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自头像及其所作曲谱。
中国近现代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黄自所作交响序曲《怀旧》,是由我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部成熟的交响乐作品,也是外国乐团演出的第一部中国交响乐作品。
这部黄自的毕业作品,于1929年5月31日由其导师——耶鲁大学音乐学院院长、作曲家、指挥家大卫·史密斯指挥该院乐团与新港交响乐团联合首演并获得成功。《新港晚报》曾刊文称赞,《怀旧》是音乐会中“唯一能自始至终给人以享受的乐曲。是管弦乐曲中的佼佼者……表现出最佳配器的手法。”
这部乐曲是黄自悼念在欧柏林学院上学时的同学、女友胡永馥(1927年回国后不久因心脏病猝发死于上海)而作的,充满了19世纪欧洲浪漫乐派的风格,宛如一首交响诗,有着浓郁的浪漫气息和动人的悲剧色彩。
乐曲结构为奏鸣曲式。开始由大提琴、低音提琴奏出缓慢、沉思般的引子,是全曲主要音乐形象的概括。呈示部G小调,快板主题来自引子中的叹息乐调,充满了在苦难人生之旅中勇于抗争的精神,经过田园风格的乐句和心潮澎湃的连接段之后,在关系大调(降B大调)上,双簧管独奏的副部主题优美、安详、真挚、感人,叙述了主人公对美好未来充满了憧憬。结束部分赞歌风格的乐段,虔诚、肃穆、宁静、怡然。展开部显现动荡不安,在激烈的呼号与挣扎之中,美丽的憧憬如浪花飞溅,转瞬即逝。音乐在悲剧高潮之后进入再现部,副部在同名大调(G大调)上由第一小提琴奏出,显得更为深情缠绵。尾声(主部音调)由柔美的小提琴独奏和中提琴独奏相呼应,表达了作曲家对故人的无限怀念,乐曲也被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感人至深。
1930年11月23日晚,意大利音乐家马里奥·帕契指挥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一支全部由外国人组成的乐队)演奏了黄自的交响序曲《怀旧》,令当时的中国音乐家深感自豪,并大大地激励了中国音乐家创作新音乐的热情。
黄自留与中国音乐史的不止于此。
1904年3月23日,黄自生于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他12岁时入北京清华学校(留美预备学校)学习,1924年以公费赴美国深造,入俄亥俄州欧柏林学院攻读心理学,两年后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入欧柏林音乐学院攻读音乐理论作曲,其后转入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于1929年毕业。同年6月回到上海,黄自先在沪江大学任教,翌年,应上海国立音专校长萧友梅博士之聘请,任该校教授兼教务主任。除教授理论作曲的全部专业课程——和声、曲式、对位、赋格、乐器法、配器法及自由作曲外,他还教授音乐史以及“领略法”两门共同必修课。在担负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行政工作之余,黄自还从事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的著述。
“九一八”事变之后,黄自与音专师生组织“抗日救国会”,赴浦东等地宣传抗日并为东北义勇军募捐。我国最早的抗日救亡歌曲中有一首合唱《抗敌歌》(后由韦瀚章填写了第二段词),便由黄自作词谱曲。其后他又创作了《旗正飘飘》等抗战歌曲,音乐雄壮有力,充满爱国激情,成为抗战前后音乐会中的保留曲目。第二年,他创作我国最早的一部清唱剧《长恨歌》(韦瀚章词),共十个乐章(其中未完成的三章后由其弟子林声翕续成),已完成的七个乐章,基本上概括了白居易原诗的主要情节,在艺术上已相当完整。“舞袖正翩翩……哪管它社稷残。只爱美人醇酒,不爱江山”,作品既讽刺了国民党统治集团的不抵抗主义,亦将宫闱艳史美化为爱情悲剧。1935年10月,黄自为进步影片《都市风光》创作了片头音乐,这是中国作曲家首次为影片谱写的片头音乐,堪称中国电影音乐的里程碑。此外,他还创作了不少风格清新的艺术歌曲,如《踏雪寻梅》、《思乡》和《玫瑰三愿》等。
黄自教导培养出众多的中国杰出音乐人才,如贺绿汀、刘雪庵、陈田鹤、丁善德、谭小麟、江定仙、夏之秋、钱仁康、张定和、向隅、邓尔敬、戴粹伦等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一批代表人物。黄自被誉为“中国近现代作曲界第一位导师”是当之无愧的。
黄自提倡创作“民族化的新音乐”,其理论著作颇丰。1938年5月9日,黄自因患伤寒病逝于上海红十字会医院。临终前,他对夫人汪颐年说:“你快去请医生,我不能就此死去,还有半部音乐史没有写完呢!”然而天年不遂,一代宗师溘然谢世。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