是将罪犯斩首后,将尸体置于闹市示众。此招震慑力不言而喻,达到了峻刑立威的效果。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大将军霍光等大臣拥立18岁的汉武帝曾孙刘询为帝。时为守京兆尹的赵广汉,因推立汉宣帝刘询有功得到封赏,成为当时赐爵关内侯八人中的一名。
公元前73年,汉宣帝即位后,随即任命赵广汉为颖川(今河南省登封市)太守。他一到颍川便着手调查研究,发现不少豪强贵族势力交结庞大,官员与地方富豪结为朋党,社会乌烟瘴气。恶名昭著的原氏、褚氏两大家族,更是结为姻亲,胡作非为。赵广汉经过明察暗访,搞清了本郡豪门大族的基本情况,果断采取措施,把原氏、褚氏两大家族中作恶的头领抓了起来,在公布了他们为害一方的罪状后,立即斩首。赵广汉诛杀首恶,一时威震全郡。经过赵广汉大刀阔斧的整治,颍川的面貌在短期内发生了根本性改观。公元前72年,即赵广汉担任颍川太守的第二年,汉宣帝令赵广汉带兵去前线。战事顺利结束后,赵广汉被朝廷重新任命赵广汉为守京兆尹,一年后,转为正式京兆尹。官员和百姓对广汉有很高的评价,“以为自汉兴,治京兆者莫能及”。
刚直不阿 讲究谋略
在果断和严厉办案的同时,赵广汉也很注意谋略。据《汉书》记载:“又教吏为缿筒,及得投书……吏民相告讦,汉得以为耳目”。为了有效地威制豪强,为民除害,赵广汉令手下人制成瓦质的“缿筒”,奖赏告密。“缿”筒,形状如瓶,有小孔,口很小,投放简牍,可入而不可出,谓之“受吏民投书”,这种“缿筒”,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举报箱。有了这种举报箱,官吏、民众相互揭发,赵广汉则扩大了视听,根据得到的线索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查处,极大地稳定了社会治安。
面对颍川的豪强既与官府勾结,又互相连姻结成帮派的严峻现实,赵广汉巧用离间之法,分化瓦解豪强权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汉书》中所说:“厉使其中可用者受记,出有案问,既得罪名,行法罚之,广汉故漏泄其语,令相怨咎。”赵广汉奖励一些可利用之人,让他们接受自己的指令举告不法,在收到告发信以后,一经核实,便依法治罪。赵广汉还故意泄漏一些揭发材料,同时故意隐去揭发者的姓名,而说成是某某豪门大姓子弟所告发,以便引发他们的内讧。自此后,强宗大族的内部果然出现了分裂,并逐渐成为冤家对头。而赵广汉则一个个地击破,社会风气大大好转。
由于赵广汉实施了各种强有力的监管措施,一些不法分子也因此再不敢顶风作案,因为一旦作案,赵广汉也很快就能把他们抓获,这得益于他善于运用“钩距法”寻找线索、灵通信息。据《汉书·赵广汉传》记载,所谓“钩距”是就是旁敲侧击,辗转推问,比如要确知一匹马的价格,就先打听狗的价格,接着问羊和牛的价格,最后去问马价,将这几个价格互相参照对比,以用途大小为标准,就可知道马的价格是否合理(成语“问牛知马”就源自于此)。运用这种方法,使赵广汉对不轨之人的来历、根基、巢穴都清楚了解,对官吏收取、贪污的不义之财的来历和数量,都细致掌握。有一次皇宫一个叫苏回的侍卫在家里被人劫持了。接到报案,赵广汉从蛛丝马迹中寻找线索,终于发现了劫人者的住处。他飞速率人赶到将罪犯擒获。长安几个少年,到一处偏僻的空屋谋划一起劫人,话未说完,赵广汉已经派人来逮捕惩处,这几个少年全都自招认罪。别人都想学他这一招,但没有一个人能学得像他那样精通。
得罪豪强 惨遭腰斩
虽然赵广汉任职期间恪尽职守,清正廉明,威制豪强,但天子脚下的京官是不好做的,却也因为惩腐治恶而被贪官污吏、地主豪绅所怨恨。赵广汉在京城第一个得罪的是霍光家族。赵广汉早年曾追随霍光,霍光为三朝元老,位高权重,连汉宣帝都对霍光非常顾忌。就在霍光死后不久,赵广汉查到霍家有非法酿酒、非法屠宰的嫌疑,便亲自带人前往霍光儿子博陵侯霍禹的宅第进行搜查,砸烂了霍家酿酒的器具,还用刀斧砍坏了门户。霍光的女儿是皇后,她向宣帝哭诉赵广汉的“罪行”。宣帝顾及到皇后的面子,就把赵广汉叫来责备了一顿,赵广汉由此得罪了皇亲国戚。
后来,赵广汉又因办案得罪了当朝丞相魏相和司直萧望之,二人相互勾结罗织罪名,诬陷赵广汉,被汉宣帝以控告证据不足、诬陷大臣为由逮捕入狱,最终赵广汉于公元前65年惨遭腰斩。临刑时,长安的无数百姓和官员,自发聚集在皇家宫殿前,齐齐跪下,他们有的神情肃穆,有的低泣,有的则大哭,出现了万人为之送行的动人场面。
封建社会的清官,其实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只是比之于贪官而言,他们毕竟为人民做过一些好事,对社会历史起过一定的作用,也更为人民所称道。他们廉洁奉公、公正执法的一面,对今天的法治建设与廉政建设,仍不乏学习、借鉴意义。历史是一面镜子,赵广汉的事例再次说明了一个道理:公生明,廉生威,得民心者得天下。正如《汉书·赵广汉传》记载,“广汉虽坐法诛,为京兆尹廉明,威制豪强,小民得职。百姓追思,歌之至今。”
(来源:长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