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工商联一路谱写华章【支援抗美援朝篇】【创办实体企业篇】【回归工程篇】【回馈社会篇】--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泉州市工商联一路谱写华章【支援抗美援朝篇】【创办实体企业篇】【回归工程篇】【回馈社会篇】

2013年06月21日00:49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手机看新闻

  泉州市获批全国第三个“金改区”后,泉州市工商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行动起来。

  【工商联筹建篇】

  履行历史赋予使命

  1949年8月31日,泉州宣告解放。晋江县商会(泉州市工商联前身)的原机构、人员得以全班保留,使之继续发挥应有的职能,并协助泉州军管会接应过境部队的粮草军需物资。之后,为恢复泉州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军管会派员与晋江以及各途商负责人开会,共商恢复市场等事项。

  会后,晋江县商会于1949年9月3日发出商字号第一号通告,通告大致内容如下:因人民政府尚未建立,人民银行还未开业,对人民币与银元的比率,一时未能正式公布,但为恢复市面及公买公卖起见,经人民解放军与本会邀请有关各途商负责人开会讨论,暂时规定每圆银元折合人民币1800元(旧币)。同时规定人民解放军所需主要物品价格,不准无故抬高。

  通告一经公布,原本持观望态度而闭门闭市的各工商户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随即开门营业,恢复生产和商业活动,市场的秩序得以逐渐恢复正常,物价也随之稳固下来。

  1950年8月27日,晋江县成立了城关区(泉州)工商联筹会。9月5日,决定开始接管旧商会一切活动与事物。工商联筹会成立后的3个月,政务院批准以晋江县城关区和城郊八个乡设立泉州市(县级),工商联筹会同时改称泉州市工商联筹会。

  商会成立之初,亟待建立全市工商业的具体信息库。于是,在1951年5月,筹会按照全国统一规定的办法,对全市(除银行、国营贸易公司和戏院外)的工商业、手工业、服务业进行了全面的普查登记工作。普查登记结果显示:全市共有工商业户2810户,资方人员5027人,劳方人员4269人。此后凡私营企业申请开业、停业、合并、专业者,都要先经过工商联的审查签注意见,并转呈市政府审批。由此,商业秩序走上了正轨。

  1953年1月22日至25日泉州市工商界举行首届代表大会,选举产生首届执行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宣告泉州市工商联正式成立。

  【社会主义改造篇】

  不遗余力促改造甘洒热血写春秋

  1953年11月,中共中央提出: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私营工商业发达的泉州也成为摸索新模式的先驱。在中共泉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新成立的泉州市工商联,就积极地投身于这一伟大历史使命中。

  据资料显示,1954年6月的某一天,一支从泉州(原晋江专区)来的施工队伍在安溪湖头祥云洞附近搭起了草棚,随后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劈山锄土、筑坝修渠,一座电化厂在这支施工队的艰苦建设下日渐成形。过了一年半,这个荒山里建成的电化厂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公私合营安溪光明电化厂”(即现在安溪电冶厂的前身),而它的创办者,正是当时泉州城区赫赫有名的四家私营批发商刘胜裕号、蔡瑞裕号、陈源利号和吴华大号的负责人。在这一时期,泉安汽车公司、泉州电灯公司、源和堂蜜饯厂等,也先后实行公私合营,为全市的对私改造工作起了良好的带头作用。

  事实上,泉州市工商联在此期间义不容辞地协助政府有关部

  门,承担了这一艰巨任务。清产核资、定股定息、经济改组、人事安排一系列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开展了大量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是电化行业,还从粮食、棉纱、棉布实行统购统销开始,对私营粮商及纱布零售商进行了改造,使它们分别成为国营粮食代销店和国营纱布公司经销店;同时,也对屠宰行业(包括猪、牛、羊肉等主要副食品行业)进行改造,与国营食品公司签订经销合同,成为国营食品公司的经销店。

  【支援抗美援朝篇】

  志愿军保家卫国工商界全线支援

  1950年10月,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后,全国掀起了一场人人参与的抗美援朝运动,泉州就随即成立抗美援朝分会。随后,在市分会领导下,工商联筹委会迅速成立了泉州市工商界抗美援朝支分会。

  支分会成立之后,开展了广泛的宣传活动,并大力发动成员捐献飞机、大炮及粮食、棉衣等前线急需的战略物资。据统计,朝鲜战争期间,泉州市工商界共捐献人民币34亿元(旧币)供买了两架飞机,以及1.18亿元的慰劳金和其余物资。除此之外,他们还以实际行动提前预缴了1950年下半年所得税和12月份营业税,合计人民币23亿元。

  1951年9月,泉州工商界发动成员、商户进行捐款,完成了2架战斗机的捐献任务。原工商联筹会成员刘景铭老人回忆说:“那时候,泉州工商业界的爱国热情非常高,认捐飞机的计划下来之后,各大商户慷慨解囊。除了一些规模大的企业、商户积极参与之外,小商户也都尽己所能地捐款。”

  除了飞机大炮等武器以外,前线急需的大米、棉衣等物资也是工商业界捐赠的范围。一些经营棉衣、米店、鞋子等的商店,将店内的部分商品捐献出来,通过市政府统一送至前线。

  【创办实体企业篇】

  改革开放浪潮至市工商联领前行

  1980年3月20日,泉州市工商联召开第五届执委扩大会议,宣布泉州市工商联恢复活动。

  1982年,泉州市工商联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由工商联自办的来料加工企业——“建联针织厂”。之后,又先后创办了“工商咨询服务处”、“泉州宏大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建华贸易公司”、“泉联茶叶公司”、“民生织造厂”、“商联会计师事务所”等等。

  据了解,以上企业先后帮助国家安置城镇待业人员4000人;为国家创汇约5000万港元,并以近百万港元的外汇留成额度,无偿地支援地方建设需要;向国家缴纳税金近百万元。1994年,建联针织厂和宏大公司被全国工商联评为自办企业先进单位。

  【组织建设篇】

  民营经济突飞猛进商会作用不断凸显

  1985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晋江地区,泉州市升格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的行政体制,原泉州市的民主党派、工商联随同升格,地区工商办事处同步消失。1986年1月举行泉州市工商联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会员代表包括:晋江、惠安、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六县和鲤城区。

  1988年9月举行的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根据新会员不断增加和对外关系的日益发展,决定将泉州市工商联更名为泉州市商会,仍旧是全国工商联的地方组织,执行《中国工商业联合会章程》,延续泉州市工商联的届次。之后,各县(市、区)也先后改称商会。

  1996年10月,全国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在两个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服务经验交流会上,泉州市商会(工商联)作为全国工商联系统仅有5名的先进单位之一,光荣地出席这次盛会。

  1997年3月召开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薛天锡当选为名誉会长,恒安集团总裁许连捷当选为会长,魏献国任命为第一任党组书记,在全省第一个完成以政治交接为目标的换届。这次换届老工商业者基本退出商会领导层,改革开放后崛起的民营企业家正逐步进入,工作上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泉州市工商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加明显。

  随着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工商联有了更广阔的活动天地。新会员逐年增加,目前,泉州市工商联会员28886家,县级工商联(商会)组织13个,镇级商会组织83个,各级同业公会75个,全国异地泉籍商会175个,在泉异地商会(含筹备)14个,联络海外泉籍工商社团77个,构筑了一个开放性的泉商大网络。一大批优秀企业主已成为各级商会的骨干,他们接过原工商业者手中的商会大旗,团结广大工商企业界,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而奋斗。

  【参政议政篇】

  工商多诤言议政履职能

  改革开放后,泉州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浪潮,不少商人在经营活动中发现一些相关问题,并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解,纷纷向各级党委、政府进言。大批原工商业者和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先后进入各级人大、政协、工商联组织,担任重要职务。其中,泉籍非公经济人士施子清、许连捷、许荣茂、卢文端、许健康等先后走上了全国工商联领导岗位。另据统计,目前泉籍非公经济人士中担任全国人大代表5人、全国政协委员16人、福建省人大代表34人、福建省政协委员118人,担任泉州市人大代表165人、泉州市政协委员215人,异地泉商中有214人次在全国或当地省、市、县(区)级担任人大、政协、工商联等重要社会职务。他们代表迅速崛起的百万泉商,正有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事务。

  “我记得改革之初,去全国总商会交流学习时,很多地方的人还为了产权、改制、不公平待遇等在流眼泪,而我们这边清一色的民营企业主,却能够畅所欲言,一片其乐融融之景,对比很大。泉州企业家的日子好过其他地方。”匹克集团董事长许景南说,泉州企业家的命运和工商联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现在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正在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致力于培养有识之士承接和推动新一轮的改革。如果说过去的改革是为了解决温饱,现在的改革就是为了树立企业家的责任心,这需要工商联和企业主一起努力。

  2011年3月4日,在国家领导人参加的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四次会议的工商联界别和民建中央界别的联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泉州市工商联主席许连捷基于税费负担偏重压缩了中小企业发展空间问题发表了自己的建议。

  近几年,针对民营经济的热点难点问题,共形成调研报告70篇、政协大会发言和提案20份,《建立中小企业主社会保障机制》等4个提案被作为全国地方“两会”工商界优秀提案展示。在泉州市工商联的积极呼吁下,部分企业“两证”办理难问题得到解决,晋江下游沿线企业防洪堤维护费得到减免,促成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强企业用工服务的承诺》,以温州民间借贷危机为鉴为泉州市敲响防止产业空心化的警钟。泉州市工商联还积极参与在泉州设立民营经济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国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实验区申报工作。为此,工商联执委会领导许连捷主席、丁世忠副主席分别向全国政协、全国人大提交提案、议案,得到省工商联和全国工商联支持,把在泉州设立民营经济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作为全国工商联团体提案向全国政协提交,引起广泛关注。为争取国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实验区申报成功,泉州市工商联许连捷主席联合庄聪生、许荣茂等三位泉州籍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给国务院写信,得到国家相关领导的快速批示。

  【政企互动篇】

  推动政企互动促进“两个健康”

  2008年金融海啸来势汹汹,在日益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为保证泉州经济大盘稳定。12月5日,泉州首次举行了千人企业家大会。市工商联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积极组织会员企业抱团发展、共渡难关。

  可以这么说,泉州一直以来就有着良好的政企互动传统。市工商联主席许连捷就指出,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推动企业的创新,比如技改、融资、工业设计等诸多方面,都可以寻求政府层面的支持。“泉州民营经济新一轮的变革,是赢得未来市场的关键,只要政企一心,我相信会有不错的成绩。”许连捷说。匹克集团董事长许景南也认为,“政企互动,激励泉州企业更加茁壮地成长。政府提出的‘稳住大盘,固本培元’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半年后,在金融危机的大浪淘沙中,泉州已成为国内转型、突破的先锋。“政企互动的环境全国领先”,帮助众多本土企业守住了2008年的冬天,此后,在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在市工商联及非公企业家们的努力下,千人大会逐渐成为政企互动的传统。截至2013年,泉州已经先后召开了六次千企大会,这六次大会指引着泉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方向,为泉州民营经济保驾护航。

  2009年以来,泉州市工商联联合市中级人民法院积极开展服务民企“二次创业”商事调解工作。下发《关于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诉讼调解与商会调解相衔接纠纷解决机制》文件,先后召开两届商事调解员聘任仪式,指导永春县、石狮市成立县级商事调解组织,实现了市、县、乡镇三级商事调解组织全覆盖。该做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媒体的关注,国家、省级媒体大篇幅专版进行了报道。2012年9月,泉州市工商联还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指导成立了全省首家市级行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泉州市包袋行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为进一步构建和谐劳资关系,构筑企业健康发展劳动环境提供平台。

  泉州的民营产业呈现产业集群化的态势,基于此,市工商联通过构建行业协作平台,编辑出版《二次创业转型提升》泉州市民营企业转型创新升级典型案例汇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进而为“二次创业”提供强劲的助力。泉州市鞋业商会和远东服务有限公司共建鞋业原辅材料检测平台,正着手与该公司共建制鞋业创新技术服务平台;市纺织服装商会积极推进纺织服装创新基地建设,这也是全省纺织服装行业唯一获省经贸委认定的“福建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等等。

  【回归工程篇】

  引凤归巢促发展牵线搭桥再创业

  凭借爱拼敢赢的精神,泉州商人的足迹和事业遍及海内外。2009年,泉州市政府将回归创业工程列入年度工作报告,自此拉开在外泉商回归创业潮的序幕。作为连接泉州与海内外异地泉州商会、泉商的桥梁,市工商联及时响应,与市委统战部联合成立了泉州市工商界“回归创业工程”联络服务办公室,积极引导在外泉商回归创业。

  目前,在全国各地经商办企业的泉州人约有100万人,创业领域涵盖能源开发、房地产、服装鞋帽、建材水暖、公用事业、餐饮娱乐、商贸物流等行业。在外企业经营户资产规模500万以上的占10%,其中资产超亿的达40多家。他们在全国开辟了数以万计的泉州商店、一条街和专业市场,产值超过两千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泉州市场。

  泉州市工商联自1997年在河南省郑州市成立第一个跨区域的分会组织——泉州市商会郑州分会。经过15年的发展,全市已成立176家异地泉籍商会,形成一个遍布全国的泉商网络。为使外地泉籍商会及泉籍企业家们对家乡回归创业工程有更直观和详细的了解,泉州市工商联多年来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主动推介泉州的投资环境和优势产业等情况,为产业项目对接牵线搭桥。在“二次创业”的吸引力下,异地泉商纷纷带着项目、资金、技术和对家乡的眷恋,上演一幕幕精彩的回归大戏。2010年,有22名泉籍人士因回归工程项目投资超5亿元获得“闽商建设海西突出贡献奖”。2011年以来,泉州市工商联牵线搭桥引进回归项目共183项,合计投资达2350多亿元。

  【回馈社会篇】

  爱心书写慈善谱光彩公益尽爱心

  泉州的企业家一直有着乐善好施的光荣传统,泉州市工商联针对泉商群体这一特性,大力加以倡议和多方引导,广泛动员民营企业家发扬光彩精神,勇担社会责任,引导民营企业家持续开展光彩事业活动。光彩公益的有效推行大大扩展了受益群体的范围,同时也成为市工商联一项长期的重点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泉州市工商联近几年来共组织投资各项光彩事业、捐赠公益事业超百亿元。仅2010年至今,泉州市非公经济人士捐赠公益事业金额1000万元以上的就有108家,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