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是较早徙居清远的姓氏之一。至今拥有族众25.8万多人,成为市内的第三大姓,人口主要分布在英德、阳山、清新等地。
整理 南方日报记者 邓薇
连州李廷珙家族历史最悠久
李姓入居清远,最早可追溯到盛唐时期。时有阳山人李玉珪,与同乡何昌期应募入伍,加入平息安禄山叛乱的战争。在平安史、复两京的征战中,李玉珪屡立战功,人服其勇,被授予左卫将军。但今天我们已无法找到这位名将的后裔。
市域现居李氏族群中,连州李廷珙家族的历史最为悠久。李廷珙是五代入宋的连州人。其先人于唐末由京都长安南迁至湖南郴州,徙居今宜章县东风镇元壁村。廷珙幼年丧父,由家在连州星子的舅父抚养教育,遂落籍连州。
及长,初事南汉,任番禺主簿,后擢士军知兵马使,带兵驻守九嶷要塞。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廷珙举兵起事,归顺北宋。宋太祖时,位居高至刑部尚书。李廷珙的后裔广布连(州)宜(章)各地,连州龙坪、西岸、星子等镇尤多其裔,是连州李姓族群中最具影响力的望族。
入境较早的还有连山李氏。开基祖李长青,元元统年间(1333—1334年),由南京迁来连山。后裔散布连山太保、吉田、福堂等地,逾8000丁口,为连山第二大姓氏。清远市首届政协副主席李积荣,第五届至第六届政协副主席李雨松即其后裔。
市域李姓多为李火德后裔
现今,市域的多数李姓人,均为李火德的后裔。李火德是两宋之际抗金名将李纲的后裔,南宋后期,李火德由宁化石壁迁居闽西南上杭开创基业。火德公后裔遍布闽、粤、赣、浙、台诸省及东南亚和欧美各地。据传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是其第28代孙。李火德遂成为海内外数以10万计的李姓人同尊共奉的大显祖。今清远市域亦遍布其裔。
英德黄花溪村李氏是火德公长子三一郎的后裔分支。该支李氏的开基始祖名臣,号初一,是火德公的七世孙。其父福四郎原居祖居地上杭,明初携带李君、李臣、李义三子入粤发展。
嗣后,长子李君侍奉老父,留居乳源古母水。次子李臣携妻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徙居英德黄花溪村开创基业,现在清新浸潭(不含桃源)、禾云等地的上万名李姓人中,绝大多数都是李臣的后裔。
季子李义迁广州城内九眼井定居,其曾孙辈中有个叫李应春的人,复从广州北迁到阳山太平大城岗肇基创业,后裔散布阳山、清新、英德、连州、怀集及湘桂边境县地。今阳山4万多李姓人中,其裔占大多数。
英德大站璟头李氏,开基祖李公政亦属火德公后裔,明洪武年间由福建上杭迁来。后裔散布大站、九龙等地,计有3000余人。英德横石塘、云岭、石牯塘一带有上万李姓人,据当地李氏族人提供的资料称,他们都是火德公的后裔。
连南寨岗有2300多李姓人,先祖来自梅县,分别于清道光、咸丰年间迁入,现发展成为寨岗的第3大姓。据《梅县志》记载,梅县李氏基本上都是火德公的后裔。故溯其上源,连南寨岗李氏均是火德公的裔系。
清远李氏人才辈出
李氏是中华姓氏头等大姓,清远李氏也代著风流。自宋至清,产生过6名进士,清远市籍李姓名人,除上面提到的李玉珪、李廷珙外,还有李文楷、李及兰等人物较为出名。
李文楷(1886—1911年),字国芳,清城高桥人。初从事印刷业于汕头,继供职于新加坡《中兴报》、《南侨时报》。辛亥年归国参加革命,当年加入同盟会领导的广州起义,在攻打两广总督衙门的血战中英勇杀敌,击毙清军多人,身中数弹,仍奋力向前。终因伤势过重而牺牲,年仅24岁,为黄花岗72烈士之一。
李及兰(1902—1957年),阳山大崀人,黄埔军校一期学员。历任国民党军团长、旅长、师长、军长等职,后升任淞沪警备司令。此人曾率部参加过武汉会战和鄂西会战、宜昌会战等大型抗日战役。其中宜昌会战,他率部始终坚守住了宜昌的石牌要塞,从而阻止了日军的长驱直入,保护了四川的安全。他的抗战事迹已载入当地史志。
近现代史上,选录各新版县(市)志《人物传》的还有李民杰、李兆垣(清远县人)、李业(英德人)、李谨初、李卜凡(阳山人)、李耀宇、李昌夫(连南人)、李力(连山人)、李炯(连州人)、李成才(佛冈人)等。他们或是优秀的革命者,或是教育医学界的精英,或是维护地方安宁的社会贤达。
清远建市后,除担任过市级领导的李积荣、李志初和现仍在职的市政协副主席李雨松外、还有清新籍李玉楷担任过阳山和佛冈两县的县委书记,后担任茂名市委常委兼电白县委书记。此外,连南籍李小鲁在省教育厅任副厅长,连南瑶族女干部李秀英在省民委任副主任。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