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高群书监制的《我们的生活比蜜甜》在荧屏上一堆家庭剧、青春剧中,显得有些另类,但会让那些40岁以上的人,看得心潮起伏。在风格上,它类似于叶京导演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只不过叶京描写的是机关大院子女的故事,而《比蜜甜》说的是城市平民的生活。
对于年轻观众来说,看《比蜜甜》会有一种从观感到情绪都很陌生的感受,因为他们现在已经很少可以见到剧中周、马、李这三个家庭之间交织得如此密切的家庭关系了。周永顺的三个儿子,大庆、二庆、三庆,如同三棵飘摇的树苗,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变迁而游移不定,但没有什么能阻止他们想要扎下根来过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的愿望,这个愿望是那一代人的梦想。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许多需要在餐桌边上进展的情节,餐桌上总是摆得盆满钵满,多到令人怀疑,那个时代生活条件怎会如此丰富?反正作为一名留有饥饿记忆的观众,我的内心是有满足感的——什么是幸福?基本需求被满足了就是幸福;什么样的生活比蜜甜?在别人手腕上还光着的时候,咱手腕上能戴块电子表,这就比蜜甜。
高群书在他监制的这部作品中,营造了亲切而熟悉的年代感,但重点还在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父辈之间相处久了,都像亲戚关系。但子女这一辈,受知青返城、恢复高考、下海经商等影响,反而彼此日渐疏远。值得欣慰的是,《比蜜甜》对苦难保持了远观的姿态,没有丝毫飙泪的意图,人与人之间的小温暖成就了它的大格局:幸福来自于人的紧密依偎。
马玉英喜欢大庆,在知道大庆与继红恋爱后,拆了给他织的毛衣,但在知道大庆还喜欢她之后,又重新把毁了的毛衣织起来;二庆为了考大学勇往直前不回头,冷冰冰地拒绝了爱他的姑娘,但姑娘还是死心塌地地支持他……这种爱情观,现在看来多少有点老土的味道,但在那时,爱就是这么简单,可以成为一个人的命。那个时代的人,为了幸福生活,他们在乎的普遍比现在的人要直接。
《比蜜甜》的讨巧之处除了年代感好、人物形象真实、故事性较强外,最能吸引人的潜在因素恐怕还是它的“三观正常”吧。我们的生活究竟比不比蜜甜,其实得出结论不是那么复杂,完全在于某一刻的感受,失去了感受力,物质欲望得到再大的满足也不会觉得幸福。 (韩浩月)
(来源: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